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主地神衆—只是默默的付出
複次,普德凈華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衆生解脫門;堅福莊嚴主地神,得普現一切衆生福德力解脫門;妙華嚴樹主地神,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普散衆寶主地神,得修習種種諸叁昧令衆生除障垢解脫門;凈目觀時主地神,得令一切衆生常遊戲快樂解脫門;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衆生解脫門;香毛發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脫門;寂音悅意主地神,得普攝持一切衆生言音海解脫門;妙華旋髻主地神,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
中國人講的主地神就是土地公,他與我們人很接近,所以常有人見到他。土地公也走在地上,跟我們完全一樣,但是他福報比我們大,不必工作就有人供養,只是土地神還是六道輪回當中一道。這是一般世間人的觀念,認爲主地神就是這個樣子,這是犯了「常見」。基督教、天主教則完全否認其存在的事實,這是「斷見」,無論是認爲有或沒有,都是一種偏見。
《華嚴》講的主地神則非依此一般,我們要弄清楚一乘佛法所說的依正教法這個觀念,否則會感受不到法義。它是一種境界的轉換,我們從大地可看到何種境界,從這個境界和現象中,把它轉換爲內心的情操,你所捕捉到的這個現象就是「主地神」。經文一再反複,提示我們看到外面境界應如何轉爲內心境界,因爲外面一切境界是我內心的一種投射與變化。現在這種境界以語言說明,只是很粗糙的一種認識,我們很難體會這種狀況。
「普德凈華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衆生解脫門。」大地以「普德凈華」爲代表,最能顯明大地的特色。其最主要的性德就是能夠窮盡,它可以出生一切,亦可負載一切,最美味的食物是由大地生出,然後衆生排泄出來的又都回歸于大地,所以名爲「普德」。「凈華」乃清淨不分別,大地只是付出,不計較收入,普德凈華主地神,「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衆生」,他不用表達,亦無其它的要求,只是看看衆生的心念,衆生需要什麼,它都能滿衆生的願,這樣的性德我們可否看到?
「堅福莊嚴主地神,得普現一切衆生福德力解脫門。」「堅福」是堅固的福報,有了福報才能出生一切。大地是一切財富的根源,沒有土地我們的一切皆不能安立。大地本身即存在的,所謂「本來面目」,才是真正最莊嚴的。其本來面目所呈現的是豪壯的景觀。假如風景區是很細致的,一定經過人爲的修飾,中國人喜造假山假水,這都是個人的意識形態,不是大地的本來面目,所以人類的意識形態太多,把景觀完全破壞了。
當我們看到大地的現象,馬上轉爲自己內心的性德:「得普現一切衆生福德力。」衆生福德力本來是隱藏的,現在讓衆生都能顯現其福德力。
「妙華嚴樹主地神,,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花跟樹是大地的一種自然産物,我們要看得到。「妙華」表因地,「嚴樹」指莊嚴的樹,樹可解釋爲「建立」,所以「嚴樹」是「德行成就」之義。從這個地方來觀察,回歸我們的自性:「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普入諸法」是修一切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就是莊嚴國土、清淨國土之義,換言之,在因地建立的德行成就來普入諸法,即「法門無量誓願學」。
「普散衆寶主地神,得修習種種諸叁昧令衆生除障垢解脫門。」地上有很多的寶,稱爲「普散衆寶」。「得修習種種諸叁昧令衆生除障垢」,「叁昧」是總持,即陀羅尼,亦名正受。叁昧有很多種,我們在修學時應是總體的修法,有如分解動作的修法是無法達到叁昧的。解說時是分開講的,所謂「行」是把分開解說的部分彙集起來,變成一個總體。故修行剛開始在熏修的階段,要一步一步來,熟悉以後一定要進入總體狀況。所以觀想本身是總體,這個總體會産生一種狀況,就是我遇到何種境界,我馬上進入那個境界,然後去感受那個境界,此乃正受。當此境界一再轉變,你要如何開示轉變?有些人在某一種境界可以安住,但換另一個境界就麻木了,如此則無法講種種叁昧。
能夠修行種種諸叁昧,此修行人必然保持著很旺盛活潑的生命力。「一門深入」只是個下手處,當你在下手處感受叁昧以後,大概所有叁昧都可以修了。例如修眼根,眼根感受色塵的時候是如何轉,當你熟悉以後,可以試耳根感受聲塵的時候又是如何轉,如此訓練個一次、兩次,一法、兩法,逐漸展開以後,所有的法大概都無問題。可是若不是這樣修,沒有去體驗人生的閱曆,而是抱持教條式修法的話,你可以守住其儀軌,但是境界一直流過去,心無法感受,則永遠入不了叁昧。所以法要通達,學佛往往在下手處一定要嚴格要求。
「凈目觀時主地神,得令一切衆生常遊戲快樂解脫門。」「凈目觀時」是清淨觀察一切時節,因爲大地是隨著節令而有所變化,土地看得很清楚,故得名。我們的心是否如此「安安靜靜」地看?大地是「清清凈凈」地觀察,這個意義自己會通。
看到此境界把它回歸到我們的自性裏面來:「令一切衆生常遊戲快樂。」修行是一種遊戲,若把它當作一種工作的話,一定會很痛苦。因爲這樣就有目標、有企圖心,既有企圖心就有得失心,所以修到最後會扭曲人性。故把修行當作遊戲,會很自在,沒有成敗得失的觀念,修行才會有成就,才能感受到微細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本身沒有輸贏,沒有計較心、競爭心,你的行門會很自在地走,那時你會思考一個問題——這樣修對不對?你的功夫會一直提升,提升到某個程度,你會發現原來如此,則自然成就了。倘若把修行當作工作,就變成一個階段性,在語言的教法上,常會産生這種錯覺,于是經常變成工作而非遊戲,因而感受不到其抽象的部分。
例如,以初發心來講,發心與還沒發心之間有何不同?我跟發心之間是否有一道牆存在?你有沒有感受到?我們講融入,就沒有那道牆,因此,發心就是我,我就是那個心。學佛人也常有這種現象,你具有某一種能力時,會發現那個能力是來自外在的,它跟你之間有一種隔閡,可是你又講不出來,這當中有一條很抽象的線存在。但是如果由你自己成就的就不一樣,自己成就,你就是它。
我們體會看看,這是工作與遊戲之間的差別,工作一定有那一道很抽象的牆,遊戲則沒有。所以修行人的心像遊戲一般快樂,他沒有得失,修得成是遊戲,修不成也是遊戲,那就是成功了,所以遊戲是修行人的本色。把工作或職業變成遊戲,這一種修行,稱爲「方便行」或「隨緣行」。
「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衆生解脫門。」當太陽出來,陽光普照大地,乃「金色妙眼」的現象。見到這個境界和現象,把它轉入我們心境裏:「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衆生。」「清淨身」指本來面目,讓本來面目自然展現。
我們看大地的本來現象,若與二、叁十年前對照,變化很大。如果以前住在鄉下,叁十年後會發現它的本來面目,經過人爲作用而産生的變化沖擊有多大,你會說大地的本來面目並非如此,因而興起一股懷古思情。可是我們都不曾留意擺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就是本來面目,而對于眼前的這些産生一種抗拒,無論是懷古還是現在的抗拒都是假的,都不是本來面目。所以我們看無常,是過去的不來到現在,現在高樓的相貌也與叁十年前那種狀況差距甚大,這不來不去叫作「無常」,我們對無常的定義大概就是這樣,時間與人生的遷流瞬息萬變,所以無常是從心念上定義。
事實上,過去那種情境並沒有消失掉,它是在這個世間消失了而轉入另外一個空間,空間跟時間是對流的。天文學家說一個星球一直燃燒,它的核能燃燒完畢以後,就會像地心引力一樣,一直掉進核心之處,掉到一個時間就停止了。可是宇宙有很多黑洞,一掉進黑洞,便是無止境地掉進去,掉下去的時間與空間對換,所以它變成無止境的時空對換,這叫「黑洞理論」。
我們看到的叁十年前的境界是在我們時空之內消失的,它轉移到另外一個象限的時空裏面去,這叫「時間象限」。在時間象限的流程當中,它分秒的變化一直轉到另外一個象限裏面去。修行到了某一程度,會順著時間象限回歸過去,進入那個境界裏面,那個境界給現前了,所以它並沒有消失掉。
用「黑洞理論」的時空轉換,就完全現前了,這叫「世間相常住」,真正的法就是這種狀況。故修行到一真法界之際,過去、現在、未來,一時炳然齊現。倘若過去已經消失了,它怎麼現前呢?所以過去的不來,現在不去。同樣地,現在的不往未來去,未來的也不往現在來,此乃「當下」,我們能否捕捉住這個當下?抓住其要點,一個一個去參,一個一個去破。
「香毛發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脫門。」「香毛發光」亦是一種現象。佛乃覺悟,覺悟的功德是什麼?我們現在的生命由紛亂、不統一的情況,能夠趨向于和諧統一的狀況,你發現這種生命質量的改變,稱爲功德。當生命質量的改變來自于無止境、無限製的境界和環境之時,就是「功德海」。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九 主地神衆—只是默默的付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