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九、不要輕易斷言

  九、不要輕易斷言

  “若無心忘照,則萬累都捐”。無心忘照並不是指沒有心可以照,而是講心不起作用。談到這部分就要從心、智、識幾個地方來向各位說明,因爲這部分是心靈工程學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心靈方程式要怎樣建立,這是一個基本的命題,我們講轉識成智,識和智到底差別在哪裏?你既然沒法分清楚,那麼你怎麼會有辦法轉識成智呢?我們說舍識用根,識是什麼你知道嗎?既不知道又如何舍識,如何用根?這些話我們都琅琅上口。又如煩惱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等,對這些光知道而感受不到是沒有用的。

  “無心忘照”好像感受得到,但“無心”是什麼?佛法中叫唯心,如《華嚴經》中所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西洋人也講唯心論,但他們的唯心與佛法的唯心完全不一樣。西洋的唯心是産于唯物論,主要關鍵在于唯心論和唯物論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到底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假如宇宙結構體的最原始元素是有形的話,唯物論就成立了;假如是無形的話,唯心論就成立了。這是他們所爭論的東西。

  他們用科學來證明原子、電子、質子、中子、量子……等最原始元素是什麼,所以確定了最原始元素是有形的物質或是無形的,這時他們才確定是唯物或唯心;從這裏去演變、去推論,這是他們立論的根本,這也就是他們唯心論與唯物論實際的背景。

  可是佛法講的唯心,與唯物完全無關。假如從我們所講的性起法界來講叫“唯性”;若從緣起法界來講就叫“唯識”。唯識學研究的是緣起法界的部分,華嚴研究的是唯性的部分,所以叫做性起法界。爲了使你達到性起法界的目標,就要破你凡夫的唯識作用。

  華嚴講的就是唯性,是性起法界。唯識學所講的是唯心當中的唯識,是緣起法界。緣起法界最典型的經典就是《地藏經》。《地藏經》當中看到的都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痛苦狀況,它裏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南閻浮提衆生剛強難化,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就是緣起法界的特色。

  這也告訴我們這個世間就是這個樣子,在五濁惡世中,你只要起心動念都是錯的。這不在于你起心動念要做好事或做壞事,因爲你起心動念都有染著,你用識性去判斷好或壞,只要識性一起,就已經有意識狀態,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意識狀態存在,統統是罪,統統是業。

  救人是業也是福報;布施、供養是業也是福報。福報也是業的一種。有些人很有錢,但是他也很痛苦,煩惱錢究竟存哪裏好?買股票或公債?有錢是福報,煩惱是業力。但是清淨的福報則沒有業力,你可以享受生命的品質、生命的存在。

  我們在講性起法界時,你會發現與緣起法界是完全不同的。性起法界說:“無不是普賢境界,無不是普賢行願。”因此我們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此是普賢境,我們的起心動念、思想行爲、舉手投足無不是普賢行願,因爲你沒有意識狀態的汙染。緣起法界是不一樣的。所以唯陛、唯識是不同的,因爲你有染著有意識狀態,所以都在唯識當中,若能打破我執、法執的意識狀態,那反過來就是唯性,就是性起法界,佛法的修行關鍵就在此。這是唯心的“心”這個部分,我們曾在《大乘起信論》談到這個問題,一心生二門,分“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心真如門”是體大,在體大當中統統是性起法界,但在“生滅門”當中分體大、相大、用大。相大、用大的時候,人類的分別就出現了,那時我執就來了,染淨都混在一起,也就是我們森羅萬象的世界。

  各位從這裏去感受心、唯心,分別唯性、唯識,主要的經論都是這種分析法,我只是運用現代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跟各位重新作個定義。這個定義了解以後,再告訴各位,我們講的心是一種認知,這是另外一個層面。

  心能夠知、認知,認知當中又有“分別”,它有這幾個不同:所謂心、根、識、智,這四個的基本定義大家要弄清楚。什麼叫做識,識就是認、知、分別;智是認、知;根只有知,心就是呈現,把這四個分開定義,就是這個樣子。轉識成智,簡單地講,就是把“分別”扣除掉,只要認知就對了。舍識用根就是叫你把認、知、分別當中的認和分別除掉,只有知就好,這就叫根。

  “心”會呈現一切境界,心的呈現本身是不起作用的,心只是呈現而已。而“根”對于這種境界當然知道,但它不去定義。“智慧”會去認知而加以定義,但又不起分別。“識性”不但呈現也知道,既知道又加以定義、加以分別,一分別以後,我們每個人的所有煩惱、迷惑顛倒就産生了。

  各位知道自己今天在世問爲什麼會成爲一個人,成爲一個迷惑顛倒的凡夫嗎?從這一條路線走下來,你把自己的核心、根本掏出來看看。

  “無心忘照”所講的就是你的心不會去照,“照”是一種認知和分別。無心忘照就是心不去分別也不去認知,它只是知、只是呈現,頂多只是呈現知而已,連認知都不要,當然更沒有分別。這時候萬累都捐,什麼煩惱都抖掉了。各位有沒有感受到?理論很簡單,但做得到嗎?華嚴境界把它剖析得非常清楚,再來就是我們要怎麼達到這個目標了。爲什麼要學佛?要修行?因爲它是這麼的殊勝!這麼的不可思議啊!不是偶像崇拜,不是盲目迷信,這指導原則很清楚。

  現在我們要怎樣達到無心忘照?這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華藏工程,要你反複地去做、反複地訓練。這個有兩大特色;第一枯燥無味;第二長期訓練。之所以要如此對于枯燥無味的東西加以長期的訓練,就是要讓你對于枯燥無味的東西産生無上的法喜,這樣子你就脫胎換骨了。這個訓練當中你若是覺得很有意義、很有味道、很刺激的話,那其實就是世間的享樂。佛法的訓練不是這樣,它絕對是很單純的、很枯燥的反複呈現。一般人在這個反複的訓練當中通常有叁個反應:第一是覺得好沒意思,然後丟掉不要。第二是聽說經過這樣的反複訓練會有好大的福報與功德,非常殊勝不可思議,于是就把它慣性化、概念化。

  第一種反應退出去就是退心了,沒有功德、福報可言。第二種反應是沒退心,功德、福報是有,但卻是在不知不覺中享受,因爲你根本就沒有用心,而沒有用心是一種愚癡的狀態,那福報在那裏呢?如波斯貓、貴賓狗一般,是人家的寵物,但失去自由的享受有意義嗎?我們現在在修行,絕大部分的人是落入這種狀況。

  第叁種狀況是在這枯燥的反複訓練當中,自己去突破、超越。怎麼突破?怎麼超越呢?那麼單純的佛號你有沒有用心去念?功力就在那地方。用心念,一句佛號就夠了,若不用心念,再多的佛號也沒有用。自己好好地去思考這個問題,要如何用心去對這枯燥的反複練習産生法喜。

  所以任何一個法門都很簡單,法門的本身若是真的很複雜,那法門本身可能有問題。因此,我一再地告訴各位,一定要抓住法門訓練的要領,因爲那個訓練到最後一定會讓你産生“無心妄照”,這就是入叁昧門啊!

  希望對剛剛所講的好好地把它澄淨體會一番,大家提個疑情去感受一下,呈現出來而自己心知肚明,但不要使用名詞、形容詞、動詞……,因爲這些都屬于認知與分別的範圍。只有好好去體會,這才是我們所講的佛法訓練的某一境界。“無心忘照”到這個時候“萬累都捐”,所有的煩惱、累贅統統可以放下了,都自然地消失掉。修行就是這樣修,而不是都處亂鑽可得來的。我們常贊歎佛法是偉大的、殊勝的,很深邃捉摸不到的也就是這裏而不是故意講一些大家聽不懂的才叫佛法很深。關鍵在于門檻,各位現在已感受到門檻的存在,那麼你應當怎麼跨過去?用功就是用在這裏,不要再在文字上轉了。只是知道並沒有用,一定要訓練自己去踏入那個境界。去感受那種狀況,那個才重要。

  古人都不知道意義,所以也就不會講,這個部分就是“無心忘照,萬累都捐”了。你若是再問怎麼無心忘照,他已經無。無心忘照了,你還要再問,他若是會講,也就不是無心忘照了,去感受吧!一再提醒各位,學佛就是去感受,去融入那個境界,看到一朵花就去融人、感受花的存在、花的生命,花的盛開,展現出生命力的強盛、美麗、芬芳,你就能吸收到它的喜悅、它的生命能量。

  各位常會看到無常,今天花開,明天花落,這個並不是真正的無常,而是意識狀態的無常。諸位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並沒有真正了解到實相,要了解實相才會知道何謂真正的無叁常,若不了解實相,你的無常只是口頭上說的,好像是定義,事實上是錯誤的定義,因爲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轉入性起法界裏怎麼講都對!因爲“諸法實相”啊!

  “若任運寂知,則衆行圓起”。方才和各位講的是心,現在講的是知。“任運”這兩字是道家非常美的詞,任其自在地運轉,宇宙現象就是這樣子,就是這樣子叫任運。任運當中不是只有靜態,它包括動態。寂知也是一樣,寂是寂靜、寂寞、寂滅、本來這樣子、本來如此,本來如此也不是只指靜態的,包括動態在裏面。

  動態者如海嘯、火山爆發、臺風、地震……那個境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並不是只有石頭、木頭才是本來這樣子,一切境界在變化、在轉,本來就是這樣子,不要說些什麼原理,那都沒用的,它就是會轉。風吹來會涼爽,它本來就是這樣子,不要談氣流、寒流、暖流,感受到風吹來的涼或熱,這才重要,風是怎麼來的你可以不知道。“寂知”本身告訴我們的這個知,就是知。寂是寂靜、本來的樣子,對于本來的面目它能夠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叫寂知。但是它並不是告訴我們分別,我們現在一講說清清楚楚、念念分明,也許你會聯想到花是花,葉是葉,這就不對了。因爲白花、紅花、綠葉這是分別,知道、清清楚楚的寂知,是對這個境界我很清楚,就是這樣子而已,並沒有産生所謂白花、綠葉這種東西。

  這裏面的差距在于不要用意識狀態去分別,有講出來和沒講出來統統叫分別,所以我們的訓練就在于…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九、不要輕易斷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