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然念念在道,但是志向下劣,只求自己出离,看到众生受轮回苦的逼迫,没有丝毫的悲悯心,这种也不是真的有心向道。有人要来这里出家,「师父,我来这里要专心修行,其他杂七杂八的事不要叫我做……」,什么事都不做,就要其他的师父煮饭给你吃,哪有这种事?这样未免太自私了!你了解「苦集灭道」,所以要出离,但是苦的不只你一个人,谁不苦?心量要能打开,多为众生想一想。对于这些不信的,邪信的或者是下劣心志的行者,都要使他们能够转过来,转为「最上佛智之心」,念念在阿耨菩提道上,才能称「慧具足」。虽然「偏真出离之心」也是属于「正觉」,但是这个「觉」还不是十全十美。
行者发心最重要的是「方向要能究竟、正确」,当初发心开始修行,就是从错误的人生观中觉醒过来,所以我们必须将心念安住在绝对正确的领域中,也就是将心浸泡在七菩提分、八正道当中,如此当然就「念具足」;而这样的心念,具足一切阿耨菩提的性相,所以称为「慧具足」。
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念慧具足」还是以技术面为主,我把它分为二个部份:一、身摄在道;二、心摄在道。我们先来谈身摄在道。处在这个工商社会事务忙碌的时代,很多的同修都是下了班,囫囵吞枣的用完晚餐后,匆匆忙忙的就入座了,这对禅修训练来说是一大忌讳;尤其刚吃饱血压正高,突然静下来,那很容易出问题。因此在入座之前更需要先有暖身运动、深呼吸,使身体的肌肉、神经放轻松,假使还有俗事烦心,都应该要适当的处理,不宜匆促内修。打坐的时候,衣服应该要穿宽松舒服为主,现代人喜欢穿那种有松紧带的运动休闲服,打坐的时候松紧带要拉到肚脐下面,松紧带最好用细的、宽松的那种。女众在打坐之前,胸罩要先解开,以宽松适度不松脱为原则。打坐前的用餐,不宜太饱、太油腻、太咸或太甜,以免影响禅修的情绪。
第二是「心摄在道」。行者虽然知道「念念在道、念兹在兹」是修行的前提,但是在禅修之前还是需要透过事相来摄心,以表虔敬。虽然说「佛无所不在,心遍虚空」,但是对于初发心修行的人来说,功夫还不到那里,不宜说此大话。有人喜欢强调「不以音声、形相见如来」,这样讲是没错,但是如果舍掉音声、形相、如来相、佛相这些而掉入「断见」里,岂不可悲?着「常见」、「常相」还有一些福报,掉入断空、断见以后,那就连一点福报也没有,这一点自己应该要多加警惕。所以初学的行者,最好是依教奉行,相在佛在——打坐之前,环境上应该先行调适光线、通风,再上香、供花果,礼敬、赞颂、读诵经文、念佛等,这些都是行者恭敬的方式之一;行者在心神祥和宁静的肃穆氛围中,才可以正入禅定。我们这次的禅修训练因为是在禅堂举行,而且是基础训练,所以这些礼仪就完全省略了,但是将来在进行华严禅实修时,这部份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世事具足缘
接下来我们要谈「世事具足缘」,他又称为「世事止息缘」。行者办道应该要万缘放下,也就是放下一切世间事。虽然有所谓的「平常心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道」,但这是菩萨摩诃萨的行法,修行功夫到家的人才有办法做得到,对于初学禅的人来说,功夫尚未熟练,而且「何者是道、何者非道」也没有拣别的能力,并不适合冒然采用这种「大士之法」;刚开始修,还是对自己严格一点比较好。大家都是初入觉道,才开始要修行,正念未熟,为了「长养圣胎」,所以要把外缘放下。
外缘分为「人」和「境」二个部份。人的部份,就是人际的纷扰、是非毁誉、得失褒贬等等通通要放下,因为这些最容易动摇人心。行者刚入道,对于这些虚幻之境不宜久恋、不宜计较,否则要进入觉道很困难;不要让这些东西来动摇你的心,妨害你进道。至于要怎么放下的部份,这里就不详细讲了。大家在一起共修,通常都会多讲正面及鼓励的话,「哎呀,你修得很好……」,不要人家这样讲你就魂神颠倒了,真的以为自己修得很好;或是人家讲你哪里不对,心里就全是疙瘩,「八风」轻轻一吹就东倒西歪了,这样要怎么修?所以道场中要避免谈论是非,不要计较,这些都会伤害道心,人际上的纷纷扰扰一定要尽量避免。
「境」的部份,是指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比如,生活中品味的高低,举凡集邮、养兰、品茗、诗书、音乐、字画等兴趣,或是偏爱美食、旅游、抽烟、喝酒等嗜好,这些都属于尘境的执着,会干扰行者用心办道。有些人整天跟三五好友在家里泡茶,心中只有茶道,这样要怎么办道?所以行者如果能够「外息诸尘境,内止诸障缘」,如此用心办道,要克其取证就很快了。这五个应该具足的外缘,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但都是行者应该具备的条件。
呵欲弃盖
接着来谈「呵欲弃盖」。「欲」就是五欲,「盖」是五盖,呵欲弃盖的用意是内调身心。「呵五欲」就是呵斥「色声香味触」五境,五境本非欲,但因为行者五根(眼耳鼻舌身)对五尘时,五境会让行者产生贪欲之心,所以要呵斥五欲。随着物质文明的兴盛,现代人的心志几乎都被五欲给俘虏了,随着五欲的高涨,行者的生活异常忙碌;假如行者老是在忙着生活中物欲的安排,那就很难安心办道了。尤其是电灯与楼房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电灯改变了大自然的时序,楼房生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生活的空间感。以前没有电灯,大家七早八早就去睡觉了,作息很正常;现在有电灯,三更半夜还可以看到一堆人在外面晃,整个生活已经有很大的改变。有个同修跟我说:「一切都准备妥当,可以到山上闭关了。」我问他准备什么?他说他花了三千万,在山上盖了一栋「关房」,里面电器、视讯等设备应有尽有,《时报周刊》还会每个礼拜送到山上。这哪是闭关?应该是叫渡假还差不多!现代的生活已经到达这样的水准,自然会形成那种状况,我们应该要能够感受到:「想要修行,五欲这些都要想办法去除才行。」
电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时序,也使得人性僵化,无法与大自然交融一起,脱离心性的自然化。完全意识化的人性,那就很难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现代大楼造成「空间感的压缩」,使人们对于生命的存在,产生干化现象与人性的扭曲,导致无法对自然、他人或其他一切生命的存在,付出应有的关怀。区隔化的生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产生了错乱;对于生命存在的认知,则是被意识化、概念化、知识化,视之犹如物品,好像随地都可以遗弃。总之,就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很难感受得到。前几天报纸登了一则新闻,有四、五个青少年组成不良帮派,其中一个小孩伙同其他四个青少年,向自己的父母勒索金钱花用。伙同朋友勒索自己的父母,这是多可怕的事?对于生命的存在已经没有感觉,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已经没有感觉,人性已经僵化成这种地步!我们对于这方面应该要有相当的认知。虽然我们不至于如此,但是生活时序改变和空间的变化,已经使得人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完全扭曲。处在这个工商时代,物欲的标准已经和农业时代截然不同,所以行者应当自行留意检点,不要为了处理生活环境,而影响自己办道的心境。虽然也不适合过得太刻苦,但是不要每天为了五欲而奔忙。
其次是「五盖」的部份,五盖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所谓「盖」就是覆盖之意,也就是「贪、瞋、睡、掉、疑」这五个东西会覆盖、遮断一切善法的意思。行者就是要念念在道,要生长一切善法、善心,促使可以早一点觉道,不可让这五个东西来遮除善法,断灭觉道的初衷,所以这五个东西一定要去除。虽然五盖古今的定义不同,但是它障道的部份都是一样的。
五盖当中的前四盖,古德谆谆告诫,讲得很清楚。智者大师在《小止观》中更是引述经典来说明,可以说是苦口婆心。「疑盖」这部份则是现代人的通病,当代的社会学风着重个人主义,其中的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强调思惟推理的单一目标和合理化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虽然也会有三疑当中「疑自」的状况,但还是以「自大」这个病态居多;「疑师」、「疑法」的情形就更严重了,但这种情形并非只是单纯不信的问题,而是取纳之间的诚信问题,以及依教奉行的信心不足所致,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没有办法「真契精髓」。我们为何要呼吁心灵工程?因为这个心灵工程是全方位的生命改造工程,不是大脑运作下的推理目标或唯一目标。「心灵成长」是整体性的、多元化的,所以不论是「师言」或「法云」,务必要全心全力的依教奉行,不应该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妄自尊大的擅行更改。我们要跟各位讲,这样的习性假如不改,那你禅修道上修得再多也没用,了无实益!
修行过程中,不要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想改就改,这都是前行的一种呼吁。现代人因为思想开放,强调思想、言论自由,相对地,胡说八道的也很多,资讯泛滥的情况很严重。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演讲,里面有很多留学博士,其中一位把他发表的一篇文章给我看,讲的大概是有关《心经》的思想、概说。他的论文把《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解释成「色情不异空,空就是色情」。竟然把「色」解释成色情,也有一个单位莫名其妙的登了出来;因为被登出来了,所以他就以为他讲的都是对的。没办法,言论自由嘛。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得到的很多资讯,其实都是杂讯、错误的,这是非常可怕、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讲不论「师言」或「法云」,你务必完全的依教奉行。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叁 念慧具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