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伍 跌在起跑点?

  

伍 跌在起跑点?

  

临坐前的注意事项

  

「外调」分成二个部份,第一个部份「日常生活的调理」前面讲过了,接着来谈第二个部份「临坐前的注意事项」。修定的基本功夫是「身稳、息畅、心定」这三要项,「身、息、心」三个要调好,三者是合一、一致的,不是独立分开的;身、息、心三者合一,就是法、报、化一体的意思,所以说这三要项是修定的基本功夫。因此,行者在打坐之前不宜有令「身」产生「躁」的任何行为,如吃太饱、喝太多水、吃太油腻或太甜、太咸等影响身体的状况,吃冰、吃补或吃凉、泄的食物,这些都是禁忌,应当要避免。对于衣服宽窄、厚薄、冷暖的适当与否都要知道,室内的光线、通风也要适当的调整,光线不要太强,也不要坐在风口,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的。

  

平常我们内心的浮动不安可能比较看不出来,但是在禅坐时,它本身是一项很微细的工程,息出、息入要照顾得很好,因此身体上有很多地方都要留意到。比如平常打嗝不觉得怎么样,可是在禅坐时打嗝,息就会不顺;这些都是和禅坐有关的事,我们要处理好才行,尤其是入坐之前的暖身运动一定要有,就坐以后再来个深呼吸。在家里的话,可以先点个香礼佛、恭敬唱赞来调整我们的习气,尤其现代强调个人主义、本位主义,透过这些可以培养我们的谦下心、虔诚心,假如还有傲慢心,那就很难成就定力。这是外调的部份,我们接着来讲「内调」。

  

内调

  

就相上来说,内调可以分为「调身、调息、调心」三部份;就行法上来说,则有「入相、住相、出相」三个相。

  

入相之调身

  

行者入坐前的外境一一都调好以后,这时欲入禅,需要好好地「安身得所」。我们简单的分三部份来谈。第一个是「入相」,也就是进入正身端坐。这时首先要「调身」,也就是依「毗卢遮那七支坐相」入坐:一、结跏趺坐;二、双手定印;三、头正、收下颚;四、脊直、肩平、颈正;五、眼平视;六、舌抵齿龈;七、双腿与臀部成三角点。七支坐相的部份,后面讲到时我们再详细介绍。以毗卢遮那七支坐法,可以令身安稳,并且可以坐的很久。坐正以后,有系皮带的人要把皮带松开,坐的时候以裤子不掉下来为原则;内、衣裤不适合穿着太紧,要以宽松为主,女众戴胸罩的,也应该要把它松开,不宜紧束。衣裤都调好以后,接着看看七支坐相有没有坐正,手和脚再稍微按摩一下,尤其关节的地方可以搓擦个十余下,略微活动全身肢体和关节、脊骨,肩膀放轻松。有些人会习惯性的肩膀歪一边,自己不知道,这时候就需要人家来帮你调整。

  

然后,身子挺正、端直,令脊骨相对,头颈要正,鼻子和肚脐对齐,两肩轻松平正,如此不偏不斜,全身正住。然后再次深呼吸,开口吐去胸中的郁气,放气时不可急粗,而是绵密的放,把一切秽浊、乃至百脉郁气都随着吐气而出;等气全部吐出以后,嘴巴就闭起来,再由鼻子纳清气进来;如此反复的做,直到「身息调和」。身息调和以后,自然闭口;唇齿相拄,舌抵上颚,不可以用力;打坐的时候要精进没有错,但没有要你咬牙切齿,身体、脸部都要放轻松;戴眼镜的,要把眼镜拿下来,然后用「三分慈眼」断外面的光(讲是三分,你要轻轻的全部闭上也可以,让眼帘自然下垂就好了);用这样的方式检视端身正坐,像盘石一般,收摄四肢,不动如泰山,所以说「坐如钟」;不宽不急,身心轻松,这就是「调相」。

  

入相之调息

  

调身之后,接着是「调息」,息有「风、喘、气、息」四相:

  

(一)风相。就是鼻中息粗,出入息有声;一般正常呼吸少有这种情况,不过你从外面匆匆忙忙进来,马上入坐的话,就会有「风相」这一相。

  

(二)喘相。出入息虽然没有声音,但出入结滞不通。

  

(三)气相。出入没有结滞的想象,但是息的出入不细;这是一般人留意到自己的鼻息时一种相状,经过训练以后,就会进入「息相」。

  

(四)息相。出入息没有声音,不结滞、不粗,出入绵密,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

  

这是息的四相,有静坐的人比较能够感受到这个情况,一般人通常是在第三种「气相」,假如整天的出入息都是在喘相和风相的,那种肯定是身体有病。息的这四种相,前面三个都是属于「不调相」,「息相」为「调相」。禅行者的出入息假如是在「风相」,表示身心是在不安宁的状况;假如是停在「喘相」,表示身体多毛病;假如是在「气相」,则容易劳顿困厄;若是在「息相」,心则容易安住在定中。

  

禅行者的息假如是在「不调相」的状态,可以依三个方法来调整:

  

(一)调风相。先安心,让心宁静下来,放下身心世界。

  

(二)调喘相。宽放身体,让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所以发现自己有喘相,不宜马上入坐,应该先在外面调整一下,再进入禅堂来。

  

(三)调气相。观想气行遍毛孔肢节,愈微愈妙。

  

息调则障碍不生、障患不起,心就容易定下来;心愈细,息愈微;此中不涩不滑、神情怡悦是息调相。以上是行者初入禅定时的调息方法。

  

入相之调心

  

调息以后,接着是「调心」。调心有二个意义:一、调伏妄念乱想,不令逾矩;心散意乱是欲界众生的特质,所以调伏这些杂思妄想,使心意安稳下来,是此界修定的「初方便」;而断诸思觉,是初入禅调心的「初相」。二、调这个心的「沉、浮、宽、急」,让心到达适当的地方,共有四相:

  

一、治沉相。简单讲,沉相就是昏沉;精神涣散、疲倦困顿,坐时低头弯腰垂颈想睡,提不起心意,这些都是属于「沉相」。有沉相的现象时,要怎么调呢?常常有这种昏沉的现象,基本上是因为生命能量不足,可以先从物理现象来补充营养,平时可以多补充一些综合维他命;不是要打坐的时候才吃,按照它规定的量每天吃。从行法上来调的话,临坐之时,要系念鼻端,令心安住在鼻息或所缘之法中,使心意集中不分散;就是因为受不住正念才会昏沉。这是从物理现象及修行二者,同时来治沉相。

  

二、治浮相。所谓「浮相」就是精神亢进或精神抖擞,此时心意浮动,心意不一;心念多缘,身亦躁动。这时候什么样的妄想都跑出来了,有些人坐在那边,脚突然翘两下,手指头动两下,那就表示身在躁动,心念攀缘太多了。有浮相要怎么对治呢?平常要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像五辛类的、补品、海鲜鱼虾、牛羊肉等都要少吃;尤其是身体强壮的人,应该适当的留意,入坐之前,不要喝刺激性的饮料,坐下以后,这时候就不是系念鼻端,而是要系念丹田来制诸杂念,让心安定下来。尤其不要为了怕打瞌睡,入坐前喝一些提神的饮料,结果一坐下来,精神太好了,坐在那边胡思乱想。沉相和浮相的对治方法不同,一个是营养不够,一个是身体营养太好,多余的能量要把它消耗掉;不同的人,调整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不要用统一标准来衡量、要求不同的人。正常在观出入息时,是以「息入的终点」作为数息观「置心一处」的地方;假如是「沉相」的人,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丹田来,这是一对治的方法,提供你参考。

  

三、治心宽病相。所谓「宽相」就是有沉相,但没有对治又继续坐禅,因此而心意不举,用功徒劳的现象;诸如:心志散漫、身好躺卧、口中多水、昏沉困盹。口里多水是寒气太重,身体太寒了。宽相跟沉相是同一类的,但它不是打瞌睡,是心意不集中,像一块没有生命的肉,懒洋洋的坐在那边,看起来好像入定,又不是真的入定(真的入定会很有精神),这就是宽相。这种人通常脸上没有光彩,你说他有病嘛,其实也没有;说他没病嘛,看起来又像是生病的样子。宽相要怎么对治呢?首先是调理色身的营养,饮食上多吃一点「温、热」的东西,太寒或会泄的东西不要吃。除此之外,打坐的时候,应当摄身及念,令心安住息中,同时腰杆要打直,才不会一直昏沉下去。

  

四、治心急病相。所谓「急相」是「浮相」没有对治,又急于用功坐禅所产生的病相;在心浮气躁的情况下用功,摄心用念入定,这时会使气上举而不调,导致胸中疼痛。对治急相的方法就是先使心宽松下来,使气不急不徐;平时的饮食上要好好调理,多吃一点寒的、凉的东西,比较燥的食物,像辣椒之类就不要吃了;入坐时,使意不卑不亢,痛急之相自然消除。

  

以上是讲到怎么对治、调整心的「沉、浮、宽、急」,让心到达适当的地方。行者初入定中,把心调整到「不沉、不浮、不宽、不急」,这就是「心调相」,另外还有「滑、涩」等等的相,都可以比照前面讲的方式来调整。初学禅定都是从粗向细——身为粗,息为中,心为细——调粗就细,使心安稳,这是初入禅定的前方便。一般传统的教法都是讲「先调身、再调…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伍 跌在起跑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