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道场神众—是否心心念念在道上?
复次,凈庄严幢道场神,得出现供养佛广大庄严具誓愿力解脱门;须弥宝光道场神,得现一切众生前成就广大菩提行解脱门;雷音幢相道场神,得随一切众生心所乐令见佛于梦中为说法解脱门;雨华妙眼道场神,得能雨一切难舍众宝庄严具解脱门;清净焰形道场神,得能现妙庄严道场广化众生令成熟解脱门;华璎垂髻道场神,得随根说法令生正念解脱门;雨宝庄严道场神,得能以辩才普雨无边欢喜法解脱门;勇猛香眼道场神,得广称赞诸佛功德解脱门;金刚彩云道场神,得示现无边色相树庄严道场解脱门;莲华光明道场神,得菩提树下寂然不动而充遍十方解脱门;妙光照耀道场神,得显示如来种种力解脱门。
我们在读经文,尤其是《华严经》时,要有一个观念,把佛经里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思惟上的转换,这十一个道场神及其解脱门,都可以套用〈凈行品〉的格局来转换。
所谓人生宇宙的现象,就是把一切外在的境界回归到我们自性中,从观察宇宙的现象来探讨我们的本性。以十一个道场神来说,其本身就是他的一致性,他上面的德号就是所谓的多元化,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修行法门,由于每人修学下手处不同,所以他用心的方式不同,内心成就的境界也不同,是故为何修行时要能销归自性,藉由这个境界然后转入到我们内心,把它转换为我们内心平等的境界。因此,由这里看道场神,是一个因缘组合,其德号也是他的因缘组合,其解脱门也是他的因缘组合,这就是所谓多样化和一致性。
这十一个道场神,可以看到他的一致性,即圆融的部分。以多样性来看,他的德号就是行布,即修学的下手处。所谓根本法门,即「化对立分裂为圆融统一」,所以它除了有一致性之外还有多样性。在一致性当中要有多样化,多样化也不会妨碍一致性。
我们知道道场是个论道、说法、修行的地方,也是让大家种福田、修智慧的地方,假如一个道场没有道风和教法,只能说是一种设施罢了。其实道场是个外在的形象,倘若回归到我们自性中,我们的内心也是个道场,我们是否时常心心念念在道上?各位在听了这一段时日的《华严经》,有没有抓到一个重点,是否曾经探讨过自己在读诵经文时是做什么样的思惟修?所以在读诵时一定要销归自性,至于如何回归到自性中,则对经教要有一些了解,否则仍旧是依文解义的情况。
「凈庄严幢道场神,得出现供养佛广大庄严具誓愿力解脱门。」「道场神」是他的统一名号,「凈庄严幢」是他的德号成就,意思就是要以清净心来庄严我们的自性道场。他的解脱门是「得出现供养佛广大庄严具誓愿力」,这一句可改为「出现广大庄严具供养佛誓愿力」较为通顺。
「誓愿力」即发愿,「出现广大庄严具供养佛」就是广修供养,广修供养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一的法门。我们要像道场神一样发愿广修供养。所谓「供养佛」,即指我们要不断修行,达到觉悟的境界。所谓「广大庄严具」是当我进入道场时,看到佛像马上发愿:「若见佛像,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在上香时也要发愿:「若上香时,当愿众生,去贪瞋痴,修戒定慧。」「香」代表「戒定慧」。供花时:「当愿众生,广修正因,修菩萨道。」花表「正因」。供水时:「当愿众生,身心清净,解脱自在。」藉由这些事相来发愿、修行。
「须弥宝光道场神,得现一切众生前成就广大菩提行解脱门。」须弥又叫妙高,妙高是座山,须弥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宝」有两个意义,一是可贵的,二是可用的,通常谈到我们的佛性、觉悟的能力,那是我们自性之宝。所以「须弥宝光」就是以显扬我们自性为中心,然后藉这个中心为出发点,告诉别人我们的体验和心得,使他们感受到此光芒,所以自性是个宝,故名「宝光」。经典里提到「光」,不要想成一道光芒,你要做思惟的转换,把它转变成智慧。为何智慧要用光明来代表呢?因为当我们有智慧时,思想行为不会有偏差,它会导引我们走上正确的路,所以它像引路的光一样,带我们趋向于觉悟。
须弥宝光道场神自性成就的解脱门是「得现一切众生前成就广大菩提行」,既然以显扬自性为中心去利益众生,当然他的成就是广大无边。「菩提」是觉悟,我们能够显扬自性,表示我们已有觉悟的能力及觉悟的德能。
「雷音幢相道场神,得随一切众生心所乐令见佛于梦中为说法解脱门。」「雷」指雷公,使人有震撼的感觉。「音」是音声,不代表一定是用耳朵听的,有时也用眼睛看到。雷音表示与外界沟通的媒介会让你产生震撼。为什么会产生震撼?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能够销归自性,因而有所体验之时,它对我们产生的震撼非常大。「幢」表非常大的意思,所以这个道场神的因缘组合是「雷音幢相」。
此道场神心性的成就是「随一切众生心所乐令见佛于梦中为说法解脱门」。「见佛」指见到觉悟的体性,我们已能把自性中觉悟的能力开显出来,故名「见佛」。那么为何「佛于梦中为说法」呢?「梦」譬如为意识形态,而且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如梦幻,所以这个梦应解为世间法。故「令见佛于梦中为说法」,指雷音幢相道场神会善用世间法中很多的道理来导引众生,使他们觉悟生命的本然现象。
「雨华妙眼道场神,得能雨一切难舍众宝庄严具解脱门。「妙」字在佛经中很特殊,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就是要你去体会它的核心,「眼」亦代表智慧;「妙眼」意指当我们眼见色、耳闻声时能够转换,这个转换要回归我们自性中。「雨」解为雨法雨,即讲经说法。「华」代表修因行,「雨华妙眼」乃道场神以其妙智慧眼来告诉众生如何修正因,然后「得能雨一切难舍众宝庄严具解脱门」。
「清净焰形道场神,得能现妙庄严道场广化众生令成熟解脱门。」心清净能够产生智慧,「火焰」表示「智慧」。道场神以清净心来体会本来的面目为何,这是他德行成就的部分,其解脱门是「能现妙庄严道场广化众生令成熟」。《华严经》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它的作用是依体起用,故当我们能够觉悟生命的本质(根本)之后,就能以种种善巧方便广化众生令成熟,令他们觉悟到去除意识形态之重要。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一个很吝啬的人,从地上抓了一把沙放在那人的右手上说:「你把手上的沙布施给我,放在我的右手上。」吝啬的人说:「那怎么可以,如果把手上的沙给你,我就没有了。」即使是把微不足道的沙,况且还是佛陀给他的,他都不愿意布施,其悭吝可想而知。佛说:「那么把右手的沙布施给你的左手。」那人说:「不行,我右手就没有沙了。」佛说:「你左手还是有啊!」他依然固执己见。
从这个例子来看,这个人非常执着,这也是他的意识形态。世尊一再劝他,他终于很勉强地把右手的沙放在左手上,世尊问他有没有失掉这把沙,他回答:「没有!」于是世尊说:「你现在再把左手的沙布施给右手。」虽然他做得很困难,但是经过佛陀反复地教他左手给右手,右手给左手几次之后,他终于对世尊说,「世尊啊!我经过右边手要给左边手,左边手要给右边手的煎熬,终于体会到自己是个非常执着、悭吝的人。」这个人因而开悟了。佛真是个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度化这么吝啬的人,只是一把沙就使他觉悟到其错误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佛以这么平易近人的方法令他觉悟,我们可否亦推而广之,用别的方法观察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来跟众生结缘或引度他们,即是运用我们的善巧方便来使他觉悟呢?这是我们必须深思的地方。举此例子,在提醒各位是否随时用心,自我提醒或提醒他人,回归到我们生命本质里来。
「华璎垂髻道场神,得随根说法令生正念解脱门。」「华」表正果。「璎」是菩萨有璎珞庄严之义。「髻」是发髻,表高。「华璎垂髻」指道场神修了很多正因。换句话说,他在因地修行做了很多心性上的工作。「得随根说法令生正念解脱门」,是指一个修行人能依众生根器而因材施教。
「雨宝庄严道场神,得能以辩才普雨无边欢喜法解脱门。」修行人要自我庄严有两种修法,一是庄严自性,二是庄严国土。庄严自性,乃是我们随时心心念念在道法上,提醒我现在所做所为是否有智慧,是否与了生死有关;〈凈行品〉中有一百四十一个大愿,每一大愿都不离我们生活中行住坐卧、食衣住行,藉由〈凈行品〉提醒自己二十四小时中是否都如此用心。所以要经过发愿这个事修,去体会佛法的核心所在。故以我们自性中的宝来做自我庄严,它是非常可贵的。那么庄严自性是以摄心为主。
庄严国土就是我们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对镜照修,那就是我们的国土了。我们刚才提到在车上或行走中发一个愿与这些人结缘,将来你有成就,这些人就是你的菩萨海会了,此乃「主伴圆明具德门」,主和伴都成熟了。
因此,我们要常思索师父所说的道理何在,并非他讲过而我们接受就算了,须体会师父的思惟理念怎么形成,他为何从经文中提炼出如此智慧的法理;我们除了接受之外,到底落实…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十一 道场神众—是否心心念念在道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