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息、再调心」,也就说身调好以后再调息,然后调心。这样的讲法好像很符合逻辑,却是错误的讲法,但一千多年来都是这么讲。其实,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是平行的——身要留意,息是用功的地方,然后心自然就带上去。
各位有没有想过「心是什么?」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你要怎么调?前面讲「身为粗,息为中,心为细」,身和息我们都知道,那么「心是怎么细」?告诉各位,这里讲的「心」就是「注意力」,调心就是调整你的注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你就把它集中嘛!这很简单。问题是,假使你连心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去调整?调身、调息、调心三者是平行的,有些人犯这边,有些人犯那边,你自己要懂得怎么去调整,这些都是修行的前方便,自己要去留意。以上是讲到「入相」,刚开始要进入坐禅那个阶段要调的部份,以及入坐以后要进入状况时的现象。接着我们要来谈第二个「住相」。
住相
住相是指「一坐」当中的身相、息相和心相。「一坐」的时间应该在三十分钟到六小时之间来调整,平常训练的时候,不宜超过六小时,也不可少于半小时;不足半小时,那就毫无定功可言。所以初学的人,最好是在四十五分钟左右,一般初学者坐香至少要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有时候会调整到一个半小时。有些人到道场来很爱吹牛,说他「一入坐,可以坐好几个钟头」。可以坐那么久又怎么样?你开智慧、还是出三界了?重点不是在时间的长短,而是坐的品质;坐一个钟头有品质,就好像是银楼里的金块,看你是要一堆垃圾,还是要金块?所以要去注意品质的问题。坐的时候,虽然是摄念用心,但也要留意「身、息、心」三相有没有调和——我们中国佛教特别喜欢讲「身、息、心」,很多人不晓得原因,其实它就是「法、报、化」三身的训练——假如发现有不调和的地方,就要把它调整过来。
住相之调身
虽然入坐的时候,「身、息、心」三相已经调整适当,但随着行者禅坐的时间和摄心用功之力,身相会受习性、惯性、日常活动性或职业等物理习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因此有些人坐一段时间以后,身相会有歪曲、仰低、宽急的种种变化。虽然说打坐的时候是「摄心于息」,但是行者也要去察觉这样的现象,只要一察觉到就要调正回来。只要感觉身相歪了,就要把它调正,但要留意,它是「慢慢地」调正回来;全部调正回来,大概要三到五分钟的时间,不是一觉察到了,「咚」马上转回来,那么肌肉神经很可能会受伤。在禅堂里面,有巡堂师父随时会提醒你,可是你一个人在家禅坐,一坐就三个钟头,要特别留意这一个要领。
对于初学还没有功夫的人不要紧,因为他是坐在那里猛打妄想,打到身体歪掉的,所以一想到马上调回来,那没有关系;可是当你一直很专注在鼻息上,就不能这样子调。所以真用功还是假用功,一看就知道,明明就是歪成那样,突然「咚」坐正起来,那是假用功的;因为你的心应该是「守住鼻息」,现在要调回来的时候,还是要守住鼻息,所以它是「守住鼻息,慢慢地调回来」,这个要留意。现在台湾有些教法认为「只能守住鼻息,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它是「觉性」和「定力」同时进行,两者不是分开训练,分开就不对了。所以察觉到身相歪了,就慢慢地、不急不徐地调正回来,才不会有后遗症的产生。有些人坐到神经受伤或怎么样,往往就是因为调太快了。
住相之调息
刚刚是讲到身相不调时的调整,接着来谈「调息」。假使发现身体虽然调和,但「息不调」而有风相、喘相、气急之相或身中有胀满的感觉时,也是按照前面讲的对治方法来调整,调整的时候也是慢慢地调,不要马上就想调正回来,这样才不会有「后患」产生。调的时候,依你禅修所进行到的阶段,就用数法、随法或止法来调整;要特别留意的是,不管你用的是数法、随法或止法,觉道依旧是在「身、息、心」,觉性的训练一直都是在的;虽然说「身、息、心」调相,但它不是在「法外」调,换句话说,它是在「行法中调」,不管现在进行的是哪一法,都是在法中调的。所以不是调身体、「摄心于息」就停止了,息入、息出还是继续,不可中断。
整个修法我把它分成「数、随、止」的技术面和心灵工程二方面,当技术面在进行时,心灵工程同时在推动,没有中断,它是整体全方位一起进行的。所以当行法(数、随、止)在进行时,也要能觉察到「身、息、心」调不调和,它是整体性的工程,不是做这一个,其他的就通通不管,而是同时一起进行的;不是为了调相,行法就停掉了,这是各位在实修过程中要特别留意的,这部份很多人常常会忽略掉了,而把它分开成两个法,不是!它是同一个。
打坐时会产生「息不调」的情况,通常都是因为基础功夫不当所造成的;在数息法进行中要调息,应该是在「息入尽」或「息出尽」的「尽处」来数息,否则就容易产生风相、喘相、气相或急相的情况。现代人做什么事都强调「效率」,有些修行人也喜欢跟人家凑快速,禅修的时候只管把注意力放在「鼻息」上,其他的就不管了。这个地方我们要厘清一个观念,「身、息、心」三者合一的境界。传统六妙门的讲法就是「调身、调息、调心」,可是就数息的立场来讲,它是先调息,息调好以后,呼吸会跟色身相结合,这部份到了讲正行的时候我们会详细讲,但你要先具备这样的认识。
很多人把「呼吸」与「色身」二者分开,调到后来,呼吸好像「风箱」一样,跟色身无关;数息也很会数,「一、二、三,一、二……」,但是妄想也打得很厉害,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诵经也一样,很多人诵经诵到后来好像录音机,嘴巴很会诵,可是妄想也打得很厉害,这些都不是修行的功夫。呼吸和色身两者要合一,呼吸是「能」,色身是「所」,「能、所」要能合一,修行的不可思议境界是这样产生的。呼吸与色身不能结合,修行绝对不可能成就,可能也会有很舒服、很享受的快感产生,但这不是禅修的目标。很多人在起步的第一项就弄错了,这种情况就好像才刚起步,马上就摔倒了,知道吗?就好像百米赛跑,裁判才刚开始吹哨子,「哔!」你前脚一跨就「倒头栽」,摔个人仰马翻。每次裁判一吹哨子,一起跑,你就摔倒了;很多人不知其所以然,每次跑每次摔;第一步没有拿捏好,后面根本无法比赛。各位要知道,修行是跟黑白无常的比赛,它是分秒必争的,不能才跨出第一步就栽了,但绝大部份的人都是输在第一项上面。
各位在禅坐时,很多基本功夫要先具备才有办法调,这种观念上的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基本功夫。一般所谓「息不调」的现象,通常都是底下这种情况:有些人坐下来数息,数一数就会有一个「深呼吸」的现象,功夫稍微好一点的,大概数个五、六次,会有一次深呼吸;功夫差一点的,大概数个一、二次,就会有一个深呼吸,这种情况就表示他的换气点是在「中间」的地方,而不是在「息入尽、息出尽」的地方(如图示)。我们对照着图来看,正确的换气点应该是在「O」(息入尽、息出尽)这个地方,但是假如行者是在「A」这个地方换气,那就会有「急相」产生;有假如他是在「B」这个地方换气,那就会产生「宽相」;随着A、B点与「O」点之间距离的大小,而有「喘相、风相、气相」之分。我们大概来讲就是,离「O」点愈远的,就变成「风相、喘相」;离「O」点愈近的,就变成「气相」;假如是很准确的在「O」点的地方换气,调息就算完成了,而且不会有喘相的情形出现。
所以要入坐开始数息以前,一定要训练自己去了解本身呼吸的状况,因为刚开始数息是「从一数到十」,还没有进入「一、二,一、二」随法的阶段,它是「息入、息出」算一圈,这时候你要在「哪一点」上算,一定要设定好,并且对于自己息入、息出的状态要感受得很清楚,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将自己的呼吸看得很清楚,「息入、息出」算一圈,在一个固定点上算「一」;第二个循环的时候算「二」;第三个循环的时候算「三」……。这样子就不会有长短差,没有长短差,就不会有所谓的「气急败坏之相」。很多人才来禅坐没几次,就开始找借口想开溜,他就是因为这一点弄不好。大家不用急,我们之所以安排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就是要你去感受那个息的状况;感受到以后,你要数「一到十」或「一到三」就没有问题了。
第二个初学者常碰到的问题是,一数到十,常常数到一半注意力就跑掉了。这时你可以先从「一数到三」,「一数到三」一般人大概都没有问题,假如连数到三都没有办法,那表示生命能量非常差;当「一数到三」稳定以后,要增加为「一数到五」就没有问题;然后依此类推,慢慢增加「一数到七」、「一数到九」或「一数到十」。这样慢慢训练上来以后,你就不会常常在那边「刚刚是数到五,还是六?」如此信心才会稳固,才会有兴趣继续练习。假如在这个地方没有信心,就不可能产生兴趣,没有兴趣绝对学不好,因为这只是基础的第一步,后面的工程才是浩大。你照这样三个月训练下来,要到达「初禅定」应该没有问题,但这个方法要先把它弄情况。
行者刚开始坐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先觉知「息入、息出」…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伍 跌在起跑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