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狀況,假如一開始就急著數息,常常就會有「寬相」或「急相」的情況發生;坐的時候,一察覺到有「風相、喘相、氣相」産生時,應該放寬身心,重新來過。所以要先能夠察覺息相,然後才數息;「息的相是什麼」要知道,然後選一點來進行就沒問題了。希望大家都能把「先覺息相」這一個要領學好,這也是華嚴禅法的第一個特點。
住相之調心
我們坐的時候,假如「身、息」的部份都已經調好了,但是心相有「沈、浮、寬、急」的情況,就要依照前面講的方法來調整——覺察有沈相時,將注意力放在「風門的息入、息出」上;風門的息入、息出一定要清清楚楚,不是鼻尖,也不是眼觀鼻、鼻觀心(那就會變成鬥雞眼了)。「風門」是指鼻中隔的底部,也就鼻孔的入口處,上嘴唇以上的地方,將注意力集中風門這裏數息,注意息出、息入的情況。假如有人晚上不好睡、容易失眠,那就可以告訴他這一個方法,將注意力放在風門這裏,去注意呼吸的進出,不用五分鍾就會睡著了,而且會睡得非常舒服。火氣大睡不著的人,用這個方法也可以很快地睡著,但火氣不一定降得下來。
這是對治沈相的一個方法,禅坐對治的方法和密法不同;修密法時,遇到不同的境界,對治的法都不一樣。禅法只有這一個對治方法,不管是妄相、魔境……,通通將注意力守在風門就可以了,其他不要管。我們常講的「提起正念」就是指這一個地方。各位要記得這一個原則,這是最好的靈丹妙藥,禅坐中有任何的禅病需要對治,這就是最好的方法。別人告訴你持什麼咒或什麼方法,那是他的法,別的法門有別的法門的要領,我們這個地方就用這一個方法來對治。
假如將注意力放在風門,還是無法對治沈相,這時候可以將注意力提高到「眉間」這個地方;風門到眉間這個地方,在禅法是叫作「金剛寶劍」,道家則稱爲「小周天」。各位看到這裏有兩支禅棒,小的那一支,就是表「風門到眉間」通了;大的那一支,則是表「海底到頂門」通了。告訴各位,你小的這一支通了,大的這一支很快就會通了;單單注意「息」,就可以使「身」轉變。「身、息」是一體、一致的,但是假如你沒有實修、沒有實踐力行,這一點就感受不到。
行者的心相有沈浮之相時,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對治。但是行者應當要知道,之所以會産生沈浮之相,多半是因爲妄想、昏沈所致,行者要察覺到原因所在,再予以對治。如果心産生沈相,多半是昏沈所致,這時候要將注意力放在風門,守意于息入、息出上,這樣昏沈的現象一定可以去除。如果心産生「浮相」,大多是因爲妄想所致,這時候將注意力移到丹田,意定就可降伏妄念;同樣的在丹田這個地方,守意于息入、息出,這樣子妄念一定可以去除。當然,我們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沒有辦法馬上見效,必須要反複的練習。各位有沒有用螺絲起子鎖螺絲過?這本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是對于小孩子來說,常常會鎖到手受傷。爲什麼?因爲不熟練。一開始我們會花兩個禮拜來訓練這個部份,因爲欲界衆生的特色就是妄想多,這時候會有很多的色身障礙,你要一個一個的克服。我們在做這種訓練時産生的障礙,就像你生活中有障礙一樣,每克服一次,就消一次業障;每克服一個妄念或沈浮、寬急之相,就等于消你身上的業障、生活中的業障;至于消多少你不用管,至少會是一比一,更何況它是比「一比一千」還多,這就是修行的功德所在。這時講到對治的要領,這樣講相信已經夠清楚了。
禅坐的時候,「身、息、心」叁者是沒有前後之分的,主要是隨行者覺察的狀況而定,一覺察哪一個不調,就調整哪一個,彼此之間並不相違背。文字上我們是從「調身」、「調息」、「調心」這樣講下來,很容易産生「前後之分、各自獨立」的錯覺,其實叁個是一體的,只是你感受層面的不同而已。以牙痛的例子來說,牙痛到底是牙齒本身在痛,還是哪裏在痛?雖然是牙齒痛,可是一痛起來卻好像全身都痛一樣,坐立難安。怎麼會這樣?照理說,如果單單是牙齒痛,牙齒和喉嚨或其他部位都沒有關系,這時候我要唱歌或運動應該也可以才對,可是你會發現,一旦牙齒痛起來,做什麼也不是,全身都痛!同樣的,「身、心、息」叁個是一體的,只是現在感覺「身不調」,其實「身不調」是從「息不調」來的;息調,身就調了;身調以後,心就調了。你要慢慢地去感受,這些都是實際修行上的問題。
所以當你有任何狀況産生時,不要一直認爲「就是這樣」,那種是最笨的人,智慧就展不開了;而是事情發生以後,要靜靜地看「它是怎麼産生的?它最後到哪裏去?」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感受到「因果之間」的關系。就好像日常生活中「肚子痛」,肚子不會無緣無故的痛,他一定有原因的:不是吃壞了東西,就是吹到風或怎麼樣……,但它一定是有原因,你要把那個原因找出來,下次你就會小心了。同樣的,我們在禅坐的過程中,自己心靈上的變化,也要非常小心地去注意、觀察,重點就在這個地方。以上講的是禅坐時的情況,所以叫作「住相」。修行過程中,要留意的是入相、住相和出相;「出相」就是坐完要起來了,這部份我們留待下一章節再講。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伍 跌在起跑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