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叁 念慧具足

  

叁 念慧具足

  

種族具足緣

  

接著我們來談「種族具足緣」,他又稱爲「人際關系緣」。人生中不如意的事很多,大概有百分之九十是因爲人際關系不當所引起的煩惱,也最容易讓人有無常及苦的逼迫;人際關系沒有處理好,心就會處在浮動、燥憂和不安的狀態,這樣就不可能進入善禅的境界。「人際關系」裏的這些人,都是自己生活周遭的相關族群,當中包括血緣、姻親、同學、朋友、同事等,善緣和合的就稱爲「種族具足」,惡緣相對的就稱爲「種族不具足」。一位行者要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得很圓融;人際關系沒弄好,那會修得好才怪咧!想想看,人際關系要怎麼弄好?這些人都是和你有關系的,和你無關的人,你也不會在意,走在路上被人瞪一眼,往往自認倒楣,回去後就忘了,但如果是和自己親近的人吵架,就會耿耿于懷。其實會吵架的,一定是愈近的人,距離很遠的,想吵也難,有緣能夠住在一起,更要惜緣、惜福,若是弄到無法相處的地步,那就要好好自我檢討了。

  

假如是處在「種族不具足」的環境下,自己就要妥善處理,不論你是用溝通、不再來往或逃避等方式,原則就是不要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社會責任,或是導致心理不安。這裏講的「心理不安」就是不要有罪惡感或虧欠的感覺;「加重社會責任」就是指犯罪或是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有些人孩子生了一堆也不顧,自己就跑掉了,那種一定會産生心理負擔;或是有些人事業失敗,欠了一屁股債,然後躲到佛門「叩叩叩……」,結果人家在底下拜佛,你在上面當維那,一擡頭「原來是你……」,這下你也別想修了。所以不能有心理負擔、加重社會責任或是有罪惡感,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一定都要妥善圓滿的處理,碰到處理不來的,可以跟同修一起商討,但不要去弄一個大窟窿,要人家替你補。

  

至于那些有心理障礙、人格缺憾或心靈創傷的人,都必須先行心理輔導,調整到健全以後,才可以真正開始修行,沒有調整過來以前,不宜冒然進行禅修的訓練。心理不健全的、知見不正確的,一坐下來就「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這樣要怎麼修?所以都要先行做適當的調整。因爲禅定是生命品質提升的一種訓練,不是人格扭曲或人生觀不健全的人可以冒然進行的。這些人來到道場,站在宗教的立場,當然會想辦法安慰這些受傷的心靈,所以你要打「隨喜七」,人家也讓你打,但是不要以爲你馬上有大成就,那都是偏差的觀念。「有沒有被認定?」上師知道,指導的阿阇梨知道,但你自己是不清楚的,所以應該先要仔細的了解自己。

  

身相具足緣

  

接著來談「身相具足緣」,這又稱爲「身心自在緣」。「色具足、相具足」是指行者的心智、人格都健全,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具有健全的人生觀、完美的人格及健康的心靈。現代人的生活很複雜,面對人生維系的架構崩潰、互相依賴的倫理瓦解,頓時失去生命的依靠,生活中遇到挫折無法解決、理想不能兌現,加上內心的妄想又多,現實中面臨嚴重的無力感,因此人生觀發生偏差、人格産生缺陷、心靈嚴重受傷。處在這樣情況下的人是不能修行的,因爲不管他是修禅或進行其他的修行,都很容易産生妄想。

  

因此,這種身心殘破的人,必須先作心理治療或人格養成教育,重新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人格到達成熟的階段,重塑殘破的心靈才能面對真實的世界。各位要知道,當一個人在心靈不健全、扭曲的狀態下,他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不真、不健全的;一個人格不完整或人性幹化的人,他所面對的一切狀態,都成爲虛幻的擬構境界,雖然不致于嚴重到心性不能自主,但不管情況是輕或重,對于心靈工程的進行,都會是嚴重的阻礙。因此,建立健全的人生觀、進行人格養成教育,是執行心靈工程的前行工作,也是過濾、篩選心靈工程師的必經過程。至于如何執行人格重建的教育問題,不在此文範圍,這裏是將一位行者必備的條件提出來。那些喜愛鬥爭、嫉妒心強、食欲不止等等,都會妨礙禅修工程的進行,乃至引入錯誤的修行,産生絕對的不良後果。

  

關于「身相具足」,這裏所要提及的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我把它分爲:一是「神經系統」的放輕松,二是「心理系統」的放輕松。在禅修的訓練過程,神經系統放輕松是絕對的必要條件,問題是「真正放輕松」並不容易,有些人愈想要放輕松,反而神經系統繃得愈緊,因爲「大腦活動」與「緊張」是連線同步運作的,所以只要「大腦活動」一起作用,緊張必定伴隨而來,那就無法達到「放輕松」的效果,這種情況即便是唱歌或睡覺都無法放輕松,這就是因爲與大腦連線得太厲害的緣故。

  

今天早上看各位做早課,照理講剛睡醒這支香應該是最舒服的,可是就會有人的肩膀是「提得高高的」,那就表示昨天沒睡好,一做功課就很緊張,但他自己本身不知道。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屬于長期性或先天性的,這些都要自己慢慢去體會。禅坐之前可以肩膀動一動、放輕松。有些人一坐下來身體就歪一邊,因爲太緊張了,脊椎也歪一邊,腸胃也扭曲了,這樣兩個鍾頭坐下來,可以想象得到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爲了使神經系統能夠放輕松,在靜坐之前通常會念誦一段佛號或是唱贊偈、咒語等等,原因就是要讓你放輕松,尤其是容易緊張那一型的人,更需要在禅坐之前讓自己放輕松。

  

第二個是「心理系統的放輕松」,這是指不要固守己見及某些經驗、觀念。在禅修訓練的過程中,身心會起微妙的變化,若在心理上一直固守著舊有的見解、觀念跟經驗,那就無法「正視」在禅修訓練的過程中身心全方位的變化——身心的全方位變化,包括覺受細胞的變化、神經系統的重組、血液結構的變化、觀念的相對性及絕對性變化、認知的轉變、對人生體驗的突變、對生命價值的肯定等等——這些變化都是運用大腦推理所不能得到的答案,是在禅修過程中自然産生的。但是行者如果在禅修過程中,心性或心理是處在僵化的狀態,那就沒辦法體會到這部份的成長。我們把這部份的成長統稱爲「心靈成長」,它是一種生命品質的提升,也就是生命能量、浩然正氣的提升。剛剛講的全方位變化,也包括了個性、氣質、語調的變化及色生身形相的變化等等,乃至身體成長中斷後的再複活等。這些成長與變化的情形,唯有在心性活化的情形下,才能順其自然的感受、覺知其真正的變化,而不會産生邪受的現象。

  

念慧具足緣

  

接著要來談「具足外緣」的第四個——念慧具足緣,他又稱「端心正意緣」。每個人進入佛門的學佛動機和因緣都不一樣,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真正「心正意專」的人很少:有的是看了電視來的,有的是跟人爭辯以後,覺得學佛還不錯就進來了;有的是一生顛沛流離,痛苦難當後才進來的;有的人則是不知已經參訪過多少「名山古刹」後才進來的;總之,各種因緣都有。不管你進來的因緣爲何,你進來以後通通要能夠「轉」過來,要能真正的「爲道而謀、爲覺而行」,這樣才能「上道」。

  

有很多人自以爲入佛門的動機是正確的,就一直堅持那個動機,這種情況很麻煩。有個人說他是因爲媽媽的死才學佛的,我跟他說「因爲孝來學佛也不錯」,他說不是,是因爲媽媽要過逝的前二天,他連續做了兩個相同境界的夢,夢到某個法師、某個寺院,法師、寺院的名稱都很清楚,認爲這樣很不可思議,就學佛了。學佛十幾年來一直要再找那種相應,但就是不會相應。想想看,他這十幾年的學佛幾乎全白費了。剛進來的動機、因緣不正確不打緊,但若是到現在還在追求那個不正確的,那就錯了;進入佛門以後就要能夠接受指導,要能夠轉過來。佛門中很寶貴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善知識的指導,它跟一般的神廟不一樣,神廟你去拜拜可以祈求願望,佛門裏頭不是祈求願望,它是追求生命的真谛、是改造生命的地方。所以不管你是什麼動機進佛門的,那都不要緊,但不要再執著,要開始接受教化,這樣生命才能轉化、提升,否則就枉費你進入佛門的因緣了。

  

很多人進佛門來學佛,卻又擅于掩飾心行,不露心迹,這樣的人都不是爲了正法來的,乃是因爲人生無所事事,爲了爭奇鬥豔或是逞口舌之能而學,用意都只是跟人一較高下,不是爲了人生的覺醒而奮鬥的。這類的行者,一定要先把這種不正確的心去除,才有可能入道。

  

所謂「念具足」就是行者能夠安住行道,這時性命交給龍天,心念安住于道上,放下一切萬緣,絕諸緣想,安心辦道,這就是念具足;如果行者猶豫不決,經常妄想攀緣,邪思、邪念很多,那就與道不相應了。這些都要忏除掉,才可以真正的修行。

  

各位到這邊修行,道場、法門、善知識都具足了,問題是如果你的心很會隱瞞、僞裝的話,那就很麻煩。如果喜歡掩飾心行或僞裝的話,呈顯出來的就不是你真實那一部份,果報相當可怕。這種言行不一,心裏想的跟所表達不一致的人,那就永遠找不到答案了,而且永遠空虛沒有朋友,更別提善知識指導你修行。隱瞞所呈現的都是假的,這種果報馬上就可以知道,不一定等到生生世世以後,有這種隱瞞現象的人要盡快地把它除掉,那才能夠念具足。

  

還有這一種人…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叁 念慧具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