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方,念珠就是念佛用的,要買念珠時看了喜歡就買,若還考慮到菩提子功力加叁倍,蜜臘加一百倍……,這就是分別。告訴各位若拿念珠念佛時最好不要有念珠的念頭,拿著念珠一直念過去就對了,不要分別才能專心念下去,分別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障礙。舉種種例子無非讓你能夠交融,要讓你知道它的狀況是如此,而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要如何去超越?這一點希望各位多留意。
“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勞形”。要求真而把妄給除掉,這是一般學佛人會有的情況,我們要體會即真,而不是求真去妄,若要求真去妄,則如避影以勞形。例如在大太陽下走路,想把影子甩掉,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你一直跑,影子還是會一直跟著你跑,這叫避影以勞形(例子出自《莊子》)。人不要當影子,學佛是讓你知道當影子是不對的,所以要把影子甩掉,而影子卻又是甩不掉的。
因爲只要有體便有相,相是體的作用,所以若要體妄即真,那妄好是真。從相上回過頭來認識真的本體,你若是這樣體認那本體的話,則似處陰而影滅,只要一進人陰暗的地方,你的影子就消失了,根本就不用跑,體妄即真就是這麼的自在。會修行的人似處陰而影滅,不會修行的人則在空曠的地方避影以勞形,雖然非常認真地修行,可是到最後卻只覺得好累,好痛苦!因爲你一直要把影子甩掉,卻沒有用對方法,當然就很痛苦啦!在此之所以很認真的把這個理論說明白,主要是要讓各位了解真正的道理,然後只要一轉就明白了。現在很多人很認真地修行,我們非常地敬佩,只可惜他們如避影以勞形。
學佛要懂得核心要領,並不是說他們這樣做不對,而是他們沒有體認到真理的狀況,所以才會修得很累,付出一百分卻得不到一分。而我們付出一百分,至少能得到一百分的效果,這也就是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的差別。我們希望付出多少能得到多少就好了,實際修行不貪功,但也不要自修了。
《叁聖選讀》最後行法——端坐、觀照說:“縱經塵劫勞苦修行,不名真實菩薩。”昨晚講的:雖然常在伊舍那優婆夷身邊,便若不是爲善友之所攝受,不爲諸佛之所護念,雖然你是在我身邊,但是你見到的只是外相而非本體。而我們要的是希望大家能見到本體,能體會到體妄即真這一點,本體很自然的就現前了。
這段論文還告訴我們怎樣化對立爲統一,真、妄、迷、悟都是對立的,當對立要轉爲統一的時候,諸位不能夠舍一取一,否則就不能成就,當兩者要並在一起,這對于理上不通達的人會很困擾。
舉實修的例子給各位參考,譬如吃飯、穿衣、睡覺這些都是世俗的,我們叫做妄。體認到佛法的真實義,內心清淨一心不亂這叫真。假如說求真去妄就是我要達到內心清淨、一心不亂,因而就必須把吃飯、穿衣、睡覺給舍棄掉,若以這方式求真的話就是避影以勞形,大概各位內心還沒清淨就已經餓死了,因爲這是不可能的事。
你應該“體妄即真”,也就是說吃飯、穿衣、睡覺都是妄的,也都是真的。怎麼會是真的呢?它明明是假的,是世間有爲法啊!其實怎樣能在吃飯、穿衣、睡覺上面一心不亂、內心清淨,也就是體妄即真了。各位若能夠懂得從日常生活中如掃地、煮菜、拖地……來修行,讓我們的內心清淨沒有雜染,這樣子就叫做體妄即真,從妄上面來進行內心的清淨無有雜染,這樣子就成功了。若是要達到內心清淨、一心不亂,而想要把世俗的事抛開,這是不可能的,有如避影以勞形。
我們若能透過世間這些事來好好修行,不管是當公務員或小職員、小販……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內心清淨,這也就是體妄即真了。似處陰而影滅,當下就是,成就便是從這兒來,只在于我們自己修行怎麼修而已。很多人爲了達到修行的目標,不惜舍棄一切住到深山裏,不食人間煙火,這樣子不見得能成就,倒不如在紅塵中轉六塵爲淨域。六塵境界怎麼轉爲清淨的國土那才是大功夫,避開六塵不食人間煙火修得很好,最有名的就是密勒日巴尊者,他很精進也很隨緣,不沾染塵境精進苦行,因爲他是大善根人,他可以如此修行,我們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若像他那樣修,會更糟糕,因爲一般人沒有他的曆練。我們修的是隨緣行、方便行,在世間從日常生活中的妄境裏去修行,這樣子就能夠有大成就了,不必像尊者那樣子。
我們講的佛法是生活中的佛法,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開始修行與訓練很容易成就,而不會偏差。從生活中來體驗“體妄即真”相當容易,若是倒過來“求真以去妄”,那就會累死了。今天很多修行人就是弄錯了方向,所以雖然很精進,卻修得很痛苦。學佛人如果要很活潑、很亮麗,那就必須體妄即真才有可能做到,若求真以去妄,則活潑不起來,因爲你對實際狀況沒有辦法真正地認知。
若無心忘照,則萬累都捐;若任運寂知,則衆行圓起。
前面那一段是以“破”的方法讓我們去認知,這一段是用“立”的方法來說明。“無心忘照”告訴我們修行不要太用心,忘是不刻意,忘照是自然現前。“萬累都捐”指種種累贅統統捐掉了,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會執著在某一點修,那是不能成就的。
常告訴各位當執著生起時,正見已消失。不管你執著的是什麼,正見一定消失,包括佛法。若執著行善也一樣,行善是自然的,不是執著的,爲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行善的意義?在生命體裏什麼叫做善?爲什麼不能行惡?什麼叫惡?這個基本定義要有所認知。
所謂善是你做了以後,對于你的生命能量,它有“十”(正)的作用、增加的作用。惡就是無法增加你的生命能量,乃至于消耗你的生命能量。也許你會說自己在行善,那麼自己的生命能量就會增加,如此就好了,爲什麼還要執著呢?因爲當你執著時你的生命能量就消耗了。執著于行善本身就是惡,行善本身會增加你的生命能量,可是行善是不能執著的。
執著于行善本身還是惡,要行善則是有機會行善就去做,那是隨緣的不是故意要做的,差別就在行善是不能執著的。換句話說,只要你不執著,隨緣都可以消舊業。這一句話有很深的道理,你那個要故意去做的“意念”,可能就是前輩子所造的業。當我意念要去做,我告訴自己不要做,我要隨緣,這時候前輩子所帶來意念的業,就在這個地方被消掉了。意念起就是執著的動機,而隨緣沒有執著的動機,所以說修行我們都是莫名其妙地修,各位自己去觀照內心,這樣子的自在沒有那個意念就叫無心,因爲意念不起就不執著,所以無心就是不執著。
忘照不是忘記照,燈光、智慧沒關掉,而是繼續在照,但並不是刻意的去照。各位若與人有過約會等過人的話就知道,隨著約定時間的將近、到來、過去,過往的行人由清楚而漸模糊,直至現而未見,到最後心焦如焚總覺得前面那個就好像是我要找的人,我得仔細看一下,其實那個人根本就沒出現。
若自己是遲到的人,則趕著赴約定地點,走起路來像飛彈一樣,其它從旁經過的路人都像影子一般,那是有照有心啊!“看”已變成有照。當你今天沒事時,悠閑的走在街上看看衆生相,每一個過路人你都會看得很清楚——忘照。當你鎖定一個目標時,所有的過路人你都是視而未見——有照,這就是忘照與有照的差別,分別心實在是非常的強烈。
所以能達到不執著、不刻意的時候,則萬累都捐,那些操勞全部可以丟掉了。以上例子各位去體會看看,內心的執著是不是一種累贅?當無心忘照的時候,累贅就統統丟掉了。今天我們在修行,但我們是有心明照,我們背負重要的使命,我一定要做什麼……,所以修了老半天成了怪物一般不正常的情形,這就是弄錯了。
“若任運寂知”。任運就是自在如行雲流水,寂知是寂靜。知與智有少許差別,智是名詞,知是動詞,在寂靜當中本體現前,所知道的知不是認知,知是一種能力,是認知的能力,但沒有起認知的作用。
在寂知本身來講,“寂”是本體的能力、智慧觀照的能力,在任運自在的時候,那本體觀照的能力現前,在現前的時候衆行圓起,衆行圓起就是我們所要行的統統圓滿。各位若能真正掌握核心,確實有所認知,這時候怎麼做怎麼對,這叫“衆行圓起”。
若是不知道爲什麼,則怎麼做怎麼錯,自己卻還一點也不知道,還自認依教奉行做得很好。其實你只是從名字相、文字上來執著而已,這在佛法的本體來講毫無意義,從這兩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修行人應當要如何自在、悠遊于菩提道上。
菩提道並不離開我們的生活,你的心要如何用在道上?而用在道上的時候,自己要能夠掌握住,從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導進來,這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確實是在菩提海裏,你會發現日常生活中無有一事、無有一法不是真理。若不是這樣子的話,你會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沒有一個好人,我們自己更是非常的孤獨。
學佛若有很多標准訂下來,人家和你相處時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這時候你就沒有在菩提道上,而是在條木上。既是在條木上就容易造成虛僞,因爲真法無法修,只好在形相上去讓人家認爲你在修行。
而真正的修行人並不在形相上取得人家的認可,因爲修行是爲自己修的。自己要怎麼進入那個狀況,就必須掌握菩提道上的方向。自己若能掌握到方向的話,就可以不在乎別人;若是不能掌握到方向的話,問題就來了,你一定會在事相上去跟人家認同。
當你在事相上跟人家認同的時候,你在本質上就已經喪失了,那你要去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期望各位自己掌握好怎麼進入菩提道,在整個進入菩提道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在、悠遊。
怎樣把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切都轉化過來,使它成爲我們覺悟的領域?若能這樣子做的話,則整個社會生活會像在菩提海裏一樣,這時你會發現娑婆世界已經變成了極樂世界,你已轉變成功。當你不是這樣轉變的時候,即使是極樂世界,也會被你轉成娑婆世界。因爲你沒有趨向于覺悟,反而會把覺悟的境界轉變成娑婆世界,覺悟的境界是清淨的,娑婆世界是汙濁的。
好多人他本來生活的環境非常的好,到最後爲什麼會弄得很糟呢?這就是轉極樂爲娑婆,好的生活沒掌握到,卻反而弄成不好的生活環境,這是一種類舉法。我們既然在修學,既然進入佛門中,應該進入真的境界,要把妄的轉過來,體妄即真。
可惜一般人進入真的境界卻不會用,反而舍妄求真,爲了舍妄,于是整個煩惱都起來了,這就是會修與不會修之間的差別,關鍵差別不大,只在于自己能不能夠轉。你要是抓住根本核心,怎麼做都對,否則怎麼做都不對。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八、執著于行善本身就是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