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然念念在道,但是志向下劣,只求自己出離,看到衆生受輪回苦的逼迫,沒有絲毫的悲憫心,這種也不是真的有心向道。有人要來這裏出家,「師父,我來這裏要專心修行,其他雜七雜八的事不要叫我做……」,什麼事都不做,就要其他的師父煮飯給你吃,哪有這種事?這樣未免太自私了!你了解「苦集滅道」,所以要出離,但是苦的不只你一個人,誰不苦?心量要能打開,多爲衆生想一想。對于這些不信的,邪信的或者是下劣心志的行者,都要使他們能夠轉過來,轉爲「最上佛智之心」,念念在阿耨菩提道上,才能稱「慧具足」。雖然「偏真出離之心」也是屬于「正覺」,但是這個「覺」還不是十全十美。
行者發心最重要的是「方向要能究竟、正確」,當初發心開始修行,就是從錯誤的人生觀中覺醒過來,所以我們必須將心念安住在絕對正確的領域中,也就是將心浸泡在七菩提分、八正道當中,如此當然就「念具足」;而這樣的心念,具足一切阿耨菩提的性相,所以稱爲「慧具足」。
我們這個地方講的「念慧具足」還是以技術面爲主,我把它分爲二個部份:一、身攝在道;二、心攝在道。我們先來談身攝在道。處在這個工商社會事務忙碌的時代,很多的同修都是下了班,囫囵吞棗的用完晚餐後,匆匆忙忙的就入座了,這對禅修訓練來說是一大忌諱;尤其剛吃飽血壓正高,突然靜下來,那很容易出問題。因此在入座之前更需要先有暖身運動、深呼吸,使身體的肌肉、神經放輕松,假使還有俗事煩心,都應該要適當的處理,不宜匆促內修。打坐的時候,衣服應該要穿寬松舒服爲主,現代人喜歡穿那種有松緊帶的運動休閑服,打坐的時候松緊帶要拉到肚臍下面,松緊帶最好用細的、寬松的那種。女衆在打坐之前,胸罩要先解開,以寬松適度不松脫爲原則。打坐前的用餐,不宜太飽、太油膩、太鹹或太甜,以免影響禅修的情緒。
第二是「心攝在道」。行者雖然知道「念念在道、念茲在茲」是修行的前提,但是在禅修之前還是需要透過事相來攝心,以表虔敬。雖然說「佛無所不在,心遍虛空」,但是對于初發心修行的人來說,功夫還不到那裏,不宜說此大話。有人喜歡強調「不以音聲、形相見如來」,這樣講是沒錯,但是如果舍掉音聲、形相、如來相、佛相這些而掉入「斷見」裏,豈不可悲?著「常見」、「常相」還有一些福報,掉入斷空、斷見以後,那就連一點福報也沒有,這一點自己應該要多加警惕。所以初學的行者,最好是依教奉行,相在佛在——打坐之前,環境上應該先行調適光線、通風,再上香、供花果,禮敬、贊頌、讀誦經文、念佛等,這些都是行者恭敬的方式之一;行者在心神祥和甯靜的肅穆氛圍中,才可以正入禅定。我們這次的禅修訓練因爲是在禅堂舉行,而且是基礎訓練,所以這些禮儀就完全省略了,但是將來在進行華嚴禅實修時,這部份的要求是很嚴格的。
世事具足緣
接下來我們要談「世事具足緣」,他又稱爲「世事止息緣」。行者辦道應該要萬緣放下,也就是放下一切世間事。雖然有所謂的「平常心是道,行住坐臥無不是道」,但這是菩薩摩诃薩的行法,修行功夫到家的人才有辦法做得到,對于初學禅的人來說,功夫尚未熟練,而且「何者是道、何者非道」也沒有揀別的能力,並不適合冒然采用這種「大士之法」;剛開始修,還是對自己嚴格一點比較好。大家都是初入覺道,才開始要修行,正念未熟,爲了「長養聖胎」,所以要把外緣放下。
外緣分爲「人」和「境」二個部份。人的部份,就是人際的紛擾、是非毀譽、得失褒貶等等通通要放下,因爲這些最容易動搖人心。行者剛入道,對于這些虛幻之境不宜久戀、不宜計較,否則要進入覺道很困難;不要讓這些東西來動搖你的心,妨害你進道。至于要怎麼放下的部份,這裏就不詳細講了。大家在一起共修,通常都會多講正面及鼓勵的話,「哎呀,你修得很好……」,不要人家這樣講你就魂神顛倒了,真的以爲自己修得很好;或是人家講你哪裏不對,心裏就全是疙瘩,「八風」輕輕一吹就東倒西歪了,這樣要怎麼修?所以道場中要避免談論是非,不要計較,這些都會傷害道心,人際上的紛紛擾擾一定要盡量避免。
「境」的部份,是指六根所對的六塵境界,比如,生活中品味的高低,舉凡集郵、養蘭、品茗、詩書、音樂、字畫等興趣,或是偏愛美食、旅遊、抽煙、喝酒等嗜好,這些都屬于塵境的執著,會幹擾行者用心辦道。有些人整天跟叁五好友在家裏泡茶,心中只有茶道,這樣要怎麼辦道?所以行者如果能夠「外息諸塵境,內止諸障緣」,如此用心辦道,要克其取證就很快了。這五個應該具足的外緣,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但都是行者應該具備的條件。
呵欲棄蓋
接著來談「呵欲棄蓋」。「欲」就是五欲,「蓋」是五蓋,呵欲棄蓋的用意是內調身心。「呵五欲」就是呵斥「色聲香味觸」五境,五境本非欲,但因爲行者五根(眼耳鼻舌身)對五塵時,五境會讓行者産生貪欲之心,所以要呵斥五欲。隨著物質文明的興盛,現代人的心志幾乎都被五欲給俘虜了,隨著五欲的高漲,行者的生活異常忙碌;假如行者老是在忙著生活中物欲的安排,那就很難安心辦道了。尤其是電燈與樓房大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電燈改變了大自然的時序,樓房生態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生活的空間感。以前沒有電燈,大家七早八早就去睡覺了,作息很正常;現在有電燈,叁更半夜還可以看到一堆人在外面晃,整個生活已經有很大的改變。有個同修跟我說:「一切都准備妥當,可以到山上閉關了。」我問他准備什麼?他說他花了叁千萬,在山上蓋了一棟「關房」,裏面電器、視訊等設備應有盡有,《時報周刊》還會每個禮拜送到山上。這哪是閉關?應該是叫渡假還差不多!現代的生活已經到達這樣的水准,自然會形成那種狀況,我們應該要能夠感受到:「想要修行,五欲這些都要想辦法去除才行。」
電燈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時序,也使得人性僵化,無法與大自然交融一起,脫離心性的自然化。完全意識化的人性,那就很難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現代大樓造成「空間感的壓縮」,使人們對于生命的存在,産生幹化現象與人性的扭曲,導致無法對自然、他人或其他一切生命的存在,付出應有的關懷。區隔化的生活,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生活産生了錯亂;對于生命存在的認知,則是被意識化、概念化、知識化,視之猶如物品,好像隨地都可以遺棄。總之,就是對于「生命存在的價值」感很難感受得到。前幾天報紙登了一則新聞,有四、五個青少年組成不良幫派,其中一個小孩夥同其他四個青少年,向自己的父母勒索金錢花用。夥同朋友勒索自己的父母,這是多可怕的事?對于生命的存在已經沒有感覺,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已經沒有感覺,人性已經僵化成這種地步!我們對于這方面應該要有相當的認知。雖然我們不至于如此,但是生活時序改變和空間的變化,已經使得人們對于生命的認知完全扭曲。處在這個工商時代,物欲的標准已經和農業時代截然不同,所以行者應當自行留意檢點,不要爲了處理生活環境,而影響自己辦道的心境。雖然也不適合過得太刻苦,但是不要每天爲了五欲而奔忙。
其次是「五蓋」的部份,五蓋就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所謂「蓋」就是覆蓋之意,也就是「貪、瞋、睡、掉、疑」這五個東西會覆蓋、遮斷一切善法的意思。行者就是要念念在道,要生長一切善法、善心,促使可以早一點覺道,不可讓這五個東西來遮除善法,斷滅覺道的初衷,所以這五個東西一定要去除。雖然五蓋古今的定義不同,但是它障道的部份都是一樣的。
五蓋當中的前四蓋,古德諄諄告誡,講得很清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更是引述經典來說明,可以說是苦口婆心。「疑蓋」這部份則是現代人的通病,當代的社會學風著重個人主義,其中的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強調思惟推理的單一目標和合理化的答案,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雖然也會有叁疑當中「疑自」的狀況,但還是以「自大」這個病態居多;「疑師」、「疑法」的情形就更嚴重了,但這種情形並非只是單純不信的問題,而是取納之間的誠信問題,以及依教奉行的信心不足所致,結果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沒有辦法「真契精髓」。我們爲何要呼籲心靈工程?因爲這個心靈工程是全方位的生命改造工程,不是大腦運作下的推理目標或唯一目標。「心靈成長」是整體性的、多元化的,所以不論是「師言」或「法雲」,務必要全心全力的依教奉行,不應該用自己的意識形態,妄自尊大的擅行更改。我們要跟各位講,這樣的習性假如不改,那你禅修道上修得再多也沒用,了無實益!
修行過程中,不要用自己的意識形態想改就改,這都是前行的一種呼籲。現代人因爲思想開放,強調思想、言論自由,相對地,胡說八道的也很多,資訊泛濫的情況很嚴重。有一次我到一個地方演講,裏面有很多留學博士,其中一位把他發表的一篇文章給我看,講的大概是有關《心經》的思想、概說。他的論文把《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解釋成「色情不異空,空就是色情」。竟然把「色」解釋成色情,也有一個單位莫名其妙的登了出來;因爲被登出來了,所以他就以爲他講的都是對的。沒辦法,言論自由嘛。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得到的很多資訊,其實都是雜訊、錯誤的,這是非常可怕、非常危險的。所以我們講不論「師言」或「法雲」,你務必完全的依教奉行。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叁 念慧具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