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十 主城神—不要被惯性带到错误的地方去

  十 主城神—不要被惯性带到错误的地方去

  

复次,宝峰光耀主城神,得方便利益众生解脱门;妙严宫殿主城神,得知众生根教化成熟解脱门;清净喜宝主城神,得常欢喜令一切众生受诸福德解脱门;离忧清净主城神,得救诸怖畏大悲藏解脱门;华灯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脱门;焰幢明现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现解脱门;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令修广大福德海解脱门;净光明身主城神,得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解脱门;香幢庄严主城神,得观如来自在力普遍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宝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解脱门。

  

佛法修行的一些原则和观点,行者在修行当中应有基本认识,任何语言文字的开示都要避免其陷阱。我们说一门深入,经文由前面谈到这里,已有好几百门了,并且一再重复。我们也说过要化对立多元为统一圆融,那么这里有这么多门,如何圆融?如何统一呢?这里潜藏一个很严重的语言陷阱,学佛者稍不用心,你的惯性会把你带到错误的地方去。

  

讲一门深入,很显然地你有一些法执要放弃。我们说要念念清楚、念念分明,六根门头全部打开,可是当我在注意一个地方时,其它五根都无法起作用,那么我要单提一念,还是全部打开呢?单提一念叫「都摄六根」,念念清楚是「六根门头全部开放」,此两种修法不同。那么如何化对立为统一?如果你说:「就是把六根收摄起来!」这种讲法就不正确了,因为这两个是不同修法,你不能把那一个拉到这边来,我们的语言模式就在于如何把这多元化转成统一圆融。

  

是故在修行的时候,假如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便是光说不练;有实践而无理论是盲修瞎练,故在实修的过程中,应加入理论的部分。但是若没有理论的指导在前,在开始实修以后,会对其广泛的理论抓不着头绪,结果在解释佛法时,佛法就变成渲染我执的一种工具。所以我们在实修的过程中,一定要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和。

  

因此,对于多角性、多元化,要让它充分发展,而不是限制它发展。这类似根性、识性的情况,识性有它存在的必要,在某个地方要用,但是在识性以外的地方就不要用。我们现在发展错误,识性外面还用识性,结果把所有的根性都消灭了,于是你就生活在很单薄的识性里面。我们说舍识用根是指不该用识的时候,你要用根。譬如以佛、菩萨的性德来讲,成就一个佛,他是圆融统一,这些都是他的性德,可是这些性德个个都独立,他们也有他们应用的地方。所以说圆融与行布虽是一体,可是它要分开说,纵然各别的性德那么复杂,但是不妨碍他的圆融、和谐性,两者必须兼顾,在该用行布之时,行布会显现出来,在该用圆融之时,圆融会显现出来,此方为佛法教育训练的终极目标。

  

故佛法的训练乃培养我们独立明确思考方法,没有这种正思惟的能力,无法分辨是非善恶,因此要具备智慧,就要有这种正思惟的理念。

  

「宝峰光耀主城神,得方便利益众生解脱门。」「宝峰光耀」,指城的生命就像宝峰般的光明一样,照耀着大地,很突显的样子。见到这种现象,转为我们内心的境界:「得方便利益众生。」

  

「宝峰光耀」这个城市可以方便利益众生的地方相当多,即使城里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有好多死角是犯罪的根源,他可以消灭它。

  

「妙严宫殿主城神,得知众生根教化成熟解脱门。」古代城里面的宫殿有两种,一种是人住的宫殿,一种是神住的宫殿。古代讲的宫殿大概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公共场所,当时包括有考试的地方、衙门。所谓的神庙,都属于宫殿,因为是大众出入的地方,故有种种的庄严。

  

看到这样的境界,我们要把它转变成内心境界:「得知众生根教化成熟。」众生根器有种种不同,如何针对众生根器来教化成熟?你必须讲众生需要听的,而不只讲你要讲的,一般人就犯了这种毛病,这是契理不契机。不契机就不叫「辩才」,那只是说你有智慧,要不然就是拾人牙慧,那不是真正究竟的。所以要先了解众生的根器,才有办法说。

  

「清净喜宝主城神,得常欢喜令一切众生受诸福德解脱门。」「清净喜宝」是一种作用。「常欢喜」的「喜」,乃「慈悲喜舍」的「喜」,指自己「常欢喜令一切众生受诸福德」。在佛门中友很多这种公案,为何有些修行人会有鸟、猴子、老虎,乃至于大蟒蛇来亲近供养,他就是修「喜」。反之,一个有瞋害心、贪心的人,野兽、鬼神都会避而远之。把瞋心、害心、贪心给除掉,常常充满欢心,那么这些众生都会来亲近你;若是有瞋心的动物,譬如蛇,牠会离开你,让你好好修行,所以修此法门的人,善神会来拥护。至于修行人看到野兽会害怕,乃是他内心还有瞋火,只要把瞋火息灭,就没有恐惧心。所以修大喜,众生见到很高兴,高兴乃福报,是名「常欢喜令一切众生受诸福德」。

  

修慈悲喜舍的人要有大心量,此乃修禅定的一个增上缘,要证入四空定很快,这是一个很好的法门。并且修此法门的人,容易拥有大福报,因为修慈悲是财施,修喜舍的人是法施,此时他的布施和供养只是附带的,不是为主,故会三轮体空,而拥有大福报。

  

「离忧清净主城神,得救诸怖畏大悲藏解脱门。」「离忧清净」是一种现象。在城里面有一些藏污纳垢的地方并且善恶夹杂其中,那么在野外有丛林,,名「阿兰若」,是天人供养的一个清净地方。

  

看到这种现象,把它转为内心性德:「得救诸怖畏大悲藏。」在善恶夹杂当中有赌博、吸毒、事业失败、竞争失败等等恶的,故得精神病的人都在城里,这就是忧、不清净的地方。那么要救他们离开这些怖畏,需以大悲藏,如涌泉一样的出来保护这些众生。

  

「华灯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脱门。」从高楼望下去一片灯海的现象,名「华灯焰眼」。灯有破暗的功能,故名「大智能」。在一片漆黑的地方,看到一盏灯,你明了那里有人住,适时解除你的恐慌,这叫作「普明了大智慧」。

  

「焰幢明现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现解脱门。」「焰」乃火焰,「幢」是高显,「明现」指很清楚地显现出来。「焰幢明现」类似烟囱的情况,它有普方便示现的作用。

  

我们能否方便示现呢?一般佛教徒在形式上做得很多,譬如在电线杆上张贴「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方便示现,其实变成乱贴广告。由于现在都用印刷的纸贴上,时间一久破了,便到处乱飞,为了让大家来学佛,却造成社会公害,此乃不当的行为。一个佛教徒应有觉知,避免那种不必要的伤害。所谓「方便」是令众生得到醒悟,所以在普方便示现之时,一定要注意到它的实质效果。

  

「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令修广大福德海解脱门。」「盛福威光」是一种作用。在城市里福报较大,所以会聚集很多人,我们看到这种作用或现象便转为内心性德:「得普观察一切众生令修广大福德海解脱门。」如何令这些众生修广大福德海?应当尽量免除他们对外界的依赖,当他愈不依赖外面,自我意识形态就愈低。

  

「净光明身主城神,得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解脱门。」「净光明身」能帮助没有智慧、愚痴的众生开悟。由于城市可以帮助很多人,众生可获得诸多利益,故名「开悟一切愚暗众生」。因此,外面的人喜欢向城市集中,这在当时是这种情况。现在台湾地区已进入另一种状况,由于经济一再发展,人们反向郊区移动,这之间的变化很大。

  

「香幢庄严主城神,得观如来自在力普遍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教育可以调伏众生,过去发挥这种教育性质的地方,除了学堂、私塾以外,最广泛的大概就是野台戏,利用「演戏」和「说书」,发挥很大的教育功能。「演戏」用声音,人物直接表演「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部分。「说书」则是把书的内容精神说出来,引起众人的欢喜,这都属于「香幢庄严」的范围里。我们把这些现象转为内心性德:「观如来自在力普遍世间调伏众生。」

  

「宝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解脱门。」「宝峰光目」是一种现象,譬喻山峰有光明照耀和观照的作用,他能以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大光明」是大智慧的作用,众生有很多执着,以大智慧来破除他的障碍山(执着)。以往乡下人为求生存进城找工作,城里设有辅导机构,帮助他们解决找工作的困扰。古代一些地区经过战乱、天灾,导致人民流离失所时,通常国家会赈灾、施粥。一些有钱人也会布施救济,这些都是帮助众生破除障碍山的一部分。

  

尔时,宝峰光耀主城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城神众,而说颂言:

  

导师如是不思议 光明遍照于十方

  

众生现前悉见佛 教化成熟无央数

  

在长行文的部分,宝峰光耀主城神是「得方便利益众生解脱门」,但是在偈颂的部分,是「导师如是不思议,光明遍照于十方,众生现前悉见佛,教化成熟无央数」,很显然的两部分有…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十 主城神—不要被惯性带到错误的地方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