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戒律——黑白無常競賽的遊戲規則
持戒
我們這一章要來講「持戒調和」,首先講「持戒」的部份。「戒」就是工具、藍圖,就個人來說,它是一種行爲規範,也是修學的准則和人生的藍圖;就團體或組織來說,它是一種典章製度、組織架構;換句話說,它是我們進行心靈工程的一套基本方程式。我們是用現代的語言來定義的,各位不要老是束縛在舊有的語言窠臼裏頭。
戒律不是枷鎖,它是行爲規範、一個軌則,修行想要有成就,就必須要有規矩;簡單來講,戒律他是我們跟黑白無常之間競賽的一個遊戲規則。球賽假如沒有一套遊戲規則,沒有輸贏,那個就不叫作球賽了,也沒有人要看。修行想要成功,他也有一套進行的標准,但他不是用來限製你「可以這樣」或「不可以那樣」。一位行者應該要很自在、無礙才對——在種種的規範下,對他很清楚,但也很自在。假如沒有這套規範,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修行和訓練是正確、成功的?這一場競賽是人生中最偉大的競賽,不僅是跟黑白無常競賽,也是跟閻羅王競賽,是叁界內與叁界外的競賽。
修行就是希望能夠出叁界,那你要用什麼方法出叁界?不是靠戒律就可以出叁界了,戒律只是證明你有沒有出叁界而已。各位在道場中,如果有個執事要你承擔,那你是不是可以欣然承受?還是一副「也是可以啦」的勉強心態?我們的意思不是一定要在道場中擔任執事才能成就,而是從這當中可以看出你的心,如果你是「嗯,這本來就是我們該做的……」,這樣一定會成就,因爲你的心已經成就了,不是因爲你做了這些事才成就,我們要把它弄清楚。上一次冬安居,當中有兩位同修,人家通通在睡覺了,他們才要洗澡;人家衣服都固定晾在陽臺,他們就非得要用烘幹機才行。一起共修,可是又沒辦法很融洽地跟大家相處,修行很難成就。它不是事相的問題,而是心的問題。「戒」是世尊定的佛戒,「律」是大家和合共住的規則,不管是世尊定的或是大衆共居的規則,這些清規你都要能夠欣然承擔,它不是相上的問題,而是你的心能不能在這樣的前提下,很高興地把它圓滿下來。
戒是萬行之首,衆學之先,它就像是工程的設計藍圖,工程進行的一切准則是依照這張藍圖來進行的。因此,我們在進行生命的改造工程之前,對于一切戒學應該要先弄清楚,以作爲我們進行工程時的准則,所以說「戒爲萬行之基,群學之礎」。戒的重要性你先弄清楚,各位進到這裏來,在別的道場所修、所學的先放下。不要進來以後,看不慣的就說「犯戒的通通要下地獄」,或是動不動就講「背因果」的話,那種基本心態完全不對。各位要知道,因果不是你定義或誰定義的,既不是閻羅王也不是上帝,它是一種真理。修行人應該要有謙卑的心,不要太過于躁動。
雖然我們講「無量法門,戒學居先」,但你也不要因此而持守到産生恐懼心,可是也不能輕忽,其間分寸要自己拿捏得很好。以謙虛爲例,人要謙虛沒有錯,但不是要你謙虛到對自己沒有自信,拿捏的分寸要弄清楚,自己要勇于承擔。
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要學定慧,要先持禁戒。所以初發心的人,我們通常勸他最初五年先學戒律,也就是在進行工程前要把藍圖看清楚。有些人花五年學戒,學到後來只剩下一條戒——過午不食;以爲不吃飯就是功夫很好,不是啦,那搞錯了。各位要記得兩點:第一,任何戒律都是用來規範自己的,不是要你拿來衡量別人的;第二,不要老是把戒律跟因果鎖在一起。犯戒是告訴你,修行不會成就,但沒有說犯戒一定會下地獄。犯戒跟下地獄有什麼關系?不要常常扯在一起。現在外面雜訊很多,這個犯戒、那個要下地獄,這不是佛法,而是恐怖衆生。學佛是要讓我們解脫自在的,不是學來恐嚇自己,佛陀更不會恐嚇我們。學佛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不自怖、不他怖」,不恐怖自己,也不向外恐怖別人。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淨土宗慧遠大師是高僧道安法師的弟子,修行很有成就,在他病危的時候,他的弟子便很著急地勸他用豉酒來治病,可是被他拒絕了,大師不願飲酒破戒。後來有一位大夫又建議他,不妨用蜜汁調一調氣息,慧遠大師就推托要他們去查閱律典,看看可不可以飲用,可是弟子才查到一半,慧遠大師就端坐圓寂了。慧遠大師持戒嚴謹是很有名,他爲什麼會成就,因爲他持戒持得很自在,他不會去幹犯禁戒,而且對于死也不恐懼。你看他的生命活的多美!這才是修行人的本色,我們要欣賞的是這個,而不是把自己守得死板板的,「這個犯戒不可以吃,那個不犯戒就可以」,這樣就搞錯了。我們在這個地方領納佛陀的教導、真理的美好,這才是行者應有的本色。所以「波羅提木叉」才稱爲「別別解脫戒」,它跟行法不一樣,但它是行法之後的驗證標准,各位要能夠清楚它的定義。
不論進行的工程大小,都必須依照原設計的藍圖來施工,才能完成當初的心願與目標;同樣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必須依照佛陀這位偉大的心靈導師所擘畫的生命藍圖,來進行這項曠古絕今精密的生命改造工程,才能讓人生到達止于至善、十全十美的終極目標。學佛不是學到像個老古板似的,它應該是很活潑、很美麗的一項生命改造工程,就看你會不會欣賞。你看看隔壁的房子要改建,是不是要先把舊有的通通拆掉,然後再重新開始?生命工程比這個工程要浩瀚、龐大多了。
我們來講幾個狀況,看看你會不會欣賞。當你無端牽扯到是非、毀謗的挫折,或是家庭遭受無常的摧毀與破壞時,你能不能去感受內心的那種掙紮、煎熬與痛苦?此刻就像我們要把舊有的房子拆爲平地一樣,你不能逃避它;這種情況就像身上長了一個膿瘡,有事沒事去把他擠一擠、壓一壓,很「痛快」啊!又痛又很快樂。生命工程的進行就是要有那種感覺,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嚇得在那邊發抖,痛苦的時候很難過沒錯,但是痛過之後會有一種快感。生命就是這樣矛盾,「痛快」這個字眼就是這樣來的。
當人家要把你摧毀、淩虐,內心處在極端的焦慮、掙紮、痛苦時,你一定要承擔起來,不要把它變成垃圾,每天碰到人就講「你都不知道我有多痛苦,我遇到……」,講那些幹嘛?你要承擔起來,等時間過了以後,你再回過頭來看看那個「本地風光」,「哎呀,當初那個樣子,假如拍成電影不知道會有多美?」你要是不承擔起來,那就陷在裏面起不來了,整天咬牙切齒氣得要死,阿修羅的面貌全現前了。就在挫折的這個當下,你要去看到生命的成長——透過這個挫折,我要怎麼樣翻越過去,這才叫作超越。沒有這樣走過,你就很難體會超越的那種豪情壯志、那種境界。人生的旅途一定是這樣很踏實的走過來,你不能假裝沒有這回事,沒辦法蒙蔽過去。煎熬的時候怎麼跨過去,這個就叫作「心靈工程」。
心靈工程本身是非常雄壯、非常微妙和美好的,就看你要在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腳色。如果你老是喜歡扮演「苦旦」,那人生就會很難過了;當然我也沒有意思要你扮演「花旦」,要演花旦,還得要看你有沒有那個天賦,否則想秀也秀不出來。人生的旅途過程中,你一定要去承擔;就一個行者來說,這個娑婆世界是最偉大的地方。那些要學權、小二乘的行者我們不論,但是要學一佛乘的行者,一定是在娑婆世界成就的,只有在娑婆世界才會有那麼多的壓力、挫折、障礙;只有在娑婆世界才會得癌症,極樂世界裏哪來的癌症?有沒有?只有在娑婆世界才會有經濟不景氣,才會有人欺負你、毀謗你、糟蹋你、瞧不起你,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些了。所以我們要珍惜娑婆世界裏才有的這些挫折,因爲這樣的境遇才能真正的修行,離開這邊,你要怎麼修嘛。所以要想當生成就,只有到娑婆世界來學習一佛乘,娑婆的殊勝在這裏,你要能夠領納這一點,當下就是極樂,這裏就是常寂光土,就是一真法界;不能領納的,「明天起來,最好不要再讓我看到他……」,那你就天天不好過了,這樣怎麼有可能成就?
娑婆世界是修行人的寶地,我們是要在這裏成就的,所以娑婆世界也叫作「凡聖同居土」,可以體會的人,這裏就是殊勝寶地;不能體會的,這裏就是凡夫地了。所以我們把這裏叫作普光明殿,各位懂得進入這個門來,那是往昔生中不只「一佛、二佛、叁、四、五佛」種下善根,而是已經在「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下了不可說的善根福德,今天才能有這個因緣。不要看我只是這樣的隨便說二句,不一樣,這是真實的。
一位行者在心靈工程進行的過程中,誓必嚴守佛戒,堅持佛製,不要隨隨便便輕易毀戒或棄之不顧。大家想要在這場跟黑白無常的競賽中贏得勝利,就一定要嚴守佛戒。修行人不可以賭博,假如要賭就賭這一場,這個叫作真正的豪賭,沒有比拿生死來作賭注更大的了,要有這種豪情壯志才叫做英雄豪傑,真正的大丈夫行爲就從這裏看。
初學禅定第一個要學的就是定功,這叁個月我們會教你證初禅定的方法,再往上就不講了,因爲我們的目標不是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而是在出離叁界。初禅定以後就要自己來了,但是要怎麼獲得初禅定你要自己弄清楚;因此,假如沒有佛戒,光有定功,那就不能叫作「十力」弟子,「十力」就是十種殊勝智力。作爲一個佛…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肆 戒律——黑白無常競賽的遊戲規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