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伍 跌在起跑點?▪P2

  ..續本文上一頁息、再調心」,也就說身調好以後再調息,然後調心。這樣的講法好像很符合邏輯,卻是錯誤的講法,但一千多年來都是這麼講。其實,調身、調息、調心叁個是平行的——身要留意,息是用功的地方,然後心自然就帶上去。

  

各位有沒有想過「心是什麼?」如果連這個都不知道,你要怎麼調?前面講「身爲粗,息爲中,心爲細」,身和息我們都知道,那麼「心是怎麼細」?告訴各位,這裏講的「心」就是「注意力」,調心就是調整你的注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你就把它集中嘛!這很簡單。問題是,假使你連心是什麼都不知道,你怎麼去調整?調身、調息、調心叁者是平行的,有些人犯這邊,有些人犯那邊,你自己要懂得怎麼去調整,這些都是修行的前方便,自己要去留意。以上是講到「入相」,剛開始要進入坐禅那個階段要調的部份,以及入坐以後要進入狀況時的現象。接著我們要來談第二個「住相」。

  

住相

  

住相是指「一坐」當中的身相、息相和心相。「一坐」的時間應該在叁十分鍾到六小時之間來調整,平常訓練的時候,不宜超過六小時,也不可少于半小時;不足半小時,那就毫無定功可言。所以初學的人,最好是在四十五分鍾左右,一般初學者坐香至少要叁十分鍾到一個小時之間,有時候會調整到一個半小時。有些人到道場來很愛吹牛,說他「一入坐,可以坐好幾個鍾頭」。可以坐那麼久又怎麼樣?你開智慧、還是出叁界了?重點不是在時間的長短,而是坐的品質;坐一個鍾頭有品質,就好像是銀樓裏的金塊,看你是要一堆垃圾,還是要金塊?所以要去注意品質的問題。坐的時候,雖然是攝念用心,但也要留意「身、息、心」叁相有沒有調和——我們中國佛教特別喜歡講「身、息、心」,很多人不曉得原因,其實它就是「法、報、化」叁身的訓練——假如發現有不調和的地方,就要把它調整過來。

  

住相之調身

  

雖然入坐的時候,「身、息、心」叁相已經調整適當,但隨著行者禅坐的時間和攝心用功之力,身相會受習性、慣性、日常活動性或職業等物理習慣的影響而産生變化,因此有些人坐一段時間以後,身相會有歪曲、仰低、寬急的種種變化。雖然說打坐的時候是「攝心于息」,但是行者也要去察覺這樣的現象,只要一察覺到就要調正回來。只要感覺身相歪了,就要把它調正,但要留意,它是「慢慢地」調正回來;全部調正回來,大概要叁到五分鍾的時間,不是一覺察到了,「咚」馬上轉回來,那麼肌肉神經很可能會受傷。在禅堂裏面,有巡堂師父隨時會提醒你,可是你一個人在家禅坐,一坐就叁個鍾頭,要特別留意這一個要領。

  

對于初學還沒有功夫的人不要緊,因爲他是坐在那裏猛打妄想,打到身體歪掉的,所以一想到馬上調回來,那沒有關系;可是當你一直很專注在鼻息上,就不能這樣子調。所以真用功還是假用功,一看就知道,明明就是歪成那樣,突然「咚」坐正起來,那是假用功的;因爲你的心應該是「守住鼻息」,現在要調回來的時候,還是要守住鼻息,所以它是「守住鼻息,慢慢地調回來」,這個要留意。現在臺灣有些教法認爲「只能守住鼻息,不能有其他的想法」,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因爲它是「覺性」和「定力」同時進行,兩者不是分開訓練,分開就不對了。所以察覺到身相歪了,就慢慢地、不急不徐地調正回來,才不會有後遺症的産生。有些人坐到神經受傷或怎麼樣,往往就是因爲調太快了。

  

住相之調息

  

剛剛是講到身相不調時的調整,接著來談「調息」。假使發現身體雖然調和,但「息不調」而有風相、喘相、氣急之相或身中有脹滿的感覺時,也是按照前面講的對治方法來調整,調整的時候也是慢慢地調,不要馬上就想調正回來,這樣才不會有「後患」産生。調的時候,依你禅修所進行到的階段,就用數法、隨法或止法來調整;要特別留意的是,不管你用的是數法、隨法或止法,覺道依舊是在「身、息、心」,覺性的訓練一直都是在的;雖然說「身、息、心」調相,但它不是在「法外」調,換句話說,它是在「行法中調」,不管現在進行的是哪一法,都是在法中調的。所以不是調身體、「攝心于息」就停止了,息入、息出還是繼續,不可中斷。

  

整個修法我把它分成「數、隨、止」的技術面和心靈工程二方面,當技術面在進行時,心靈工程同時在推動,沒有中斷,它是整體全方位一起進行的。所以當行法(數、隨、止)在進行時,也要能覺察到「身、息、心」調不調和,它是整體性的工程,不是做這一個,其他的就通通不管,而是同時一起進行的;不是爲了調相,行法就停掉了,這是各位在實修過程中要特別留意的,這部份很多人常常會忽略掉了,而把它分開成兩個法,不是!它是同一個。

  

打坐時會産生「息不調」的情況,通常都是因爲基礎功夫不當所造成的;在數息法進行中要調息,應該是在「息入盡」或「息出盡」的「盡處」來數息,否則就容易産生風相、喘相、氣相或急相的情況。現代人做什麼事都強調「效率」,有些修行人也喜歡跟人家湊快速,禅修的時候只管把注意力放在「鼻息」上,其他的就不管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厘清一個觀念,「身、息、心」叁者合一的境界。傳統六妙門的講法就是「調身、調息、調心」,可是就數息的立場來講,它是先調息,息調好以後,呼吸會跟色身相結合,這部份到了講正行的時候我們會詳細講,但你要先具備這樣的認識。

  

很多人把「呼吸」與「色身」二者分開,調到後來,呼吸好像「風箱」一樣,跟色身無關;數息也很會數,「一、二、叁,一、二……」,但是妄想也打得很厲害,原因就在這個地方。誦經也一樣,很多人誦經誦到後來好像錄音機,嘴巴很會誦,可是妄想也打得很厲害,這些都不是修行的功夫。呼吸和色身兩者要合一,呼吸是「能」,色身是「所」,「能、所」要能合一,修行的不可思議境界是這樣産生的。呼吸與色身不能結合,修行絕對不可能成就,可能也會有很舒服、很享受的快感産生,但這不是禅修的目標。很多人在起步的第一項就弄錯了,這種情況就好像才剛起步,馬上就摔倒了,知道嗎?就好像百米賽跑,裁判才剛開始吹哨子,「哔!」你前腳一跨就「倒頭栽」,摔個人仰馬翻。每次裁判一吹哨子,一起跑,你就摔倒了;很多人不知其所以然,每次跑每次摔;第一步沒有拿捏好,後面根本無法比賽。各位要知道,修行是跟黑白無常的比賽,它是分秒必爭的,不能才跨出第一步就栽了,但絕大部份的人都是輸在第一項上面。

  

各位在禅坐時,很多基本功夫要先具備才有辦法調,這種觀念上的認知,本身就是一種基本功夫。一般所謂「息不調」的現象,通常都是底下這種情況:有些人坐下來數息,數一數就會有一個「深呼吸」的現象,功夫稍微好一點的,大概數個五、六次,會有一次深呼吸;功夫差一點的,大概數個一、二次,就會有一個深呼吸,這種情況就表示他的換氣點是在「中間」的地方,而不是在「息入盡、息出盡」的地方(如圖示)。我們對照著圖來看,正確的換氣點應該是在「O」(息入盡、息出盡)這個地方,但是假如行者是在「A」這個地方換氣,那就會有「急相」産生;有假如他是在「B」這個地方換氣,那就會産生「寬相」;隨著A、B點與「O」點之間距離的大小,而有「喘相、風相、氣相」之分。我們大概來講就是,離「O」點愈遠的,就變成「風相、喘相」;離「O」點愈近的,就變成「氣相」;假如是很准確的在「O」點的地方換氣,調息就算完成了,而且不會有喘相的情形出現。

  

所以要入坐開始數息以前,一定要訓練自己去了解本身呼吸的狀況,因爲剛開始數息是「從一數到十」,還沒有進入「一、二,一、二」隨法的階段,它是「息入、息出」算一圈,這時候你要在「哪一點」上算,一定要設定好,並且對于自己息入、息出的狀態要感受得很清楚,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一定要將自己的呼吸看得很清楚,「息入、息出」算一圈,在一個固定點上算「一」;第二個循環的時候算「二」;第叁個循環的時候算「叁」……。這樣子就不會有長短差,沒有長短差,就不會有所謂的「氣急敗壞之相」。很多人才來禅坐沒幾次,就開始找借口想開溜,他就是因爲這一點弄不好。大家不用急,我們之所以安排一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就是要你去感受那個息的狀況;感受到以後,你要數「一到十」或「一到叁」就沒有問題了。

  

第二個初學者常碰到的問題是,一數到十,常常數到一半注意力就跑掉了。這時你可以先從「一數到叁」,「一數到叁」一般人大概都沒有問題,假如連數到叁都沒有辦法,那表示生命能量非常差;當「一數到叁」穩定以後,要增加爲「一數到五」就沒有問題;然後依此類推,慢慢增加「一數到七」、「一數到九」或「一數到十」。這樣慢慢訓練上來以後,你就不會常常在那邊「剛剛是數到五,還是六?」如此信心才會穩固,才會有興趣繼續練習。假如在這個地方沒有信心,就不可能産生興趣,沒有興趣絕對學不好,因爲這只是基礎的第一步,後面的工程才是浩大。你照這樣叁個月訓練下來,要到達「初禅定」應該沒有問題,但這個方法要先把它弄情況。

  

行者剛開始坐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先覺知「息入、息出」…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伍 跌在起跑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