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十 主城神—不要被慣性帶到錯誤的地方去▪P2

  ..續本文上一頁許多不同的地方。現在我們能否從這個地方得到一個多樣化,然後把它變成一致性?

  

「寶峰光耀」是指導師,即是人間的老師以思想引導衆生。我們看到這個現象能否掌握住並且轉變自己,透過現象界這個媒介來修行,才會很自然地融入,沒有造作也沒有刻意。那麼「導師」是衆生的引導者,「如是不思議」就是「如是我聞」的如是,乃「當下這個境界」,即「本來面目」,它是這麼不可思議。當下有什麼不可思議?由于我們六根接觸的是識性,導師當下的這個境界是根性,所以佛顯現在我們眼前,而我們體會到的與他所體會到那種情況不一樣。

  

「衆生現前悉見佛,教化成熟無央數」,是指我們用根性,當下就能見到十方叁世一切佛,其表示你對實相的了知,能夠進入當下的情境,那是永恒的。故十方叁世一切佛皆現前,不是擬人化的佛來給你看,乃是「實質」的,「如是」的境界全部現前,此時你才能知道衆生成熟是什麼情況。

  

從這兩方面的對照來看,行法是相當殊勝的,對文字上的意義也要以此方法去了解,不要只是依文解義,而要展現出其法義,即佛陀心境的境界。

  

這一句一偈的法義,我們若是體會得到,其功德比任何超度功德都要大,假如要超度亡魂,就以此去超度。你能體會多少就得多少成就,所以讀誦經文時自己內心若對一兩句法義有深刻的感受,你一定要掌握住馬上做回向,假如忘記回向,當你想到就趕快把你印象中殊勝境界的那種感受做回向,回向一次有一次的功德,回向兩次有兩次的功德,可以一直回向,因爲這種感受,你實際所得到的功德是永恒的,其不可思議,它會一直累積,直至你成佛。

  

因此,在修法做功課之時,自己要能夠攝心,然後融入法義裏,必須了義,如此做功課回向就很殊勝。此時方感受到學法真的很自在,並非學法以後就會免除一切災殃痛苦。所謂「自在」,是「在第一度傷害範圍裏面,不會到達第二度傷害」。由于人是吃五谷雜糧,一定會有痛苦煩惱之事,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事」、「四大」的種種問題,此因緣果報的第一度傷害必然會發生,你只要把它看破,讓它現前,不受二度傷害,你就會很自在了。我們因有二度傷害,故不能有所成就。

  

諸衆生根各差別 佛悉了知無有余

  

妙嚴宮殿主城神 入此法門心慶悅

  

這是妙嚴宮殿主城神的解脫門。他說每一衆生的根器各有不同,佛能夠了知一切衆生種種差別,所以開示種種法門,因應衆生的需要。

  

如來無量劫修行 護持往昔諸佛法

  

意常承奉生歡喜 妙寶城神悟此門

  

此是清淨喜寶主城神的解脫門。如來無量劫種種修行,是爲護持往昔諸佛出生的法,他一再承事供養佛的法門而産生歡喜。「諸佛法」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法,他了解到才能這樣修,我們對諸佛法門是否真有這層認識?現在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很強盛,正法不容易展開,所以當你要把正法提出來時,來自各方面的打擊馬上到臨,你有無堅定的信心和勇氣撐得起?

  

衆生之所以不願意接受你依照經典來印證的佛法,乃是他堅固的法執,其先入爲主的觀念把他扣在那個地方,他想要掙脫都不容易。所以我們修學佛法首先就要破我執、法執,我執不先破,根本無法再談修行,這無非是盲修瞎練而已。

  

如來昔已能除遣 一切衆生諸恐怖

  

而恒于彼起慈悲 此離憂神心悟喜

  

如來往昔已能遣除一切衆生的種種恐怖,並且對此衆生起種種的慈悲心,又有種種的照顧與愛護,是故佛常護念諸菩薩,「而恒于彼其起慈悲」。

  

人生當中一定有苦、有病、有死,但是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怕苦、怕病、怕死的「怕」,才是真正恐怖,此即爲第二度傷害。所有恐怖皆由二度傷害産生,一度傷害的部分其實不可怕,它來了你能照得住,它就過去了,這是功夫。所以不怕二度傷害的人,即使死也死得很莊嚴,反之,害怕二度傷害,那就會死得很淒慘了,所以不要被這恐怖障礙住。

  

修行人踏入佛門就要把生死布施出去,放下一切,既然進佛門要了生死,這一點絕對難不倒我,我們要有此信心。有病苦不要怕,咬緊牙根,自己能夠承擔一切,然後禅坐,提起正念,一直用功下去,修行人的功夫就用在這裏。

  

衆生的恐怖,佛雖然可以幫你除遣掉,但是衆生沒有辦法,他不「如是」,佛則無法現前。此是「導師如是不思議」,他能「光明遍照于十方」,只要衆生能如是,那麼佛就能幫你除遣諸恐怖。所以經常模擬這種現象,你要每天想著自己隨時會死、會怎麼死,然後不要怕,若你經常這麼想,生命會愈好愈活潑,因爲各種死的狀況你都模擬過了,那麼各種狀況來到,你都會死得很潇灑、很美麗,那還有什麼可怕呢?我們體會到這一點,「衆生現前悉見佛」,要是不能體會,佛就永遠無法現前了。

  

佛智廣大無有邊 譬如虛空不可量

  

華目城神斯悟悅 能學如來之妙慧

  

「佛智廣大無有邊,譬如虛空不可量」,這句可作爲座右銘。

  

佛的智慧與菩薩的智慧有差別。菩薩的智慧是般若智慧,即「證得性空的能力」。佛的智慧是「從性空上面起無邊妙用」,所以佛智又名「娑婆若海」,如海洋般廣大。一佛乘修的就是妙用的智慧,依性空而起的妙用乃無有窮盡。而菩薩乘修般若智慧的目的是要證得性空,在佛經中有這個區別。

  

在般若經典裏文殊智慧講的都是求證性空。普賢菩薩即體性的部分,都是講無邊的妙用,可是很多人不能體會,即使大菩薩亦不能體會。佛智的殊勝在哪?自古以來很少有人提到,講得最好的是李通玄長者,他具有這種妙智慧的能力,他是從兩部分求證來的:一者,他精通《莊子》的活潑,二者,他精通《易經》的動態,故才能體會華嚴思想。

  

《易經》是一種動態的思想,而非靜態的,六十四卦爻的變化就是講境界的變化,它只是用符號表達,不同于語言符號而已,其它思想模式完全一樣。而《莊子》是很活潑的,李通玄長者將其整個思想融彙在一起,故而看出佛智慧的妙用。至于《阿彌陀經》則是講佛智的境界顯現,蓮池大師在寫《阿彌陀經疏鈔》時,尚無法以佛智去解,他只能用到般若智慧的境界。

  

故「佛智廣大無有邊,譬如虛空不可量」,佛經裏唯一可用來譬喻佛智境界的是虛空,虛空的廣,目前人類的能力尚無法達到,與佛智的廣皆然,你無法窮盡。我們對虛空沒有概念,它很抽象,不是很具體。虛空其實隨著你的心念如何展現,它就到那裏去。

  

一般人對于虛空完全憑想象,隨著航天飛機、人造衛星向外層空間飛,我們感覺虛空好像一直過去,已經到外層空間去了。科學家進行一個實驗,宇宙飛船若以光速到仙女座,大約要二十八年,往返五十六年,然而地球實際上已經四百萬年過去了,我們能否感受到此即虛空的概念,它是不可量的啊!現在由科學家來印證,我們對虛空的了解比較清楚。佛的智慧如此廣大,知道虛空有多大,那麼華燈焰眼主城神悟到這個部分,由這裏來學如來之妙慧。

  

如來色相等衆生 隨其樂欲皆令見

  

焰幢明現心能悟 習此方便生歡喜

  

如來色相有多少,衆生就有多少,這是相應的部分。如來有多少色相,我們看不出來,所以無論是如來、佛、世尊或導師,都不能將之擬人化,否則就不對了。佛隨著衆生的喜好而示現,這個講的就是實報佛、法身佛、報身佛的部分,而非色身佛、化身佛。化身佛是在五濁惡世才有的,所以只要你現化身佛,必然有人跟你過不去。佛在講經弘法時,竟還有人要陷害他,只因這個世間的衆生看到別人成功就會找麻煩,所以你要成功,就先准備受苦受難,這是化身佛必然遇到的一些挫折困難。在法報佛則沒有這種狀況,焰幢明現主城神能體會到,同時在化身佛領域裏他也知道,故說「習此方便生歡喜」。

  

如來往修衆福海 清淨廣大無邊際

  

福德幢光于此門 觀察了悟心欣慶

  

如來往昔修的福報很多,內心沒有任何障礙,福德幢光主城神對于如來這種修法,能夠徹底的了解而心欣慶,他也是如此修的,這是他的解脫門。

  

我們能否像佛這樣修種種的福,清淨廣大無邊際呢?此乃其殊勝之處,我們有沒有體會到。佛修的福是從那邊修的,我們應學他的那一部分,我們說常去思惟佛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思惟的部分,現在實際行爲要從哪邊學起呢?我們可以試著坐下來,把自己身心世界全部放下,能否在很短的時間裏,達到佛的清淨、安詳、甯靜、和諧的標准?即使是瞥一下的時間,也去感受佛的殊勝境界到底爲何。佛是那麼自在,這才是真正的福德,佛的種種福當中以這個福爲根本,所以學佛人先學內心的穩定自在。好多事情可以放下,試著坐半個鍾頭,不要有煩惱,內心純真、無邪,自己可以感受到一兩秒鍾的那一種殊勝感,這樣就夠了,這個就是清淨廣大無邊際的衆福海。

  

衆生愚迷諸有中 如世生盲卒無睹

  

佛爲利益興于世 清淨光神入此門

  

「衆生愚迷諸有中」,「諸有」就是意識形態,指衆生愚癡迷惑在種種意識形態當中。「如世生盲卒無睹」,像世間的衆生瞎了眼一樣,什麼真理都沒看到,因爲被意識形態框住了。佛爲了利益這些衆生,打破衆生的種種意識形態,故出興于世,爲衆生說最大的法。淨光明身主城神體會到了。

  

如來自在無有邊 如雲普遍于世間

  

乃至現夢令調伏 此是香幢所觀見

  

「如來自在無有邊」,像雲一樣普遍于世間,「乃至現夢令調伏」。「乃至現夢」不是做夢的夢,是指我們在現時的意識形態裏,佛會從這意識形態裏,把你帶到覺悟的領悟裏。

  

有人說學佛等心清淨再來學,但學佛的目標就是心清淨,若心凈再來學佛就不是夢中令調伏了,因爲心清淨已無意識形態,那已經是佛了,不必學了,關鍵在此。我們一般人都是從世間走到出世間,那麼世間就是意識形態,即是夢,「現夢令調伏」乃是在世間法中讓我們去覺悟而出離叁界,是指這個意思。在世間法中去覺悟,這個叫「叁摩地法」,乃隨緣修能夠成就,亦稱「方便行」或「隨順行」。然後我們一定要從世間法走出去,到出世間法。

  

衆生癡暗如盲瞽 種種障蓋所纏覆

  

佛光照徹普令開 如是寶峰之所入

  

「衆生癡暗如盲瞽」,「盲」是不見,「瞽」是不聞。衆生因愚癡所以不見不聞,以致有種種障蓋纏覆著,這一點各位要真的去體會。我們在讀誦經文時,懂的只是文義,並不懂法義,即使法義懂了,那也不過是知道而已,而真正告訴你法義時,你有沒有辦法體驗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同修都知道寫經或整理錄音帶很好,可是卻不做,即使做了也很快退心,爲什麼呢?因爲他根本「不知道」。真正知道的人會投入,投入以後感受到,他就知道了,那時候要他休息不做,他會停不下來,這樣的人方有「見、聞、覺知」。所以真的知道誦經可以增加福報,你要感受到,如同運動有益身體健康,因爲你感受到了,就不會中斷,沒有感受到,一定會斷。

  

是故「佛法的智慧」指非世間的聰明才智,它是指「出世間的般若智慧」,對人生的曆練當中我們是否真的感受到,感受到方是見聞覺知。我們現在被種種障蓋纏覆著,所以別人一講,你就知道了,既然佛法都懂了,爲何還有許多煩惱呢?這就是「不見不聞」。因此,各位不要用「知道」來傷害自己,因爲你會以知道爲滿足,那是對你最大的傷害,我們希望能避開這一層傷害。若感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那麼「佛光照徹普令開」,覺悟的智慧光能使我們除掉障蓋,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得到佛光,佛光不是外求的,是你自己展開的智慧,佛光可以把你的障蓋除掉。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十 主城神—不要被慣性帶到錯誤的地方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