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道場神衆—是否心心念念在道上?
複次,凈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衆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衆生心所樂令見佛于夢中爲說法解脫門;雨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舍衆寶莊嚴具解脫門;清淨焰形道場神,得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衆生令成熟解脫門;華璎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雨寶莊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勇猛香眼道場神,得廣稱贊諸佛功德解脫門;金剛彩雲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解脫門;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妙光照耀道場神,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
我們在讀經文,尤其是《華嚴經》時,要有一個觀念,把佛經裏的語言文字作爲一個思惟上的轉換,這十一個道場神及其解脫門,都可以套用〈凈行品〉的格局來轉換。
所謂人生宇宙的現象,就是把一切外在的境界回歸到我們自性中,從觀察宇宙的現象來探討我們的本性。以十一個道場神來說,其本身就是他的一致性,他上面的德號就是所謂的多元化,故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同樣一個修行法門,由于每人修學下手處不同,所以他用心的方式不同,內心成就的境界也不同,是故爲何修行時要能銷歸自性,藉由這個境界然後轉入到我們內心,把它轉換爲我們內心平等的境界。因此,由這裏看道場神,是一個因緣組合,其德號也是他的因緣組合,其解脫門也是他的因緣組合,這就是所謂多樣化和一致性。
這十一個道場神,可以看到他的一致性,即圓融的部分。以多樣性來看,他的德號就是行布,即修學的下手處。所謂根本法門,即「化對立分裂爲圓融統一」,所以它除了有一致性之外還有多樣性。在一致性當中要有多樣化,多樣化也不會妨礙一致性。
我們知道道場是個論道、說法、修行的地方,也是讓大家種福田、修智慧的地方,假如一個道場沒有道風和教法,只能說是一種設施罷了。其實道場是個外在的形象,倘若回歸到我們自性中,我們的內心也是個道場,我們是否時常心心念念在道上?各位在聽了這一段時日的《華嚴經》,有沒有抓到一個重點,是否曾經探討過自己在讀誦經文時是做什麼樣的思惟修?所以在讀誦時一定要銷歸自性,至于如何回歸到自性中,則對經教要有一些了解,否則仍舊是依文解義的情況。
「凈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道場神」是他的統一名號,「凈莊嚴幢」是他的德號成就,意思就是要以清淨心來莊嚴我們的自性道場。他的解脫門是「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這一句可改爲「出現廣大莊嚴具供養佛誓願力」較爲通順。
「誓願力」即發願,「出現廣大莊嚴具供養佛」就是廣修供養,廣修供養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一的法門。我們要像道場神一樣發願廣修供養。所謂「供養佛」,即指我們要不斷修行,達到覺悟的境界。所謂「廣大莊嚴具」是當我進入道場時,看到佛像馬上發願:「若見佛像,當願衆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在上香時也要發願:「若上香時,當願衆生,去貪瞋癡,修戒定慧。」「香」代表「戒定慧」。供花時:「當願衆生,廣修正因,修菩薩道。」花表「正因」。供水時:「當願衆生,身心清淨,解脫自在。」藉由這些事相來發願、修行。
「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衆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須彌又叫妙高,妙高是座山,須彌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寶」有兩個意義,一是可貴的,二是可用的,通常談到我們的佛性、覺悟的能力,那是我們自性之寶。所以「須彌寶光」就是以顯揚我們自性爲中心,然後藉這個中心爲出發點,告訴別人我們的體驗和心得,使他們感受到此光芒,所以自性是個寶,故名「寶光」。經典裏提到「光」,不要想成一道光芒,你要做思惟的轉換,把它轉變成智慧。爲何智慧要用光明來代表呢?因爲當我們有智慧時,思想行爲不會有偏差,它會導引我們走上正確的路,所以它像引路的光一樣,帶我們趨向于覺悟。
須彌寶光道場神自性成就的解脫門是「得現一切衆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既然以顯揚自性爲中心去利益衆生,當然他的成就是廣大無邊。「菩提」是覺悟,我們能夠顯揚自性,表示我們已有覺悟的能力及覺悟的德能。
「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衆生心所樂令見佛于夢中爲說法解脫門。」「雷」指雷公,使人有震撼的感覺。「音」是音聲,不代表一定是用耳朵聽的,有時也用眼睛看到。雷音表示與外界溝通的媒介會讓你産生震撼。爲什麼會産生震撼?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能夠銷歸自性,因而有所體驗之時,它對我們産生的震撼非常大。「幢」表非常大的意思,所以這個道場神的因緣組合是「雷音幢相」。
此道場神心性的成就是「隨一切衆生心所樂令見佛于夢中爲說法解脫門」。「見佛」指見到覺悟的體性,我們已能把自性中覺悟的能力開顯出來,故名「見佛」。那麼爲何「佛于夢中爲說法」呢?「夢」譬如爲意識形態,而且我們現在的生活也如夢幻,所以這個夢應解爲世間法。故「令見佛于夢中爲說法」,指雷音幢相道場神會善用世間法中很多的道理來導引衆生,使他們覺悟生命的本然現象。
「雨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舍衆寶莊嚴具解脫門。「妙」字在佛經中很特殊,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妙」就是要你去體會它的核心,「眼」亦代表智慧;「妙眼」意指當我們眼見色、耳聞聲時能夠轉換,這個轉換要回歸我們自性中。「雨」解爲雨法雨,即講經說法。「華」代表修因行,「雨華妙眼」乃道場神以其妙智慧眼來告訴衆生如何修正因,然後「得能雨一切難舍衆寶莊嚴具解脫門」。
「清淨焰形道場神,得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衆生令成熟解脫門。」心清淨能夠産生智慧,「火焰」表示「智慧」。道場神以清淨心來體會本來的面目爲何,這是他德行成就的部分,其解脫門是「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衆生令成熟」。《華嚴經》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它的作用是依體起用,故當我們能夠覺悟生命的本質(根本)之後,就能以種種善巧方便廣化衆生令成熟,令他們覺悟到去除意識形態之重要。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爲了度化一個很吝啬的人,從地上抓了一把沙放在那人的右手上說:「你把手上的沙布施給我,放在我的右手上。」吝啬的人說:「那怎麼可以,如果把手上的沙給你,我就沒有了。」即使是把微不足道的沙,況且還是佛陀給他的,他都不願意布施,其悭吝可想而知。佛說:「那麼把右手的沙布施給你的左手。」那人說:「不行,我右手就沒有沙了。」佛說:「你左手還是有啊!」他依然固執己見。
從這個例子來看,這個人非常執著,這也是他的意識形態。世尊一再勸他,他終于很勉強地把右手的沙放在左手上,世尊問他有沒有失掉這把沙,他回答:「沒有!」于是世尊說:「你現在再把左手的沙布施給右手。」雖然他做得很困難,但是經過佛陀反複地教他左手給右手,右手給左手幾次之後,他終于對世尊說,「世尊啊!我經過右邊手要給左邊手,左邊手要給右邊手的煎熬,終于體會到自己是個非常執著、悭吝的人。」這個人因而開悟了。佛真是個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度化這麼吝啬的人,只是一把沙就使他覺悟到其錯誤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
佛以這麼平易近人的方法令他覺悟,我們可否亦推而廣之,用別的方法觀察一些生活上的事情,來跟衆生結緣或引度他們,即是運用我們的善巧方便來使他覺悟呢?這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地方。舉此例子,在提醒各位是否隨時用心,自我提醒或提醒他人,回歸到我們生命本質裏來。
「華璎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華」表正果。「璎」是菩薩有璎珞莊嚴之義。「髻」是發髻,表高。「華璎垂髻」指道場神修了很多正因。換句話說,他在因地修行做了很多心性上的工作。「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是指一個修行人能依衆生根器而因材施教。
「雨寶莊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修行人要自我莊嚴有兩種修法,一是莊嚴自性,二是莊嚴國土。莊嚴自性,乃是我們隨時心心念念在道法上,提醒我現在所做所爲是否有智慧,是否與了生死有關;〈凈行品〉中有一百四十一個大願,每一大願都不離我們生活中行住坐臥、食衣住行,藉由〈凈行品〉提醒自己二十四小時中是否都如此用心。所以要經過發願這個事修,去體會佛法的核心所在。故以我們自性中的寶來做自我莊嚴,它是非常可貴的。那麼莊嚴自性是以攝心爲主。
莊嚴國土就是我們在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對鏡照修,那就是我們的國土了。我們剛才提到在車上或行走中發一個願與這些人結緣,將來你有成就,這些人就是你的菩薩海會了,此乃「主伴圓明具德門」,主和伴都成熟了。
因此,我們要常思索師父所說的道理何在,並非他講過而我們接受就算了,須體會師父的思惟理念怎麼形成,他爲何從經文中提煉出如此智慧的法理;我們除了接受之外,到底落實…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十一 道場神衆—是否心心念念在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