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真正成就的功德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学大乘佛法的人有个特色,都从祖师禅下手,一直参话头!祖师都这样交待,你也照这样参,可是你会发觉自己参得莫名其妙。人家参“念佛是谁”?我也是参“念佛是谁”?但是再怎么想总是觉得不对,这句话我有答案啊!就是我在念!否则又是谁念呢?人家问是嘴巴念或是心念?当然是嘴巴念!更深来讲心念也没错,不管怎么讲,最后总是会弄出答案。
若告诉你弄这些答案是不对的,你又会疑问到底是要你做什么?这就是在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你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修学佛法到后来成就的人都会很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六祖惠能的祖师禅是从五祖弘忍那儿演变下来的,大家必须要知道的就是历史背景与实际的状况。所谓历史背景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面,不管祖师禅要怎么参,历经唐、宋、元、明各代,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禅宗丛林里面,延续、弥漫着当年从达摩到弘忍大师的根本教法。
所以六祖惠能的祖师禅是建立在弘忍大师的社会背景之上,也就是说大家在基本的训练上,有一些基础,有这些基础训练以后,要来参学祖师禅就没有问题。
现在这个社会没有那些基础背景,你只会觉得祖师禅很好,若是只取这句话来用,你根本就是断章取义。在当时讲祖师禅很好,参话头明心见性很好,那是站在既有的参禅学风的基础之下,突破它达到明心见性,所以明心见性很好。
现在我们没有这种背景,你只挑一个明心见性是好的,可是你并没有基础,因此你怎么参都不会明心见性。可以这么说:看人家字写得很漂亮,但是自己再怎么写就是写不出那么漂亮的字来,因为自己并没有基础。
古人之所以能够知道祖师禅好明心见性,因为是在弘忍以前既有的那种基础教法来谈祖师禅(或许可以说,以如来禅的基础做背景来谈祖师禅才可能)。今天我们连如来禅的基础都没有,还谈什么祖师禅呢?这些背景若是忽略了,参禅难得成就。今天我们若是想参禅,则如来禅的基础一定要建立起来,否则别想说什么大成就。
看人家做功课能消灾免难,那是因为他已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做基础了;你若也想学人家做功课,却不能消灾免难,那是因为你无法摄心、无法不打妄想,你并没有一点实修的基础。
同样的,念佛法门是个很好的法门,但是因为你没有基础,所以一念佛就打妄想,人家念佛一声福增无量,可是自己念破喉咙也不知福在哪里。人家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自己却是磕破头,罪还未灭,差别就在于你都是在妄想中打滚,你自己知不知道?因为你并没有正式去进行念佛礼佛所应做的一些基础。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心性的成立和成就,心要怎么成就怎么建立,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大部分的人都在形象上下手;譬如佛教文物流通处有关念佛的录音带最少有几十种,但是请问灌制录音带出来流通的人都有成就吗?其实他心性上并没有成就,他只是语音上成就。
这里产生一个问题,语音的成就应该是摄心的媒介,透过语音把心摄住,然后把心的运用再转入念佛当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但是一般人并没有这种训练,所以那些人都会很认真地念,念到他好像有某种成就,其实那些成就都是不对的。
从法界理体上来说,基本禅修有几个阶段,一个是你现在坐下来开始静坐,气息会很浮躁,但是你把它伏下来了,这时叫粗住。经过粗住阶段会再达到细住阶段,这段时期都只是我们自己把它安定下来而已。
第二阶段才叫欲界定。欲界定的意思就是有所依靠,譬如念佛时是靠着佛号,一念就一整天,完全投入没有问题。因为有依,所以才只是欲界定。你若要把有依丢弃,变成无依真正禅定的时候,那要经过未到定的过程,那时全身会起变化,这时会经过八触,每一触有十个过程叫做十功德。因为这个成就是你真正的成就,所以才叫功德。经过这八十个阶段的变化,由未到定到初禅定,这时才能说禅定功夫真的有成就。
我们今天在念佛的时候,顶多达到欲界定。在《八十华严》当中曾经告诉各位,再怎么念佛最高境界还是只能到达兜率天。因为有依,有依就是欲界天,你能不能念到心无依?心若无依就可以超越了,在无依的情况下蒙佛接引,就可以直接出三界去了。若是有依,则西方净土绝对与你无缘,你永远在东方净土里,最高境界就是兜率天,古来大德包括玄奘大师都是求生兜率内院、弥勒内院,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有依。
我们不能否认有一些老菩萨很用功,几十年下来他定了,定了之后他也不依,很自然地从他本性中流露出来,那往生绝对没问题。
一般人心还是有依,以为我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一般的助念也是如此,你助念他就有依,有依他会安详,怎么会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在理论上不要以为自己通达,这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行当中,对于那个实际的理一定要穿透它,若穿不透则这些实际的道理完全不知道,然后你就会变成人家讲一句,自己就听一句,还以为人家讲得有道理,其实那是因为你并没有理论的依据。若是用这个理论把它框下去,有没有道理自会很清楚。所以佛法不能送人情,原因就在这里。“宁罚老僧入地狱,不拿佛法送人情”。我下地狱,你进极乐,都不是讲讲就算的,心里不能有一点邪念,因为你是向因果负责的,而不是向语言负责的。
佛法所讲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照你说的话;你的心境到哪里,你的成就也到哪里。
同样的,我们现在在这儿讲“讲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你不见得就知道。现在从文章里问你一个问题,看看你有没有真正感受到?问佛与问道有什么不同?假如你是问面佛的话,那么“即心即佛就是成佛”,简单八个字而已,问题在“即心”两字。什么叫即心呢?那就是指完全感受到生命整体的存在,那就叫佛。
告诉各位不要急着修行,修行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那个阶段比正式要修行的时间可能要多上一千倍。你需要去具备许多的前提性条件,那个准备阶段是让你成为一个具有修行者本色的这一种状态,要是不具备这种修行人本色的条件,你再怎么修都没有用,那叫做盲修瞎练。
因此我们若要修行,一定要进入那种状况,好好准备你应具有的条件:
第一,你要拥有良好的品性和修养。
第二,对于所要修的法要能够相应,并且完全的热爱,且要完全投入。
第三,和善知识要相应。若是对于你所要依止学习的人,还有一些选择或知见不同,那就不要跟他学,否则是学不成的。善知识教你的那一套,你常会加以打分数,你都比人家厉害了,那还跟人家学什么?
具备以上的条件以后,你才有办法进入第二阶段所说的三个基本信心:
一、信自己是佛,信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二、信一切起心动念都是普贤大行。
三、绝对有信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普贤境界。
到了这个阶段,要即心即佛很快,不要三个月就成了。若是连这些基本条件都没有,念破了嘴巴也没用,那个对生命整体的感受你感受不到。
但是你若要问成佛的方法是什么?这叫求道。求道是指“摄心为道”。怎么摄心?因此问道与问佛答案不同,这部分我们要把它弄清楚。因为有这种差别认知,所以你会发现下面所讲这一句“唯证者方知”,虽然说即心即佛很简单,但是只有证者方知。
简单再讲一遍,什么叫做心?前次向各位做的定义,识和根有不同,“识”是指认知和分别,如小黄花、紫菊花、文竹……分得很清楚,这叫“用识性”。“根”只是知而已,知道但是不必去分别——是感受的部分,是一种投入、一种融入,它是什么我知道,知道就够了。但是你能不能停在这个阶段?不要在心里头加以分别,只要去感受它就够了。对于所认知的能否融入,很多人没有办法得到这种福报,休而不息,忙个不停,无法躺下来静静地享受心静、心净;因为你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没有办法享受它,这个部分只有已经证得同样感受的人,才能够知道。
我们一般人不具备这种条件,只能用识性去揣度这些东西,绝对无法成就。虽然说只有证者才能知道那个境界,可是你要知道这里面还有缺点,“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虽然证者方知,但你若仍一直强调有证有知才对,有这个证可以证得,有这个知可以知,那么智慧就消沉了,“有”就表示执着,执着在“常见”里面。有证有知为什么会沉没于有地?佛法告诉我们一个实相,即水盆中有月亮,水中月亮明明是有,但却永远捞不到;镜中有万物,若想从镜中取物,也是绝对拿不到,明明是有却拿不到,若说镜中相是幻境,可是却又明明有。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幻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明明是有却又抓不到,因为它只是现在现前的境界而已,事实上它是不存在的,这宇宙中一切森罗万象都是如此。
所以“依教奉行”不是那么简单的,依教奉行,直的就是直的,能叫你横超三界,可惜在关键上你自己又转了弯。由此知道有执着就不对,你要能够体会镜中像、水中月,才有办法体会到佛法在讲什么?所以你若是认为有证有知,明明是有就一定有,那么你的智慧便沉没于有地,被“常见”把你覆盖住了。
“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空就是被你的迷惑颠倒、昏头转向所掩盖了,这是断见。佛法讲明明是有,你却捞不到,若说都没有,镜中像却很清楚,但又取不出来,这就是告诉我们唯证者方知。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照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
这是讲即心即佛的境界,心要修到这样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叫做独立,独立不是独断、妄断,你做一件事情以后,必然有一件事情的结果,有前因有后果才能独立,你会发现在这系统之下根本不用脑筋。
自己“要想去做”才能独立,若能朝着这个情况下去做,让…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七、真正成就的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