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跌在起跑點?
臨坐前的注意事項
「外調」分成二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日常生活的調理」前面講過了,接著來談第二個部份「臨坐前的注意事項」。修定的基本功夫是「身穩、息暢、心定」這叁要項,「身、息、心」叁個要調好,叁者是合一、一致的,不是獨立分開的;身、息、心叁者合一,就是法、報、化一體的意思,所以說這叁要項是修定的基本功夫。因此,行者在打坐之前不宜有令「身」産生「躁」的任何行爲,如吃太飽、喝太多水、吃太油膩或太甜、太鹹等影響身體的狀況,吃冰、吃補或吃涼、泄的食物,這些都是禁忌,應當要避免。對于衣服寬窄、厚薄、冷暖的適當與否都要知道,室內的光線、通風也要適當的調整,光線不要太強,也不要坐在風口,這些都是我們要注意的。
平常我們內心的浮動不安可能比較看不出來,但是在禅坐時,它本身是一項很微細的工程,息出、息入要照顧得很好,因此身體上有很多地方都要留意到。比如平常打嗝不覺得怎麼樣,可是在禅坐時打嗝,息就會不順;這些都是和禅坐有關的事,我們要處理好才行,尤其是入坐之前的暖身運動一定要有,就坐以後再來個深呼吸。在家裏的話,可以先點個香禮佛、恭敬唱贊來調整我們的習氣,尤其現代強調個人主義、本位主義,透過這些可以培養我們的謙下心、虔誠心,假如還有傲慢心,那就很難成就定力。這是外調的部份,我們接著來講「內調」。
內調
就相上來說,內調可以分爲「調身、調息、調心」叁部份;就行法上來說,則有「入相、住相、出相」叁個相。
入相之調身
行者入坐前的外境一一都調好以後,這時欲入禅,需要好好地「安身得所」。我們簡單的分叁部份來談。第一個是「入相」,也就是進入正身端坐。這時首先要「調身」,也就是依「毗盧遮那七支坐相」入坐:一、結跏趺坐;二、雙手定印;叁、頭正、收下颚;四、脊直、肩平、頸正;五、眼平視;六、舌抵齒龈;七、雙腿與臀部成叁角點。七支坐相的部份,後面講到時我們再詳細介紹。以毗盧遮那七支坐法,可以令身安穩,並且可以坐的很久。坐正以後,有系皮帶的人要把皮帶松開,坐的時候以褲子不掉下來爲原則;內、衣褲不適合穿著太緊,要以寬松爲主,女衆戴胸罩的,也應該要把它松開,不宜緊束。衣褲都調好以後,接著看看七支坐相有沒有坐正,手和腳再稍微按摩一下,尤其關節的地方可以搓擦個十余下,略微活動全身肢體和關節、脊骨,肩膀放輕松。有些人會習慣性的肩膀歪一邊,自己不知道,這時候就需要人家來幫你調整。
然後,身子挺正、端直,令脊骨相對,頭頸要正,鼻子和肚臍對齊,兩肩輕松平正,如此不偏不斜,全身正住。然後再次深呼吸,開口吐去胸中的郁氣,放氣時不可急粗,而是綿密的放,把一切穢濁、乃至百脈郁氣都隨著吐氣而出;等氣全部吐出以後,嘴巴就閉起來,再由鼻子納清氣進來;如此反複的做,直到「身息調和」。身息調和以後,自然閉口;唇齒相拄,舌抵上颚,不可以用力;打坐的時候要精進沒有錯,但沒有要你咬牙切齒,身體、臉部都要放輕松;戴眼鏡的,要把眼鏡拿下來,然後用「叁分慈眼」斷外面的光(講是叁分,你要輕輕的全部閉上也可以,讓眼簾自然下垂就好了);用這樣的方式檢視端身正坐,像盤石一般,收攝四肢,不動如泰山,所以說「坐如鍾」;不寬不急,身心輕松,這就是「調相」。
入相之調息
調身之後,接著是「調息」,息有「風、喘、氣、息」四相:
(一)風相。就是鼻中息粗,出入息有聲;一般正常呼吸少有這種情況,不過你從外面匆匆忙忙進來,馬上入坐的話,就會有「風相」這一相。
(二)喘相。出入息雖然沒有聲音,但出入結滯不通。
(叁)氣相。出入沒有結滯的想象,但是息的出入不細;這是一般人留意到自己的鼻息時一種相狀,經過訓練以後,就會進入「息相」。
(四)息相。出入息沒有聲音,不結滯、不粗,出入綿密,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
這是息的四相,有靜坐的人比較能夠感受到這個情況,一般人通常是在第叁種「氣相」,假如整天的出入息都是在喘相和風相的,那種肯定是身體有病。息的這四種相,前面叁個都是屬于「不調相」,「息相」爲「調相」。禅行者的出入息假如是在「風相」,表示身心是在不安甯的狀況;假如是停在「喘相」,表示身體多毛病;假如是在「氣相」,則容易勞頓困厄;若是在「息相」,心則容易安住在定中。
禅行者的息假如是在「不調相」的狀態,可以依叁個方法來調整:
(一)調風相。先安心,讓心甯靜下來,放下身心世界。
(二)調喘相。寬放身體,讓緊張的情緒放松下來;所以發現自己有喘相,不宜馬上入坐,應該先在外面調整一下,再進入禅堂來。
(叁)調氣相。觀想氣行遍毛孔肢節,愈微愈妙。
息調則障礙不生、障患不起,心就容易定下來;心愈細,息愈微;此中不澀不滑、神情怡悅是息調相。以上是行者初入禅定時的調息方法。
入相之調心
調息以後,接著是「調心」。調心有二個意義:一、調伏妄念亂想,不令逾矩;心散意亂是欲界衆生的特質,所以調伏這些雜思妄想,使心意安穩下來,是此界修定的「初方便」;而斷諸思覺,是初入禅調心的「初相」。二、調這個心的「沈、浮、寬、急」,讓心到達適當的地方,共有四相:
一、治沈相。簡單講,沈相就是昏沈;精神渙散、疲倦困頓,坐時低頭彎腰垂頸想睡,提不起心意,這些都是屬于「沈相」。有沈相的現象時,要怎麼調呢?常常有這種昏沈的現象,基本上是因爲生命能量不足,可以先從物理現象來補充營養,平時可以多補充一些綜合維他命;不是要打坐的時候才吃,按照它規定的量每天吃。從行法上來調的話,臨坐之時,要系念鼻端,令心安住在鼻息或所緣之法中,使心意集中不分散;就是因爲受不住正念才會昏沈。這是從物理現象及修行二者,同時來治沈相。
二、治浮相。所謂「浮相」就是精神亢進或精神抖擻,此時心意浮動,心意不一;心念多緣,身亦躁動。這時候什麼樣的妄想都跑出來了,有些人坐在那邊,腳突然翹兩下,手指頭動兩下,那就表示身在躁動,心念攀緣太多了。有浮相要怎麼對治呢?平常要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像五辛類的、補品、海鮮魚蝦、牛羊肉等都要少吃;尤其是身體強壯的人,應該適當的留意,入坐之前,不要喝刺激性的飲料,坐下以後,這時候就不是系念鼻端,而是要系念丹田來製諸雜念,讓心安定下來。尤其不要爲了怕打瞌睡,入坐前喝一些提神的飲料,結果一坐下來,精神太好了,坐在那邊胡思亂想。沈相和浮相的對治方法不同,一個是營養不夠,一個是身體營養太好,多余的能量要把它消耗掉;不同的人,調整的方法都不一樣,所以不要用統一標准來衡量、要求不同的人。正常在觀出入息時,是以「息入的終點」作爲數息觀「置心一處」的地方;假如是「沈相」的人,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丹田來,這是一對治的方法,提供你參考。
叁、治心寬病相。所謂「寬相」就是有沈相,但沒有對治又繼續坐禅,因此而心意不舉,用功徒勞的現象;諸如:心志散漫、身好躺臥、口中多水、昏沈困盹。口裏多水是寒氣太重,身體太寒了。寬相跟沈相是同一類的,但它不是打瞌睡,是心意不集中,像一塊沒有生命的肉,懶洋洋的坐在那邊,看起來好像入定,又不是真的入定(真的入定會很有精神),這就是寬相。這種人通常臉上沒有光彩,你說他有病嘛,其實也沒有;說他沒病嘛,看起來又像是生病的樣子。寬相要怎麼對治呢?首先是調理色身的營養,飲食上多吃一點「溫、熱」的東西,太寒或會泄的東西不要吃。除此之外,打坐的時候,應當攝身及念,令心安住息中,同時腰杆要打直,才不會一直昏沈下去。
四、治心急病相。所謂「急相」是「浮相」沒有對治,又急于用功坐禅所産生的病相;在心浮氣躁的情況下用功,攝心用念入定,這時會使氣上舉而不調,導致胸中疼痛。對治急相的方法就是先使心寬松下來,使氣不急不徐;平時的飲食上要好好調理,多吃一點寒的、涼的東西,比較燥的食物,像辣椒之類就不要吃了;入坐時,使意不卑不亢,痛急之相自然消除。
以上是講到怎麼對治、調整心的「沈、浮、寬、急」,讓心到達適當的地方。行者初入定中,把心調整到「不沈、不浮、不寬、不急」,這就是「心調相」,另外還有「滑、澀」等等的相,都可以比照前面講的方式來調整。初學禅定都是從粗向細——身爲粗,息爲中,心爲細——調粗就細,使心安穩,這是初入禅定的前方便。一般傳統的教法都是講「先調身、再調…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伍 跌在起跑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