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状况,假如一开始就急着数息,常常就会有「宽相」或「急相」的情况发生;坐的时候,一察觉到有「风相、喘相、气相」产生时,应该放宽身心,重新来过。所以要先能够察觉息相,然后才数息;「息的相是什么」要知道,然后选一点来进行就没问题了。希望大家都能把「先觉息相」这一个要领学好,这也是华严禅法的第一个特点。
住相之调心
我们坐的时候,假如「身、息」的部份都已经调好了,但是心相有「沉、浮、宽、急」的情况,就要依照前面讲的方法来调整——觉察有沉相时,将注意力放在「风门的息入、息出」上;风门的息入、息出一定要清清楚楚,不是鼻尖,也不是眼观鼻、鼻观心(那就会变成斗鸡眼了)。「风门」是指鼻中隔的底部,也就鼻孔的入口处,上嘴唇以上的地方,将注意力集中风门这里数息,注意息出、息入的情况。假如有人晚上不好睡、容易失眠,那就可以告诉他这一个方法,将注意力放在风门这里,去注意呼吸的进出,不用五分钟就会睡着了,而且会睡得非常舒服。火气大睡不着的人,用这个方法也可以很快地睡着,但火气不一定降得下来。
这是对治沉相的一个方法,禅坐对治的方法和密法不同;修密法时,遇到不同的境界,对治的法都不一样。禅法只有这一个对治方法,不管是妄相、魔境……,通通将注意力守在风门就可以了,其他不要管。我们常讲的「提起正念」就是指这一个地方。各位要记得这一个原则,这是最好的灵丹妙药,禅坐中有任何的禅病需要对治,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别人告诉你持什么咒或什么方法,那是他的法,别的法门有别的法门的要领,我们这个地方就用这一个方法来对治。
假如将注意力放在风门,还是无法对治沉相,这时候可以将注意力提高到「眉间」这个地方;风门到眉间这个地方,在禅法是叫作「金刚宝剑」,道家则称为「小周天」。各位看到这里有两支禅棒,小的那一支,就是表「风门到眉间」通了;大的那一支,则是表「海底到顶门」通了。告诉各位,你小的这一支通了,大的这一支很快就会通了;单单注意「息」,就可以使「身」转变。「身、息」是一体、一致的,但是假如你没有实修、没有实践力行,这一点就感受不到。
行者的心相有沉浮之相时,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对治。但是行者应当要知道,之所以会产生沉浮之相,多半是因为妄想、昏沉所致,行者要察觉到原因所在,再予以对治。如果心产生沉相,多半是昏沉所致,这时候要将注意力放在风门,守意于息入、息出上,这样昏沉的现象一定可以去除。如果心产生「浮相」,大多是因为妄想所致,这时候将注意力移到丹田,意定就可降伏妄念;同样的在丹田这个地方,守意于息入、息出,这样子妄念一定可以去除。当然,我们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没有办法马上见效,必须要反复的练习。各位有没有用螺丝起子锁螺丝过?这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常常会锁到手受伤。为什么?因为不熟练。一开始我们会花两个礼拜来训练这个部份,因为欲界众生的特色就是妄想多,这时候会有很多的色身障碍,你要一个一个的克服。我们在做这种训练时产生的障碍,就像你生活中有障碍一样,每克服一次,就消一次业障;每克服一个妄念或沉浮、宽急之相,就等于消你身上的业障、生活中的业障;至于消多少你不用管,至少会是一比一,更何况它是比「一比一千」还多,这就是修行的功德所在。这时讲到对治的要领,这样讲相信已经够清楚了。
禅坐的时候,「身、息、心」三者是没有前后之分的,主要是随行者觉察的状况而定,一觉察哪一个不调,就调整哪一个,彼此之间并不相违背。文字上我们是从「调身」、「调息」、「调心」这样讲下来,很容易产生「前后之分、各自独立」的错觉,其实三个是一体的,只是你感受层面的不同而已。以牙痛的例子来说,牙痛到底是牙齿本身在痛,还是哪里在痛?虽然是牙齿痛,可是一痛起来却好像全身都痛一样,坐立难安。怎么会这样?照理说,如果单单是牙齿痛,牙齿和喉咙或其他部位都没有关系,这时候我要唱歌或运动应该也可以才对,可是你会发现,一旦牙齿痛起来,做什么也不是,全身都痛!同样的,「身、心、息」三个是一体的,只是现在感觉「身不调」,其实「身不调」是从「息不调」来的;息调,身就调了;身调以后,心就调了。你要慢慢地去感受,这些都是实际修行上的问题。
所以当你有任何状况产生时,不要一直认为「就是这样」,那种是最笨的人,智慧就展不开了;而是事情发生以后,要静静地看「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最后到哪里去?」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感受到「因果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日常生活中「肚子痛」,肚子不会无缘无故的痛,他一定有原因的:不是吃坏了东西,就是吹到风或怎么样……,但它一定是有原因,你要把那个原因找出来,下次你就会小心了。同样的,我们在禅坐的过程中,自己心灵上的变化,也要非常小心地去注意、观察,重点就在这个地方。以上讲的是禅坐时的情况,所以叫作「住相」。修行过程中,要留意的是入相、住相和出相;「出相」就是坐完要起来了,这部份我们留待下一章节再讲。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伍 跌在起跑点?》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