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许多不同的地方。现在我们能否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个多样化,然后把它变成一致性?
「宝峰光耀」是指导师,即是人间的老师以思想引导众生。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能否掌握住并且转变自己,透过现象界这个媒介来修行,才会很自然地融入,没有造作也没有刻意。那么「导师」是众生的引导者,「如是不思议」就是「如是我闻」的如是,乃「当下这个境界」,即「本来面目」,它是这么不可思议。当下有什么不可思议?由于我们六根接触的是识性,导师当下的这个境界是根性,所以佛显现在我们眼前,而我们体会到的与他所体会到那种情况不一样。
「众生现前悉见佛,教化成熟无央数」,是指我们用根性,当下就能见到十方三世一切佛,其表示你对实相的了知,能够进入当下的情境,那是永恒的。故十方三世一切佛皆现前,不是拟人化的佛来给你看,乃是「实质」的,「如是」的境界全部现前,此时你才能知道众生成熟是什么情况。
从这两方面的对照来看,行法是相当殊胜的,对文字上的意义也要以此方法去了解,不要只是依文解义,而要展现出其法义,即佛陀心境的境界。
这一句一偈的法义,我们若是体会得到,其功德比任何超度功德都要大,假如要超度亡魂,就以此去超度。你能体会多少就得多少成就,所以读诵经文时自己内心若对一两句法义有深刻的感受,你一定要掌握住马上做回向,假如忘记回向,当你想到就赶快把你印象中殊胜境界的那种感受做回向,回向一次有一次的功德,回向两次有两次的功德,可以一直回向,因为这种感受,你实际所得到的功德是永恒的,其不可思议,它会一直累积,直至你成佛。
因此,在修法做功课之时,自己要能够摄心,然后融入法义里,必须了义,如此做功课回向就很殊胜。此时方感受到学法真的很自在,并非学法以后就会免除一切灾殃痛苦。所谓「自在」,是「在第一度伤害范围里面,不会到达第二度伤害」。由于人是吃五谷杂粮,一定会有痛苦烦恼之事,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事」、「四大」的种种问题,此因缘果报的第一度伤害必然会发生,你只要把它看破,让它现前,不受二度伤害,你就会很自在了。我们因有二度伤害,故不能有所成就。
诸众生根各差别 佛悉了知无有余
妙严宫殿主城神 入此法门心庆悦
这是妙严宫殿主城神的解脱门。他说每一众生的根器各有不同,佛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种种差别,所以开示种种法门,因应众生的需要。
如来无量劫修行 护持往昔诸佛法
意常承奉生欢喜 妙宝城神悟此门
此是清净喜宝主城神的解脱门。如来无量劫种种修行,是为护持往昔诸佛出生的法,他一再承事供养佛的法门而产生欢喜。「诸佛法」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法,他了解到才能这样修,我们对诸佛法门是否真有这层认识?现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很强盛,正法不容易展开,所以当你要把正法提出来时,来自各方面的打击马上到临,你有无坚定的信心和勇气撑得起?
众生之所以不愿意接受你依照经典来印证的佛法,乃是他坚固的法执,其先入为主的观念把他扣在那个地方,他想要挣脱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学佛法首先就要破我执、法执,我执不先破,根本无法再谈修行,这无非是盲修瞎练而已。
如来昔已能除遣 一切众生诸恐怖
而恒于彼起慈悲 此离忧神心悟喜
如来往昔已能遣除一切众生的种种恐怖,并且对此众生起种种的慈悲心,又有种种的照顾与爱护,是故佛常护念诸菩萨,「而恒于彼其起慈悲」。
人生当中一定有苦、有病、有死,但是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怕苦、怕病、怕死的「怕」,才是真正恐怖,此即为第二度伤害。所有恐怖皆由二度伤害产生,一度伤害的部分其实不可怕,它来了你能照得住,它就过去了,这是功夫。所以不怕二度伤害的人,即使死也死得很庄严,反之,害怕二度伤害,那就会死得很凄惨了,所以不要被这恐怖障碍住。
修行人踏入佛门就要把生死布施出去,放下一切,既然进佛门要了生死,这一点绝对难不倒我,我们要有此信心。有病苦不要怕,咬紧牙根,自己能够承担一切,然后禅坐,提起正念,一直用功下去,修行人的功夫就用在这里。
众生的恐怖,佛虽然可以帮你除遣掉,但是众生没有办法,他不「如是」,佛则无法现前。此是「导师如是不思议」,他能「光明遍照于十方」,只要众生能如是,那么佛就能帮你除遣诸恐怖。所以经常模拟这种现象,你要每天想着自己随时会死、会怎么死,然后不要怕,若你经常这么想,生命会愈好愈活泼,因为各种死的状况你都模拟过了,那么各种状况来到,你都会死得很潇洒、很美丽,那还有什么可怕呢?我们体会到这一点,「众生现前悉见佛」,要是不能体会,佛就永远无法现前了。
佛智广大无有边 譬如虚空不可量
华目城神斯悟悦 能学如来之妙慧
「佛智广大无有边,譬如虚空不可量」,这句可作为座右铭。
佛的智慧与菩萨的智慧有差别。菩萨的智慧是般若智慧,即「证得性空的能力」。佛的智慧是「从性空上面起无边妙用」,所以佛智又名「娑婆若海」,如海洋般广大。一佛乘修的就是妙用的智慧,依性空而起的妙用乃无有穷尽。而菩萨乘修般若智慧的目的是要证得性空,在佛经中有这个区别。
在般若经典里文殊智慧讲的都是求证性空。普贤菩萨即体性的部分,都是讲无边的妙用,可是很多人不能体会,即使大菩萨亦不能体会。佛智的殊胜在哪?自古以来很少有人提到,讲得最好的是李通玄长者,他具有这种妙智慧的能力,他是从两部分求证来的:一者,他精通《庄子》的活泼,二者,他精通《易经》的动态,故才能体会华严思想。
《易经》是一种动态的思想,而非静态的,六十四卦爻的变化就是讲境界的变化,它只是用符号表达,不同于语言符号而已,其它思想模式完全一样。而《庄子》是很活泼的,李通玄长者将其整个思想融汇在一起,故而看出佛智慧的妙用。至于《阿弥陀经》则是讲佛智的境界显现,莲池大师在写《阿弥陀经疏钞》时,尚无法以佛智去解,他只能用到般若智慧的境界。
故「佛智广大无有边,譬如虚空不可量」,佛经里唯一可用来譬喻佛智境界的是虚空,虚空的广,目前人类的能力尚无法达到,与佛智的广皆然,你无法穷尽。我们对虚空没有概念,它很抽象,不是很具体。虚空其实随着你的心念如何展现,它就到那里去。
一般人对于虚空完全凭想象,随着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向外层空间飞,我们感觉虚空好像一直过去,已经到外层空间去了。科学家进行一个实验,宇宙飞船若以光速到仙女座,大约要二十八年,往返五十六年,然而地球实际上已经四百万年过去了,我们能否感受到此即虚空的概念,它是不可量的啊!现在由科学家来印证,我们对虚空的了解比较清楚。佛的智慧如此广大,知道虚空有多大,那么华灯焰眼主城神悟到这个部分,由这里来学如来之妙慧。
如来色相等众生 随其乐欲皆令见
焰幢明现心能悟 习此方便生欢喜
如来色相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这是相应的部分。如来有多少色相,我们看不出来,所以无论是如来、佛、世尊或导师,都不能将之拟人化,否则就不对了。佛随着众生的喜好而示现,这个讲的就是实报佛、法身佛、报身佛的部分,而非色身佛、化身佛。化身佛是在五浊恶世才有的,所以只要你现化身佛,必然有人跟你过不去。佛在讲经弘法时,竟还有人要陷害他,只因这个世间的众生看到别人成功就会找麻烦,所以你要成功,就先准备受苦受难,这是化身佛必然遇到的一些挫折困难。在法报佛则没有这种状况,焰幢明现主城神能体会到,同时在化身佛领域里他也知道,故说「习此方便生欢喜」。
如来往修众福海 清净广大无边际
福德幢光于此门 观察了悟心欣庆
如来往昔修的福报很多,内心没有任何障碍,福德幢光主城神对于如来这种修法,能够彻底的了解而心欣庆,他也是如此修的,这是他的解脱门。
我们能否像佛这样修种种的福,清净广大无边际呢?此乃其殊胜之处,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佛修的福是从那边修的,我们应学他的那一部分,我们说常去思惟佛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思惟的部分,现在实际行为要从哪边学起呢?我们可以试着坐下来,把自己身心世界全部放下,能否在很短的时间里,达到佛的清净、安详、宁静、和谐的标准?即使是瞥一下的时间,也去感受佛的殊胜境界到底为何。佛是那么自在,这才是真正的福德,佛的种种福当中以这个福为根本,所以学佛人先学内心的稳定自在。好多事情可以放下,试着坐半个钟头,不要有烦恼,内心纯真、无邪,自己可以感受到一两秒钟的那一种殊胜感,这样就够了,这个就是清净广大无边际的众福海。
众生愚迷诸有中 如世生盲卒无睹
佛为利益兴于世 清净光神入此门
「众生愚迷诸有中」,「诸有」就是意识形态,指众生愚痴迷惑在种种意识形态当中。「如世生盲卒无睹」,像世间的众生瞎了眼一样,什么真理都没看到,因为被意识形态框住了。佛为了利益这些众生,打破众生的种种意识形态,故出兴于世,为众生说最大的法。净光明身主城神体会到了。
如来自在无有边 如云普遍于世间
乃至现梦令调伏 此是香幢所观见
「如来自在无有边」,像云一样普遍于世间,「乃至现梦令调伏」。「乃至现梦」不是做梦的梦,是指我们在现时的意识形态里,佛会从这意识形态里,把你带到觉悟的领悟里。
有人说学佛等心清净再来学,但学佛的目标就是心清净,若心凈再来学佛就不是梦中令调伏了,因为心清净已无意识形态,那已经是佛了,不必学了,关键在此。我们一般人都是从世间走到出世间,那么世间就是意识形态,即是梦,「现梦令调伏」乃是在世间法中让我们去觉悟而出离三界,是指这个意思。在世间法中去觉悟,这个叫「三摩地法」,乃随缘修能够成就,亦称「方便行」或「随顺行」。然后我们一定要从世间法走出去,到出世间法。
众生痴暗如盲瞽 种种障盖所缠覆
佛光照彻普令开 如是宝峰之所入
「众生痴暗如盲瞽」,「盲」是不见,「瞽」是不闻。众生因愚痴所以不见不闻,以致有种种障盖缠覆着,这一点各位要真的去体会。我们在读诵经文时,懂的只是文义,并不懂法义,即使法义懂了,那也不过是知道而已,而真正告诉你法义时,你有没有办法体验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同修都知道写经或整理录音带很好,可是却不做,即使做了也很快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真正知道的人会投入,投入以后感受到,他就知道了,那时候要他休息不做,他会停不下来,这样的人方有「见、闻、觉知」。所以真的知道诵经可以增加福报,你要感受到,如同运动有益身体健康,因为你感受到了,就不会中断,没有感受到,一定会断。
是故「佛法的智慧」指非世间的聪明才智,它是指「出世间的般若智慧」,对人生的历练当中我们是否真的感受到,感受到方是见闻觉知。我们现在被种种障盖缠覆着,所以别人一讲,你就知道了,既然佛法都懂了,为何还有许多烦恼呢?这就是「不见不闻」。因此,各位不要用「知道」来伤害自己,因为你会以知道为满足,那是对你最大的伤害,我们希望能避开这一层伤害。若感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那么「佛光照彻普令开」,觉悟的智慧光能使我们除掉障盖,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得到佛光,佛光不是外求的,是你自己展开的智慧,佛光可以把你的障盖除掉。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十 主城神—不要被惯性带到错误的地方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