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主山神衆—勤修、精進、增長善根
複次,寶峰開華主山神,得入大寂定光明解脫門;華林妙髻主山神,得修集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議數衆生解脫門;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觀察一切衆生心所樂嚴凈諸根解脫門;離塵寶髻主山神,得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解脫門;光照十方主山神,得以無邊功德光普覺悟解脫門;大力光明主山神,得能自成熟複令衆生舍離愚迷行解脫門;威光普勝主山神,得拔一切苦使無有余解脫門;微密光輪主山神,得演教法光明顯示一切如來功德解脫門;普眼現見主山神,得令一切衆生乃至于夢中增長善根解脫門;金剛堅固眼主山神,得出現無邊大義海解脫門。
山的特色或現象有哪些?這裏舉了十個性德爲代表,我們由這裏去起觀,如何從外在境界導入我們內心的境界,在整個修行的理念來說,必須總體感受。例如喝茶是很自在的,在自在當中你要享受、品嘗,至于品嘗什麼呢?須自己體會。茶的顔色、香味和口感,只是分解動作,各人取向不同,你對它的感受才是總體的。同樣地,修行也是總體的,無法做分解動作,任何分解動作的修行與開示都是不真切的,它距離實際的狀況太遙遠。基本動作有一些基本的訓練,但實際上心性在運作時是總體的。
這個總體的運作應如何抓住其要領,每人皆異,就像喝茶,有的人重口感,有的人重視香味,重點不同,用心與下手處便截然不同,大家要從這裏感受。這些法門在《華嚴經》裏一再重複、一再闡述,自有它的道理。我們在讀誦或者修行、起觀、模擬時,要展開這方面的境界,這才是真修行。
「寶峰開華主山神,得入大寂定光明解脫門。」「寶峰開華」是山頂開花的現象,看到此現象把它轉爲心性的部分。「入大寂定光明」,「大」表示山頂上開花影響的層面廣,「寂定」和寂靜、寂寞意義相同,是講「本體」的部分。「光明」爲智照,講智的作用,入本體的智照作用,即本體起作用的一個解脫門。套以《華嚴》的術語,寂定表「普賢」,光明表「文殊」。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來觀,叫作「對緣造修」,這是一個大法門。
「華林妙髻主山神,得修集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議數衆生解脫門。」「慈善根」是總說,即利益衆生的善根,它成熟不可思、不可議、不可數的那麼多衆生。饒益衆生的善根很多,在世間法有造橋鋪路、布施救濟等。從出世間法而言,法身慧命的教育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在這裏各位也要了解一件事,凡從事資料研究的工作,只有創造第一手資料的人才有開悟的機會,做第二手資料的人就很難,除非他能由第二手資料晉升爲第一手資料的研究,但從放棄研究第二手資料,要進入第一手資料來發展,也要經過叁、四十年的時間,他才願意破法執。
「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觀察一切衆生心所樂嚴凈諸根解脫門。」「高幢」乃居高臨下可觀察一切衆生心所樂,然後嚴凈諸根。以此來教導衆生,是屬于比較溫和、易行道的教法。例如用誦經的方法,僅誦《華嚴經》就可産生殊勝的成就,其不可思議的境界與領域便展現出來。但是心要與經的境界相交融,同時對于外面境界要能不選擇、不執著,修行人就是一切隨緣。
「離塵寶髻主山神,得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解脫門。」「離塵寶髻」是重巒疊翠之義,看到此境界轉入我們心境裏來。「得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指長時間精進不厭怠。我們誦經能否不厭怠?如果誦《八十華嚴》,一天誦十卷,這樣誦五年下來,整個人已脫胎換骨,生命的質量完全改變了,這是最笨的方法,但成就最大。
我們只要完全投入,自然無厭怠,這個投入皆經過長時間,所以不要每做一次就回頭想一次:「奇怪!阿彌陀佛怎麼還沒來接?」就像那個念佛的老和尚是有所期待的,結果念了二十年只好放棄。倘若二十年來他放下一切身心世界,「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地念佛,早就成功了,關鍵在于那個頭會回過來。
「光照十方主山神,得以無邊功德光普覺悟解脫門。」「光照十方」亦是個現象。「功德光」是指自己法身慧命的成長,以此法身慧命成長的作用來普覺悟,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充分運用,稱「無邊功德光普覺悟」。我們法身慧命的成長可能很少,但不要緊,有多少就充分運用多少,使它能發揮效果。
「大力光明主山神,得能自成熟複令衆生舍離愚迷行解脫門。」「力」指力量,「光明」乃智慧的作用。智慧作用的力量不僅成熟自己,又能令衆生舍離愚癡迷惑顛倒的行爲。自己要如何成就?成就什麼?這兩個是相對的,「自成熟」就是「舍離愚迷行」,那麼衆生也能達到這一點。或者,智慧的力量不僅使自己覺悟,亦能令衆生覺悟,故稱「大力光明」。
「威光普勝主山神,得拔一切苦使無有余解脫門。」「拔一切苦使無有余」,分兩部分說明:一、要將苦的現象拔除掉,不讓苦繼續産生。二、苦的原因在哪裏,已經産生的苦不讓它繼續受苦。「苦」這個東西是世間相,世間相的出現常是必可避免的,但是苦既然産生了,就不要受到二度傷害。比方新車被人劃了兩道刮痕,心理一直無法平衡下來,那條線仿佛劃在你的心裏,這就苦了。那兩條線劃下去,內心受苦,這是第一度傷害,但是開始情緒不好,造成二度傷害,後與家人不和,已叁度傷害,然後對劃他車子的人造口業,那不知是幾度傷害了。所以苦的真正來源是我們抱住苦不放,這個叫「集」;要是能夠不抱住苦的來源,那就「滅」了;不抱那個苦,就是「道」;這是「苦、集、滅、道」的解釋。
因此,若擁有積極的人生觀,雖有苦逼迫,但不會受到二度傷害,倘若自己既無二度傷害,又能對衆生起悲心,則是大菩薩了。是故平時即應經常調整心性的頻率,勿在貪瞋癡、仇恨的邊緣掙紮,而超越過去,進入一個很神聖的生命領域裏。
「微密光輪主山神,得演教法光明顯示一切如來功德解脫門。」「微密光輪」是對大自然的一種微細觀察,從天文星座到季節和氣候的變化,以及月分的不同、早晚的差異等等。假如我們對此感受不到的話,乃由于我們跟宇宙相契合的能力逐漸喪失所致。觀察力不具足,有待我們訓練,這裏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訓練。「微密光輪」最重要的是觀察宇宙的現象,這樣的訓練培養我們做人處事能夠客觀而不執著。是故看到大自然的境界便去融入,當下享受這種境界,享受的本身即是美。我們要懂得既微細又很具體地觀察出來,微密光輪有這樣的示現作用。此外,它也是一種雨過天晴之後,彩虹出現的狀況。以及空氣中的水分子與陽光接觸起作用,産生種種的光輪智之現象。看到此微密光輪的境界,轉入我們性德裏。
「得演教法光明顯示一切如來功德」,「教」是「因衆生的差別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法」是方法,乃依于經驗而不同,所以「演教法光明」指對衆生的教育和開示必須要有智慧,對各種衆生說不同的法,以便顯示一切如來功德。如來功德要怎麼顯示呢?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與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所說的情況不大一致,但是他們皆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如來功德」,即把法身慧命顯示出來。假如不能顯示出法身慧命,他講的就無意義了,這一點我們要去體會。好多人喜歡敘述他的經驗,但是關鍵不在他講的有多殊勝,而在于對你法身慧命的顯示跟展開有無幫助,若有則是如來功德,那你要怎麼講都可以。
你可以講所謂的正法行、隨緣行或非道行,這些行法要如何修都不要緊,譬如念佛、誦經或持咒皆可,即使坐著發呆也行,只要能展開你的自性功德。反之,若不能展開自性功德,做什麼都不對,這就是一種業力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一開始學佛,到處跑道場,這些都是來還債的,因爲他前輩子在佛門中透支太多福報之故。假如在這時候,能夠顯揚他的自性功德,那就不是還債了。同樣地,我們來聽經,亦不要變成一種業力哦!
是故要開示一切如來功德,因衆生不同,如來功德開示亦不同,譬如從「禮敬」諸佛所顯示的如來功德,與「稱贊」所顯示的即不一樣;淨土法門與參禅法門所顯示的如來功德亦有所差異。當然,他們所開示的很圓滿、很完整,其最終目標還是一致。所以佛成佛,佛佛道同,可是因地發心不同,每個佛之名號亦不同,然最終的法身慧命皆一致。
「普眼現見主山神,得令一切衆生乃至于夢中增長善根解脫門。」「普眼現見」是指放眼望去都見得到的那種境界,我們把它回轉過來觀照:「得令一切衆生乃至于夢中增長善根」。山是朝上而非朝下,故從「增長善根」來觀想。應如何增長善根呢?因爲他是「普眼」,所以任何人,在任何處、任何時空,乃至于夢中都可增長善根。
「金剛堅固主山神,得出現無邊大義海解脫門。」山的基本態勢即堅固不動,見此種現象,我們把它轉變爲自心性德,便「出現無邊大義海」了。
爾時,開華匝地主山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山神衆,而說頌言:
往修勝行無有邊 今獲神通亦無量
法門廣辟如塵數 …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八 主山神衆—勤修、精進、增長善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