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真正成就的功德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于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于空門。
學大乘佛法的人有個特色,都從祖師禅下手,一直參話頭!祖師都這樣交待,你也照這樣參,可是你會發覺自己參得莫名其妙。人家參“念佛是誰”?我也是參“念佛是誰”?但是再怎麼想總是覺得不對,這句話我有答案啊!就是我在念!否則又是誰念呢?人家問是嘴巴念或是心念?當然是嘴巴念!更深來講心念也沒錯,不管怎麼講,最後總是會弄出答案。
若告訴你弄這些答案是不對的,你又會疑問到底是要你做什麼?這就是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你忽略了一個問題,爲什麼修學佛法到後來成就的人都會很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六祖惠能的祖師禅是從五祖弘忍那兒演變下來的,大家必須要知道的就是曆史背景與實際的狀況。所謂曆史背景就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裏面,不管祖師禅要怎麼參,曆經唐、宋、元、明各代,我們可以發現所有的禅宗叢林裏面,延續、彌漫著當年從達摩到弘忍大師的根本教法。
所以六祖惠能的祖師禅是建立在弘忍大師的社會背景之上,也就是說大家在基本的訓練上,有一些基礎,有這些基礎訓練以後,要來參學祖師禅就沒有問題。
現在這個社會沒有那些基礎背景,你只會覺得祖師禅很好,若是只取這句話來用,你根本就是斷章取義。在當時講祖師禅很好,參話頭明心見性很好,那是站在既有的參禅學風的基礎之下,突破它達到明心見性,所以明心見性很好。
現在我們沒有這種背景,你只挑一個明心見性是好的,可是你並沒有基礎,因此你怎麼參都不會明心見性。可以這麼說:看人家字寫得很漂亮,但是自己再怎麼寫就是寫不出那麼漂亮的字來,因爲自己並沒有基礎。
古人之所以能夠知道祖師禅好明心見性,因爲是在弘忍以前既有的那種基礎教法來談祖師禅(或許可以說,以如來禅的基礎做背景來談祖師禅才可能)。今天我們連如來禅的基礎都沒有,還談什麼祖師禅呢?這些背景若是忽略了,參禅難得成就。今天我們若是想參禅,則如來禅的基礎一定要建立起來,否則別想說什麼大成就。
看人家做功課能消災免難,那是因爲他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做基礎了;你若也想學人家做功課,卻不能消災免難,那是因爲你無法攝心、無法不打妄想,你並沒有一點實修的基礎。
同樣的,念佛法門是個很好的法門,但是因爲你沒有基礎,所以一念佛就打妄想,人家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可是自己念破喉嚨也不知福在哪裏。人家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自己卻是磕破頭,罪還未滅,差別就在于你都是在妄想中打滾,你自己知不知道?因爲你並沒有正式去進行念佛禮佛所應做的一些基礎。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主要是心性的成立和成就,心要怎麼成就怎麼建立,這才是真正的問題,大部分的人都在形象上下手;譬如佛教文物流通處有關念佛的錄音帶最少有幾十種,但是請問灌製錄音帶出來流通的人都有成就嗎?其實他心性上並沒有成就,他只是語音上成就。
這裏産生一個問題,語音的成就應該是攝心的媒介,透過語音把心攝住,然後把心的運用再轉入念佛當中所要達到的目標。但是一般人並沒有這種訓練,所以那些人都會很認真地念,念到他好像有某種成就,其實那些成就都是不對的。
從法界理體上來說,基本禅修有幾個階段,一個是你現在坐下來開始靜坐,氣息會很浮躁,但是你把它伏下來了,這時叫粗住。經過粗住階段會再達到細住階段,這段時期都只是我們自己把它安定下來而已。
第二階段才叫欲界定。欲界定的意思就是有所依靠,譬如念佛時是靠著佛號,一念就一整天,完全投入沒有問題。因爲有依,所以才只是欲界定。你若要把有依丟棄,變成無依真正禅定的時候,那要經過未到定的過程,那時全身會起變化,這時會經過八觸,每一觸有十個過程叫做十功德。因爲這個成就是你真正的成就,所以才叫功德。經過這八十個階段的變化,由未到定到初禅定,這時才能說禅定功夫真的有成就。
我們今天在念佛的時候,頂多達到欲界定。在《八十華嚴》當中曾經告訴各位,再怎麼念佛最高境界還是只能到達兜率天。因爲有依,有依就是欲界天,你能不能念到心無依?心若無依就可以超越了,在無依的情況下蒙佛接引,就可以直接出叁界去了。若是有依,則西方淨土絕對與你無緣,你永遠在東方淨土裏,最高境界就是兜率天,古來大德包括玄奘大師都是求生兜率內院、彌勒內院,因爲他知道自己的心有依。
我們不能否認有一些老菩薩很用功,幾十年下來他定了,定了之後他也不依,很自然地從他本性中流露出來,那往生絕對沒問題。
一般人心還是有依,以爲我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一般的助念也是如此,你助念他就有依,有依他會安詳,怎麼會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在理論上不要以爲自己通達,這也就是說我們在修行當中,對于那個實際的理一定要穿透它,若穿不透則這些實際的道理完全不知道,然後你就會變成人家講一句,自己就聽一句,還以爲人家講得有道理,其實那是因爲你並沒有理論的依據。若是用這個理論把它框下去,有沒有道理自會很清楚。所以佛法不能送人情,原因就在這裏。“甯罰老僧入地獄,不拿佛法送人情”。我下地獄,你進極樂,都不是講講就算的,心裏不能有一點邪念,因爲你是向因果負責的,而不是向語言負責的。
佛法所講的是真實的,而不是照你說的話;你的心境到哪裏,你的成就也到哪裏。
同樣的,我們現在在這兒講“講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你不見得就知道。現在從文章裏問你一個問題,看看你有沒有真正感受到?問佛與問道有什麼不同?假如你是問面佛的話,那麼“即心即佛就是成佛”,簡單八個字而已,問題在“即心”兩字。什麼叫即心呢?那就是指完全感受到生命整體的存在,那就叫佛。
告訴各位不要急著修行,修行開始之前的准備工作,那個階段比正式要修行的時間可能要多上一千倍。你需要去具備許多的前提性條件,那個准備階段是讓你成爲一個具有修行者本色的這一種狀態,要是不具備這種修行人本色的條件,你再怎麼修都沒有用,那叫做盲修瞎練。
因此我們若要修行,一定要進入那種狀況,好好准備你應具有的條件:
第一,你要擁有良好的品性和修養。
第二,對于所要修的法要能夠相應,並且完全的熱愛,且要完全投入。
第叁,和善知識要相應。若是對于你所要依止學習的人,還有一些選擇或知見不同,那就不要跟他學,否則是學不成的。善知識教你的那一套,你常會加以打分數,你都比人家厲害了,那還跟人家學什麼?
具備以上的條件以後,你才有辦法進入第二階段所說的叁個基本信心:
一、信自己是佛,信一切衆生都能成佛。
二、信一切起心動念都是普賢大行。
叁、絕對有信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普賢境界。
到了這個階段,要即心即佛很快,不要叁個月就成了。若是連這些基本條件都沒有,念破了嘴巴也沒用,那個對生命整體的感受你感受不到。
但是你若要問成佛的方法是什麼?這叫求道。求道是指“攝心爲道”。怎麼攝心?因此問道與問佛答案不同,這部分我們要把它弄清楚。因爲有這種差別認知,所以你會發現下面所講這一句“唯證者方知”,雖然說即心即佛很簡單,但是只有證者方知。
簡單再講一遍,什麼叫做心?前次向各位做的定義,識和根有不同,“識”是指認知和分別,如小黃花、紫菊花、文竹……分得很清楚,這叫“用識性”。“根”只是知而已,知道但是不必去分別——是感受的部分,是一種投入、一種融入,它是什麼我知道,知道就夠了。但是你能不能停在這個階段?不要在心裏頭加以分別,只要去感受它就夠了。對于所認知的能否融入,很多人沒有辦法得到這種福報,休而不息,忙個不停,無法躺下來靜靜地享受心靜、心淨;因爲你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沒有辦法享受它,這個部分只有已經證得同樣感受的人,才能夠知道。
我們一般人不具備這種條件,只能用識性去揣度這些東西,絕對無法成就。雖然說只有證者才能知道那個境界,可是你要知道這裏面還有缺點,“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于有地”。雖然證者方知,但你若仍一直強調有證有知才對,有這個證可以證得,有這個知可以知,那麼智慧就消沈了,“有”就表示執著,執著在“常見”裏面。有證有知爲什麼會沈沒于有地?佛法告訴我們一個實相,即水盆中有月亮,水中月亮明明是有,但卻永遠撈不到;鏡中有萬物,若想從鏡中取物,也是絕對拿不到,明明是有卻拿不到,若說鏡中相是幻境,可是卻又明明有。世間一切有爲法都是幻境,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明明是有卻又抓不到,因爲它只是現在現前的境界而已,事實上它是不存在的,這宇宙中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如此。
所以“依教奉行”不是那麼簡單的,依教奉行,直的就是直的,能叫你橫超叁界,可惜在關鍵上你自己又轉了彎。由此知道有執著就不對,你要能夠體會鏡中像、水中月,才有辦法體會到佛法在講什麼?所以你若是認爲有證有知,明明是有就一定有,那麼你的智慧便沈沒于有地,被“常見”把你覆蓋住了。
“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于空門。”空就是被你的迷惑顛倒、昏頭轉向所掩蓋了,這是斷見。佛法講明明是有,你卻撈不到,若說都沒有,鏡中像卻很清楚,但又取不出來,這就是告訴我們唯證者方知。
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照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舍,無對無修。
這是講即心即佛的境界,心要修到這樣的一種情況,這種情況叫做獨立,獨立不是獨斷、妄斷,你做一件事情以後,必然有一件事情的結果,有前因有後果才能獨立,你會發現在這系統之下根本不用腦筋。
自己“要想去做”才能獨立,若能朝著這個情況下去做,讓…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七、真正成就的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