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方,念珠就是念佛用的,要买念珠时看了喜欢就买,若还考虑到菩提子功力加三倍,蜜腊加一百倍……,这就是分别。告诉各位若拿念珠念佛时最好不要有念珠的念头,拿着念珠一直念过去就对了,不要分别才能专心念下去,分别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障碍。举种种例子无非让你能够交融,要让你知道它的状况是如此,而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要如何去超越?这一点希望各位多留意。
“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要求真而把妄给除掉,这是一般学佛人会有的情况,我们要体会即真,而不是求真去妄,若要求真去妄,则如避影以劳形。例如在大太阳下走路,想把影子甩掉,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你一直跑,影子还是会一直跟着你跑,这叫避影以劳形(例子出自《庄子》)。人不要当影子,学佛是让你知道当影子是不对的,所以要把影子甩掉,而影子却又是甩不掉的。
因为只要有体便有相,相是体的作用,所以若要体妄即真,那妄好是真。从相上回过头来认识真的本体,你若是这样体认那本体的话,则似处阴而影灭,只要一进人阴暗的地方,你的影子就消失了,根本就不用跑,体妄即真就是这么的自在。会修行的人似处阴而影灭,不会修行的人则在空旷的地方避影以劳形,虽然非常认真地修行,可是到最后却只觉得好累,好痛苦!因为你一直要把影子甩掉,却没有用对方法,当然就很痛苦啦!在此之所以很认真的把这个理论说明白,主要是要让各位了解真正的道理,然后只要一转就明白了。现在很多人很认真地修行,我们非常地敬佩,只可惜他们如避影以劳形。
学佛要懂得核心要领,并不是说他们这样做不对,而是他们没有体认到真理的状况,所以才会修得很累,付出一百分却得不到一分。而我们付出一百分,至少能得到一百分的效果,这也就是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的差别。我们希望付出多少能得到多少就好了,实际修行不贪功,但也不要自修了。
《三圣选读》最后行法——端坐、观照说:“纵经尘劫劳苦修行,不名真实菩萨。”昨晚讲的:虽然常在伊舍那优婆夷身边,便若不是为善友之所摄受,不为诸佛之所护念,虽然你是在我身边,但是你见到的只是外相而非本体。而我们要的是希望大家能见到本体,能体会到体妄即真这一点,本体很自然的就现前了。
这段论文还告诉我们怎样化对立为统一,真、妄、迷、悟都是对立的,当对立要转为统一的时候,诸位不能够舍一取一,否则就不能成就,当两者要并在一起,这对于理上不通达的人会很困扰。
举实修的例子给各位参考,譬如吃饭、穿衣、睡觉这些都是世俗的,我们叫做妄。体认到佛法的真实义,内心清净一心不乱这叫真。假如说求真去妄就是我要达到内心清净、一心不乱,因而就必须把吃饭、穿衣、睡觉给舍弃掉,若以这方式求真的话就是避影以劳形,大概各位内心还没清净就已经饿死了,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你应该“体妄即真”,也就是说吃饭、穿衣、睡觉都是妄的,也都是真的。怎么会是真的呢?它明明是假的,是世间有为法啊!其实怎样能在吃饭、穿衣、睡觉上面一心不乱、内心清净,也就是体妄即真了。各位若能够懂得从日常生活中如扫地、煮菜、拖地……来修行,让我们的内心清净没有杂染,这样子就叫做体妄即真,从妄上面来进行内心的清净无有杂染,这样子就成功了。若是要达到内心清净、一心不乱,而想要把世俗的事抛开,这是不可能的,有如避影以劳形。
我们若能透过世间这些事来好好修行,不管是当公务员或小职员、小贩……都可以达到一心不乱、内心清净,这也就是体妄即真了。似处阴而影灭,当下就是,成就便是从这儿来,只在于我们自己修行怎么修而已。很多人为了达到修行的目标,不惜舍弃一切住到深山里,不食人间烟火,这样子不见得能成就,倒不如在红尘中转六尘为净域。六尘境界怎么转为清净的国土那才是大功夫,避开六尘不食人间烟火修得很好,最有名的就是密勒日巴尊者,他很精进也很随缘,不沾染尘境精进苦行,因为他是大善根人,他可以如此修行,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若像他那样修,会更糟糕,因为一般人没有他的历练。我们修的是随缘行、方便行,在世间从日常生活中的妄境里去修行,这样子就能够有大成就了,不必像尊者那样子。
我们讲的佛法是生活中的佛法,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开始修行与训练很容易成就,而不会偏差。从生活中来体验“体妄即真”相当容易,若是倒过来“求真以去妄”,那就会累死了。今天很多修行人就是弄错了方向,所以虽然很精进,却修得很痛苦。学佛人如果要很活泼、很亮丽,那就必须体妄即真才有可能做到,若求真以去妄,则活泼不起来,因为你对实际状况没有办法真正地认知。
若无心忘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圆起。
前面那一段是以“破”的方法让我们去认知,这一段是用“立”的方法来说明。“无心忘照”告诉我们修行不要太用心,忘是不刻意,忘照是自然现前。“万累都捐”指种种累赘统统捐掉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会执着在某一点修,那是不能成就的。
常告诉各位当执着生起时,正见已消失。不管你执着的是什么,正见一定消失,包括佛法。若执着行善也一样,行善是自然的,不是执着的,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行善的意义?在生命体里什么叫做善?为什么不能行恶?什么叫恶?这个基本定义要有所认知。
所谓善是你做了以后,对于你的生命能量,它有“十”(正)的作用、增加的作用。恶就是无法增加你的生命能量,乃至于消耗你的生命能量。也许你会说自己在行善,那么自己的生命能量就会增加,如此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执着呢?因为当你执着时你的生命能量就消耗了。执着于行善本身就是恶,行善本身会增加你的生命能量,可是行善是不能执着的。
执着于行善本身还是恶,要行善则是有机会行善就去做,那是随缘的不是故意要做的,差别就在行善是不能执着的。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执着,随缘都可以消旧业。这一句话有很深的道理,你那个要故意去做的“意念”,可能就是前辈子所造的业。当我意念要去做,我告诉自己不要做,我要随缘,这时候前辈子所带来意念的业,就在这个地方被消掉了。意念起就是执着的动机,而随缘没有执着的动机,所以说修行我们都是莫名其妙地修,各位自己去观照内心,这样子的自在没有那个意念就叫无心,因为意念不起就不执着,所以无心就是不执着。
忘照不是忘记照,灯光、智慧没关掉,而是继续在照,但并不是刻意的去照。各位若与人有过约会等过人的话就知道,随着约定时间的将近、到来、过去,过往的行人由清楚而渐模糊,直至现而未见,到最后心焦如焚总觉得前面那个就好像是我要找的人,我得仔细看一下,其实那个人根本就没出现。
若自己是迟到的人,则赶着赴约定地点,走起路来像飞弹一样,其它从旁经过的路人都像影子一般,那是有照有心啊!“看”已变成有照。当你今天没事时,悠闲的走在街上看看众生相,每一个过路人你都会看得很清楚——忘照。当你锁定一个目标时,所有的过路人你都是视而未见——有照,这就是忘照与有照的差别,分别心实在是非常的强烈。
所以能达到不执着、不刻意的时候,则万累都捐,那些操劳全部可以丢掉了。以上例子各位去体会看看,内心的执着是不是一种累赘?当无心忘照的时候,累赘就统统丢掉了。今天我们在修行,但我们是有心明照,我们背负重要的使命,我一定要做什么……,所以修了老半天成了怪物一般不正常的情形,这就是弄错了。
“若任运寂知”。任运就是自在如行云流水,寂知是寂静。知与智有少许差别,智是名词,知是动词,在寂静当中本体现前,所知道的知不是认知,知是一种能力,是认知的能力,但没有起认知的作用。
在寂知本身来讲,“寂”是本体的能力、智慧观照的能力,在任运自在的时候,那本体观照的能力现前,在现前的时候众行圆起,众行圆起就是我们所要行的统统圆满。各位若能真正掌握核心,确实有所认知,这时候怎么做怎么对,这叫“众行圆起”。
若是不知道为什么,则怎么做怎么错,自己却还一点也不知道,还自认依教奉行做得很好。其实你只是从名字相、文字上来执着而已,这在佛法的本体来讲毫无意义,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修行人应当要如何自在、悠游于菩提道上。
菩提道并不离开我们的生活,你的心要如何用在道上?而用在道上的时候,自己要能够掌握住,从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导进来,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确实是在菩提海里,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无有一事、无有一法不是真理。若不是这样子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没有一个好人,我们自己更是非常的孤独。
学佛若有很多标准订下来,人家和你相处时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这时候你就没有在菩提道上,而是在条木上。既是在条木上就容易造成虚伪,因为真法无法修,只好在形相上去让人家认为你在修行。
而真正的修行人并不在形相上取得人家的认可,因为修行是为自己修的。自己要怎么进入那个状况,就必须掌握菩提道上的方向。自己若能掌握到方向的话,就可以不在乎别人;若是不能掌握到方向的话,问题就来了,你一定会在事相上去跟人家认同。
当你在事相上跟人家认同的时候,你在本质上就已经丧失了,那你要去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期望各位自己掌握好怎么进入菩提道,在整个进入菩提道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在、悠游。
怎样把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都转化过来,使它成为我们觉悟的领域?若能这样子做的话,则整个社会生活会像在菩提海里一样,这时你会发现娑婆世界已经变成了极乐世界,你已转变成功。当你不是这样转变的时候,即使是极乐世界,也会被你转成娑婆世界。因为你没有趋向于觉悟,反而会把觉悟的境界转变成娑婆世界,觉悟的境界是清净的,娑婆世界是污浊的。
好多人他本来生活的环境非常的好,到最后为什么会弄得很糟呢?这就是转极乐为娑婆,好的生活没掌握到,却反而弄成不好的生活环境,这是一种类举法。我们既然在修学,既然进入佛门中,应该进入真的境界,要把妄的转过来,体妄即真。
可惜一般人进入真的境界却不会用,反而舍妄求真,为了舍妄,于是整个烦恼都起来了,这就是会修与不会修之间的差别,关键差别不大,只在于自己能不能够转。你要是抓住根本核心,怎么做都对,否则怎么做都不对。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八、执着于行善本身就是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