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使用名词、形容词、动词,而如何去描述那种境界、那种状态。那个时候你会发现长期训练下来,不使用名词、形容词、动词时,自己马上会感受到,看到任何境界都很清楚。
现在我们则是一看到境界就栽进去了,这是因为你分别了。你若是不分别的话,自己的生命会和那种境界相交融成一体,而我们栽进去是对立的,这其实都是很微细的差别,这种微细差别当中要怎样去区分呢?所以它就不是语言文字的说明问题了,这个东西唯佛与佛始能知之。
佛在灵山会上对摩诃迦叶说:“我有正法眼藏,付嘱于汝。”“正法眼藏”就是不可说的法,这叫正法。虽然我们已讲得很清楚了,那关键点的地方各人感受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堕入语言的陷阱,被语言文字掐住。因此我们透过语言文字来说明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对于语言文字应该点到为止就跳过去了,这样子才能超越、才是会读经的人。假如你不是这样读经的话,你就陷进去了,你会拿着文字指明它是这样讲、这样子讲……,这样子是什么什么意思……,你会一直要分析它是什么意思,到最后不是偏这边,就是偏那边。
中国有一本很有名的书——《洛阳伽蓝记》,描写北魏时期首都洛阳的佛寺是怎么盖的,有多漂亮,它叙述得很清楚。近代有两位中国佛教史专家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不同的批判:一个说作者是佛教徒;一个说不是……。这是内心感受的问题,它也同时告诉我们,文字本身对人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会产生完全不同、甚至互相冲突、矛盾的结论。在这种文字上,尤其在这种非常活化、非常活泼的心灵状态中,你不能一口咬定这样或那样才对!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在写经、读书会或录音带讨论等,在任何的华藏工程里,我要奉劝各位不要轻易的断言、说表决、说对或不对!不要做这种结论。因为语言文字上的结论,不足以证明一个人的真正成就,在学术立场上可以,就看写得好不好而已。可是就佛法的标准来看,它是要你觉悟的,不管对或不对,只要你能觉悟那就对了,而这一点学者是很不能接受的。
开悟的人所讲的话是第一手资料,学者研究的是第一手资料,因为学者写出来的是第二手资料。我可以保证写第二手资料的人绝对不能开悟;凡是开悟的人一定写第一手资料。仔细看看那些研究别人的书,写很多读书心得报告的人,保证不能开悟,但他可以得到博士学位、奖学金,但就是开悟不了,下辈子再来还是迷惑颠倒。
因为心性的东西开悟以后从自性中流出,而不是找人家的著作来研究。因此会有人研究赵州思想、六祖思想,但六祖就不会去研究别人的思想,他只有讲他证得的那部分,说出来给大众听,而后来的学者就一直在研究前人。各位仔细体会看看!学者可以汇集以后提供给行者作参考,假如这样的话那功德福报无量无边。若是他看了行者的著作,很不以为然地加以批评,那么他与菩提道就愈离愈远了。
行者有很多见解是和学者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他的目的是要觉悟,而不是要写理论的。印顺法师在听写的著作里都不会有注释,或说此语出自何处。若是学者的着乍则一定有语出何处的注释,由此诸位就可以知道这是第一手资料或第二手资料了。一个成就者、一个修行者把内心的境界防述出来,那就是第一手资料,这就叫从自性海中流出。也只有从睢海中流出来的才能叫“任运寂知”,在任运寂知的前提下,他本身是没有障碍的,这种寂知所产生的行为,我们形容这种人叫无障碍的人。无碍是《六十华严》用的字眼,《八十华严》就叫自在的人自在就是无碍,只是翻译的不同。
我们在这里讲“众行圆起”,并不是哲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圆满,大家都很满意。圆是指它只是随着这种境界,譬如在海边看海浪,海浪有时高有时低,这叫众行圆起,高乜对,低也对。通常一个海浪过后我们会猜测期待下一个海浪会更高,你的意识状态已经定在那里了,你以前面的目标为基础,再判断下一个会不会比上一个更高或更低,你的意识状态在这里,所以你要追求的圆满始终有一个标准在,就不能叫众行圆起。
一个自在人、无碍人的行为是随缘而来的,能高能低,他没有设定标准,他看到任何境界都不会去批判,所以来到他眼前的境界没有好坏,只有接受。而我们对于来到眼前的境界不能接受,只有好坏区别。当我们遇到一个人,首先就是判断这人是好人或坏人。没办法一下子就去接受人家,我们应该对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先接受,这叫接纳理论。
接纳理论就是告诉我们,对于任何境界“但受无悔”,只有接受不要后悔。为什么会后悔呢?因为你有分别批判,有批判你才后悔。后悔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我不要,但已接受了;另一个是我很喜欢,好在我接受了。两者都叫后悔。但是我们一般人不是这样子,前两天才和各位讲过,学佛人常常堕入错误的漩涡里,而这漩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相当多,佛法中叫做以盲引盲。由于我们对于心、识、智、根不能了解,对于这地方所讲的“无心忘照,任运寂知”不能体会,所以才会造成以盲引盲的现象。
今天大家进入佛门就应该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朝我们的目标前进,不要再在山下晃荡了。若还抱着总有一天我会上山去,到了那一天已经来不及了。所以现在进了佛门一定要积极地去弄清楚这几个字,这里面共有四百五十七个字,不要以为这些字很简单,整个佛法的重点都在这里,所以才叫“心要法门”。这是清凉国师答顺宗皇帝文。顺宗皇帝当时还是太子,他很认真学佛,知道佛法浩瀚,所以想知道自己该如何抓住要点去修行。我们现在学佛有没有感受到?抓住要领从这个地方来下手吧!它的根本核心、意义要了解一下,清凉国师反复地向我们论理与印证应该很清楚了。
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见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放旷”简单讲是放空,心不要执着才能放空。各位有没有失眠过?失眠一定是心里锁住某一个东西。若是辗转难眠睡不着的时候,把心放空面对天花板躺着,然后深呼吸,在深呼吸时把什么东西都吐出去,吐光了之后再看看肚子里还有没有什么东西?如此三次深呼吸你就会睡着了,那个睡眠会比平常的睡眠更深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情况造成失眠的现象?我们不只是在睡觉中失眠,即使现在你都仍在失眠中,因为你的心执着攀附在其它地方。可能你不以为是如此,因为你以为自己正在专心听着我上课,那也是一种执着,只差是好或不好的执着而已。
古人听经时是法师升座,听众则是男女众分两旁对面坐,眼睛不是望着法师看,而是学菩萨三分眼,它是有道理的,它不要你执着,要你把心放空,任其去住。当法师的声尘进来,你只是接受而不要加以分别,所以古代人的记忆非常好。
“静鉴见其源流”。静不是死寂,它能产生鉴的作用,所以叫静鉴,是“清净”的呈现之意;“静”是“安静”,心无动乱,但在作用上来讲它是“清净”的“净”,这样才能呈现出来,“鉴”就是呈现之意。见其源流的见就不是呈现,而有认知的情况,认知是智慧,所以它能知道它的因果关系,能够明了它的根源是什么。“源流”是讲因,这里面所讲的包括很广大的神通在。放旷是一种境界,能够任其去住,自己不执着而自在,我们在去住之间、来去之间知道它的根源、因缘。今天大家这一会在这里,也许你会说:早一点听到不知道有多好!可是你又会发现早就要你来听了,可是你就是有种种的因缘挡住了,于是你就不知道这一会的殊胜和不可思议。在这之前你没感觉到,真正要感受到在这一会里,并且能够珍惜的人要大有福报、大有善根,绝大部分的人他要在这一会结束以后才会感受到,就如昨天第七参所讲善财童子之感慨:“见善知识难!闻法难!修法难!要依教奉行很难啊!”
学佛是人生最大的福报,当然不是指学民间拜拜的佛;能够涉入修行了解如来真实义,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各位能不能体会到?别以为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讲,自己要有智慧能判断,所以说要能掌握到善根、福德因缘。
其实佛法讲的不只是这些,我们看“中阴身救度法”也是一样,从实相中阴到投胎中阴时,你为什么让它一直掉下去?有那几个人在实相中阴就抓住超越了?没有啊!统统掉到那个到你生命品质的那一段,你才能掌握住,为什么?就是你的生命品质不够高!因此再好的因缘对你也没用。
有的人有美好幸福的家庭,但他就是不知道珍惜,自己内心还一直想要着什么,莫名所以的踏错脚步,这就是缺乏警觉性。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不是就是这样?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也有同样的福报、福德、智慧与功德,那又为什么会有参差不齐的情况呢?就是你现在的生命品质水准太低了,所以那么好的境界你不能掌握住,甚至于有很好的福报你都把它毁掉了。学佛在这里要培养那种警觉性,这么好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是人人平等的,只是你能不能去掌握住。为什么人家掌握到的都是善根、福德、因缘,我掌握到的都是烫手山芋?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业力而没有那样的福报?各位要从这地方去探讨。
因为我们的心有贪、瞋、痴,若是没有贪、瞋、痴的话,能“放旷任其去住”,则对于境界的呈现就是“静鉴见其源流”。佛法是这么实在的,它完全指导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生存,指导我们的生命品质,让我们去超越、提升。若不能体会这一点,真是天大的冤枉。我们一再地向各位提醒这个部分,也无非是要各位从各方面、各角度来寻找你们的法门,建立你们健全的人生观,过一个幸福愉快的人生,不要在愁云惨雾中度过残留的余晖,那太悲惨了,学了佛以后改变我们的人生,我们可以从这些教法当中去体会。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九、不要轻易断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