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九、不要轻易断言

  九、不要轻易断言

  “若无心忘照,则万累都捐”。无心忘照并不是指没有心可以照,而是讲心不起作用。谈到这部分就要从心、智、识几个地方来向各位说明,因为这部分是心灵工程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心灵方程式要怎样建立,这是一个基本的命题,我们讲转识成智,识和智到底差别在哪里?你既然没法分清楚,那么你怎么会有办法转识成智呢?我们说舍识用根,识是什么你知道吗?既不知道又如何舍识,如何用根?这些话我们都琅琅上口。又如烦恼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等,对这些光知道而感受不到是没有用的。

  “无心忘照”好像感受得到,但“无心”是什么?佛法中叫唯心,如《华严经》中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西洋人也讲唯心论,但他们的唯心与佛法的唯心完全不一样。西洋的唯心是产于唯物论,主要关键在于唯心论和唯物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到底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假如宇宙结构体的最原始元素是有形的话,唯物论就成立了;假如是无形的话,唯心论就成立了。这是他们所争论的东西。

  他们用科学来证明原子、电子、质子、中子、量子……等最原始元素是什么,所以确定了最原始元素是有形的物质或是无形的,这时他们才确定是唯物或唯心;从这里去演变、去推论,这是他们立论的根本,这也就是他们唯心论与唯物论实际的背景。

  可是佛法讲的唯心,与唯物完全无关。假如从我们所讲的性起法界来讲叫“唯性”;若从缘起法界来讲就叫“唯识”。唯识学研究的是缘起法界的部分,华严研究的是唯性的部分,所以叫做性起法界。为了使你达到性起法界的目标,就要破你凡夫的唯识作用。

  华严讲的就是唯性,是性起法界。唯识学所讲的是唯心当中的唯识,是缘起法界。缘起法界最典型的经典就是《地藏经》。《地藏经》当中看到的都是我们娑婆世界的痛苦状况,它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南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就是缘起法界的特色。

  这也告诉我们这个世间就是这个样子,在五浊恶世中,你只要起心动念都是错的。这不在于你起心动念要做好事或做坏事,因为你起心动念都有染着,你用识性去判断好或坏,只要识性一起,就已经有意识状态,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意识状态存在,统统是罪,统统是业。

  救人是业也是福报;布施、供养是业也是福报。福报也是业的一种。有些人很有钱,但是他也很痛苦,烦恼钱究竟存哪里好?买股票或公债?有钱是福报,烦恼是业力。但是清净的福报则没有业力,你可以享受生命的品质、生命的存在。

  我们在讲性起法界时,你会发现与缘起法界是完全不同的。性起法界说:“无不是普贤境界,无不是普贤行愿。”因此我们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此是普贤境,我们的起心动念、思想行为、举手投足无不是普贤行愿,因为你没有意识状态的污染。缘起法界是不一样的。所以唯陛、唯识是不同的,因为你有染着有意识状态,所以都在唯识当中,若能打破我执、法执的意识状态,那反过来就是唯性,就是性起法界,佛法的修行关键就在此。这是唯心的“心”这个部分,我们曾在《大乘起信论》谈到这个问题,一心生二门,分“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体大,在体大当中统统是性起法界,但在“生灭门”当中分体大、相大、用大。相大、用大的时候,人类的分别就出现了,那时我执就来了,染净都混在一起,也就是我们森罗万象的世界。

  各位从这里去感受心、唯心,分别唯性、唯识,主要的经论都是这种分析法,我只是运用现代的语言模式、思维模式,跟各位重新作个定义。这个定义了解以后,再告诉各位,我们讲的心是一种认知,这是另外一个层面。

  心能够知、认知,认知当中又有“分别”,它有这几个不同:所谓心、根、识、智,这四个的基本定义大家要弄清楚。什么叫做识,识就是认、知、分别;智是认、知;根只有知,心就是呈现,把这四个分开定义,就是这个样子。转识成智,简单地讲,就是把“分别”扣除掉,只要认知就对了。舍识用根就是叫你把认、知、分别当中的认和分别除掉,只有知就好,这就叫根。

  “心”会呈现一切境界,心的呈现本身是不起作用的,心只是呈现而已。而“根”对于这种境界当然知道,但它不去定义。“智慧”会去认知而加以定义,但又不起分别。“识性”不但呈现也知道,既知道又加以定义、加以分别,一分别以后,我们每个人的所有烦恼、迷惑颠倒就产生了。

  各位知道自己今天在世问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迷惑颠倒的凡夫吗?从这一条路线走下来,你把自己的核心、根本掏出来看看。

  “无心忘照”所讲的就是你的心不会去照,“照”是一种认知和分别。无心忘照就是心不去分别也不去认知,它只是知、只是呈现,顶多只是呈现知而已,连认知都不要,当然更没有分别。这时候万累都捐,什么烦恼都抖掉了。各位有没有感受到?理论很简单,但做得到吗?华严境界把它剖析得非常清楚,再来就是我们要怎么达到这个目标了。为什么要学佛?要修行?因为它是这么的殊胜!这么的不可思议啊!不是偶像崇拜,不是盲目迷信,这指导原则很清楚。

  现在我们要怎样达到无心忘照?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华藏工程,要你反复地去做、反复地训练。这个有两大特色;第一枯燥无味;第二长期训练。之所以要如此对于枯燥无味的东西加以长期的训练,就是要让你对于枯燥无味的东西产生无上的法喜,这样子你就脱胎换骨了。这个训练当中你若是觉得很有意义、很有味道、很刺激的话,那其实就是世间的享乐。佛法的训练不是这样,它绝对是很单纯的、很枯燥的反复呈现。一般人在这个反复的训练当中通常有三个反应:第一是觉得好没意思,然后丢掉不要。第二是听说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会有好大的福报与功德,非常殊胜不可思议,于是就把它惯性化、概念化。

  第一种反应退出去就是退心了,没有功德、福报可言。第二种反应是没退心,功德、福报是有,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因为你根本就没有用心,而没有用心是一种愚痴的状态,那福报在那里呢?如波斯猫、贵宾狗一般,是人家的宠物,但失去自由的享受有意义吗?我们现在在修行,绝大部分的人是落入这种状况。

  第三种状况是在这枯燥的反复训练当中,自己去突破、超越。怎么突破?怎么超越呢?那么单纯的佛号你有没有用心去念?功力就在那地方。用心念,一句佛号就够了,若不用心念,再多的佛号也没有用。自己好好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要如何用心去对这枯燥的反复练习产生法喜。

  所以任何一个法门都很简单,法门的本身若是真的很复杂,那法门本身可能有问题。因此,我一再地告诉各位,一定要抓住法门训练的要领,因为那个训练到最后一定会让你产生“无心妄照”,这就是入三昧门啊!

  希望对刚刚所讲的好好地把它澄净体会一番,大家提个疑情去感受一下,呈现出来而自己心知肚明,但不要使用名词、形容词、动词……,因为这些都属于认知与分别的范围。只有好好去体会,这才是我们所讲的佛法训练的某一境界。“无心忘照”到这个时候“万累都捐”,所有的烦恼、累赘统统可以放下了,都自然地消失掉。修行就是这样修,而不是都处乱钻可得来的。我们常赞叹佛法是伟大的、殊胜的,很深邃捉摸不到的也就是这里而不是故意讲一些大家听不懂的才叫佛法很深。关键在于门槛,各位现在已感受到门槛的存在,那么你应当怎么跨过去?用功就是用在这里,不要再在文字上转了。只是知道并没有用,一定要训练自己去踏入那个境界。去感受那种状况,那个才重要。

  古人都不知道意义,所以也就不会讲,这个部分就是“无心忘照,万累都捐”了。你若是再问怎么无心忘照,他已经无。无心忘照了,你还要再问,他若是会讲,也就不是无心忘照了,去感受吧!一再提醒各位,学佛就是去感受,去融入那个境界,看到一朵花就去融人、感受花的存在、花的生命,花的盛开,展现出生命力的强盛、美丽、芬芳,你就能吸收到它的喜悦、它的生命能量。

  各位常会看到无常,今天花开,明天花落,这个并不是真正的无常,而是意识状态的无常。诸位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实相,要了解实相才会知道何谓真正的无三常,若不了解实相,你的无常只是口头上说的,好像是定义,事实上是错误的定义,因为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转入性起法界里怎么讲都对!因为“诸法实相”啊!

  “若任运寂知,则众行圆起”。方才和各位讲的是心,现在讲的是知。“任运”这两字是道家非常美的词,任其自在地运转,宇宙现象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叫任运。任运当中不是只有静态,它包括动态。寂知也是一样,寂是寂静、寂寞、寂灭、本来这样子、本来如此,本来如此也不是只指静态的,包括动态在里面。

  动态者如海啸、火山爆发、台风、地震……那个境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只有石头、木头才是本来这样子,一切境界在变化、在转,本来就是这样子,不要说些什么原理,那都没用的,它就是会转。风吹来会凉爽,它本来就是这样子,不要谈气流、寒流、暖流,感受到风吹来的凉或热,这才重要,风是怎么来的你可以不知道。“寂知”本身告诉我们的这个知,就是知。寂是寂静、本来的样子,对于本来的面目它能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叫寂知。但是它并不是告诉我们分别,我们现在一讲说清清楚楚、念念分明,也许你会联想到花是花,叶是叶,这就不对了。因为白花、红花、绿叶这是分别,知道、清清楚楚的寂知,是对这个境界我很清楚,就是这样子而已,并没有产生所谓白花、绿叶这种东西。

  这里面的差距在于不要用意识状态去分别,有讲出来和没讲出来统统叫分别,所以我们的训练就在于…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九、不要轻易断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