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主城神—不要被慣性帶到錯誤的地方去
複次,寶峰光耀主城神,得方便利益衆生解脫門;妙嚴宮殿主城神,得知衆生根教化成熟解脫門;清淨喜寶主城神,得常歡喜令一切衆生受諸福德解脫門;離憂清淨主城神,得救諸怖畏大悲藏解脫門;華燈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脫門;焰幢明現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現解脫門;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觀察一切衆生令修廣大福德海解脫門;淨光明身主城神,得開悟一切愚暗衆生解脫門;香幢莊嚴主城神,得觀如來自在力普遍世間調伏衆生解脫門;寶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衆生障礙山解脫門。
佛法修行的一些原則和觀點,行者在修行當中應有基本認識,任何語言文字的開示都要避免其陷阱。我們說一門深入,經文由前面談到這裏,已有好幾百門了,並且一再重複。我們也說過要化對立多元爲統一圓融,那麼這裏有這麼多門,如何圓融?如何統一呢?這裏潛藏一個很嚴重的語言陷阱,學佛者稍不用心,你的慣性會把你帶到錯誤的地方去。
講一門深入,很顯然地你有一些法執要放棄。我們說要念念清楚、念念分明,六根門頭全部打開,可是當我在注意一個地方時,其它五根都無法起作用,那麼我要單提一念,還是全部打開呢?單提一念叫「都攝六根」,念念清楚是「六根門頭全部開放」,此兩種修法不同。那麼如何化對立爲統一?如果你說:「就是把六根收攝起來!」這種講法就不正確了,因爲這兩個是不同修法,你不能把那一個拉到這邊來,我們的語言模式就在于如何把這多元化轉成統一圓融。
是故在修行的時候,假如只有理論、沒有實踐,便是光說不練;有實踐而無理論是盲修瞎練,故在實修的過程中,應加入理論的部分。但是若沒有理論的指導在前,在開始實修以後,會對其廣泛的理論抓不著頭緒,結果在解釋佛法時,佛法就變成渲染我執的一種工具。所以我們在實修的過程中,一定要讓理論與實踐相融和。
因此,對于多角性、多元化,要讓它充分發展,而不是限製它發展。這類似根性、識性的情況,識性有它存在的必要,在某個地方要用,但是在識性以外的地方就不要用。我們現在發展錯誤,識性外面還用識性,結果把所有的根性都消滅了,于是你就生活在很單薄的識性裏面。我們說舍識用根是指不該用識的時候,你要用根。譬如以佛、菩薩的性德來講,成就一個佛,他是圓融統一,這些都是他的性德,可是這些性德個個都獨立,他們也有他們應用的地方。所以說圓融與行布雖是一體,可是它要分開說,縱然各別的性德那麼複雜,但是不妨礙他的圓融、和諧性,兩者必須兼顧,在該用行布之時,行布會顯現出來,在該用圓融之時,圓融會顯現出來,此方爲佛法教育訓練的終極目標。
故佛法的訓練乃培養我們獨立明確思考方法,沒有這種正思惟的能力,無法分辨是非善惡,因此要具備智慧,就要有這種正思惟的理念。
「寶峰光耀主城神,得方便利益衆生解脫門。」「寶峰光耀」,指城的生命就像寶峰般的光明一樣,照耀著大地,很突顯的樣子。見到這種現象,轉爲我們內心的境界:「得方便利益衆生。」
「寶峰光耀」這個城市可以方便利益衆生的地方相當多,即使城裏是藏汙納垢的地方,有好多死角是犯罪的根源,他可以消滅它。
「妙嚴宮殿主城神,得知衆生根教化成熟解脫門。」古代城裏面的宮殿有兩種,一種是人住的宮殿,一種是神住的宮殿。古代講的宮殿大概相當于現代所說的公共場所,當時包括有考試的地方、衙門。所謂的神廟,都屬于宮殿,因爲是大衆出入的地方,故有種種的莊嚴。
看到這樣的境界,我們要把它轉變成內心境界:「得知衆生根教化成熟。」衆生根器有種種不同,如何針對衆生根器來教化成熟?你必須講衆生需要聽的,而不只講你要講的,一般人就犯了這種毛病,這是契理不契機。不契機就不叫「辯才」,那只是說你有智慧,要不然就是拾人牙慧,那不是真正究竟的。所以要先了解衆生的根器,才有辦法說。
「清淨喜寶主城神,得常歡喜令一切衆生受諸福德解脫門。」「清淨喜寶」是一種作用。「常歡喜」的「喜」,乃「慈悲喜舍」的「喜」,指自己「常歡喜令一切衆生受諸福德」。在佛門中友很多這種公案,爲何有些修行人會有鳥、猴子、老虎,乃至于大蟒蛇來親近供養,他就是修「喜」。反之,一個有瞋害心、貪心的人,野獸、鬼神都會避而遠之。把瞋心、害心、貪心給除掉,常常充滿歡心,那麼這些衆生都會來親近你;若是有瞋心的動物,譬如蛇,牠會離開你,讓你好好修行,所以修此法門的人,善神會來擁護。至于修行人看到野獸會害怕,乃是他內心還有瞋火,只要把瞋火息滅,就沒有恐懼心。所以修大喜,衆生見到很高興,高興乃福報,是名「常歡喜令一切衆生受諸福德」。
修慈悲喜舍的人要有大心量,此乃修禅定的一個增上緣,要證入四空定很快,這是一個很好的法門。並且修此法門的人,容易擁有大福報,因爲修慈悲是財施,修喜舍的人是法施,此時他的布施和供養只是附帶的,不是爲主,故會叁輪體空,而擁有大福報。
「離憂清淨主城神,得救諸怖畏大悲藏解脫門。」「離憂清淨」是一種現象。在城裏面有一些藏汙納垢的地方並且善惡夾雜其中,那麼在野外有叢林,,名「阿蘭若」,是天人供養的一個清淨地方。
看到這種現象,把它轉爲內心性德:「得救諸怖畏大悲藏。」在善惡夾雜當中有賭博、吸毒、事業失敗、競爭失敗等等惡的,故得精神病的人都在城裏,這就是憂、不清淨的地方。那麼要救他們離開這些怖畏,需以大悲藏,如湧泉一樣的出來保護這些衆生。
「華燈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脫門。」從高樓望下去一片燈海的現象,名「華燈焰眼」。燈有破暗的功能,故名「大智能」。在一片漆黑的地方,看到一盞燈,你明了那裏有人住,適時解除你的恐慌,這叫作「普明了大智慧」。
「焰幢明現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現解脫門。」「焰」乃火焰,「幢」是高顯,「明現」指很清楚地顯現出來。「焰幢明現」類似煙囪的情況,它有普方便示現的作用。
我們能否方便示現呢?一般佛教徒在形式上做得很多,譬如在電線杆上張貼「南無阿彌陀佛」作爲方便示現,其實變成亂貼廣告。由于現在都用印刷的紙貼上,時間一久破了,便到處亂飛,爲了讓大家來學佛,卻造成社會公害,此乃不當的行爲。一個佛教徒應有覺知,避免那種不必要的傷害。所謂「方便」是令衆生得到醒悟,所以在普方便示現之時,一定要注意到它的實質效果。
「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觀察一切衆生令修廣大福德海解脫門。」「盛福威光」是一種作用。在城市裏福報較大,所以會聚集很多人,我們看到這種作用或現象便轉爲內心性德:「得普觀察一切衆生令修廣大福德海解脫門。」如何令這些衆生修廣大福德海?應當盡量免除他們對外界的依賴,當他愈不依賴外面,自我意識形態就愈低。
「淨光明身主城神,得開悟一切愚暗衆生解脫門。」「淨光明身」能幫助沒有智慧、愚癡的衆生開悟。由于城市可以幫助很多人,衆生可獲得諸多利益,故名「開悟一切愚暗衆生」。因此,外面的人喜歡向城市集中,這在當時是這種情況。現在臺灣地區已進入另一種狀況,由于經濟一再發展,人們反向郊區移動,這之間的變化很大。
「香幢莊嚴主城神,得觀如來自在力普遍世間調伏衆生解脫門。」教育可以調伏衆生,過去發揮這種教育性質的地方,除了學堂、私塾以外,最廣泛的大概就是野臺戲,利用「演戲」和「說書」,發揮很大的教育功能。「演戲」用聲音,人物直接表演「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部分。「說書」則是把書的內容精神說出來,引起衆人的歡喜,這都屬于「香幢莊嚴」的範圍裏。我們把這些現象轉爲內心性德:「觀如來自在力普遍世間調伏衆生。」
「寶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衆生障礙山解脫門。」「寶峰光目」是一種現象,譬喻山峰有光明照耀和觀照的作用,他能以大光明破一切衆生障礙山。「大光明」是大智慧的作用,衆生有很多執著,以大智慧來破除他的障礙山(執著)。以往鄉下人爲求生存進城找工作,城裏設有輔導機構,幫助他們解決找工作的困擾。古代一些地區經過戰亂、天災,導致人民流離失所時,通常國家會赈災、施粥。一些有錢人也會布施救濟,這些都是幫助衆生破除障礙山的一部分。
爾時,寶峰光耀主城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城神衆,而說頌言:
導師如是不思議 光明遍照于十方
衆生現前悉見佛 教化成熟無央數
在長行文的部分,寶峰光耀主城神是「得方便利益衆生解脫門」,但是在偈頌的部分,是「導師如是不思議,光明遍照于十方,衆生現前悉見佛,教化成熟無央數」,很顯然的兩部分有…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十 主城神—不要被慣性帶到錯誤的地方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