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主地神众—只是默默的付出
复次,普德凈华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观一切众生解脱门;坚福庄严主地神,得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妙华严树主地神,得普入诸法出生一切佛剎庄严解脱门;普散众宝主地神,得修习种种诸三昧令众生除障垢解脱门;凈目观时主地神,得令一切众生常游戏快乐解脱门;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现一切清净身调伏众生解脱门;香毛发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脱门;寂音悦意主地神,得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解脱门;妙华旋髻主地神,得充满佛剎离垢性解脱门;金刚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轮所摄持普出现解脱门。
中国人讲的主地神就是土地公,他与我们人很接近,所以常有人见到他。土地公也走在地上,跟我们完全一样,但是他福报比我们大,不必工作就有人供养,只是土地神还是六道轮回当中一道。这是一般世间人的观念,认为主地神就是这个样子,这是犯了「常见」。基督教、天主教则完全否认其存在的事实,这是「断见」,无论是认为有或没有,都是一种偏见。
《华严》讲的主地神则非依此一般,我们要弄清楚一乘佛法所说的依正教法这个观念,否则会感受不到法义。它是一种境界的转换,我们从大地可看到何种境界,从这个境界和现象中,把它转换为内心的情操,你所捕捉到的这个现象就是「主地神」。经文一再反复,提示我们看到外面境界应如何转为内心境界,因为外面一切境界是我内心的一种投射与变化。现在这种境界以语言说明,只是很粗糙的一种认识,我们很难体会这种状况。
「普德凈华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观一切众生解脱门。」大地以「普德凈华」为代表,最能显明大地的特色。其最主要的性德就是能够穷尽,它可以出生一切,亦可负载一切,最美味的食物是由大地生出,然后众生排泄出来的又都回归于大地,所以名为「普德」。「凈华」乃清净不分别,大地只是付出,不计较收入,普德凈华主地神,「以慈悲心念念普观一切众生」,他不用表达,亦无其它的要求,只是看看众生的心念,众生需要什么,它都能满众生的愿,这样的性德我们可否看到?
「坚福庄严主地神,得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坚福」是坚固的福报,有了福报才能出生一切。大地是一切财富的根源,没有土地我们的一切皆不能安立。大地本身即存在的,所谓「本来面目」,才是真正最庄严的。其本来面目所呈现的是豪壮的景观。假如风景区是很细致的,一定经过人为的修饰,中国人喜造假山假水,这都是个人的意识形态,不是大地的本来面目,所以人类的意识形态太多,把景观完全破坏了。
当我们看到大地的现象,马上转为自己内心的性德:「得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众生福德力本来是隐藏的,现在让众生都能显现其福德力。
「妙华严树主地神,,得普入诸法出生一切佛剎庄严解脱门。」花跟树是大地的一种自然产物,我们要看得到。「妙华」表因地,「严树」指庄严的树,树可解释为「建立」,所以「严树」是「德行成就」之义。从这个地方来观察,回归我们的自性:「得普入诸法出生一切佛剎庄严。」「普入诸法」是修一切法,「出生一切佛剎庄严」就是庄严国土、清净国土之义,换言之,在因地建立的德行成就来普入诸法,即「法门无量誓愿学」。
「普散众宝主地神,得修习种种诸三昧令众生除障垢解脱门。」地上有很多的宝,称为「普散众宝」。「得修习种种诸三昧令众生除障垢」,「三昧」是总持,即陀罗尼,亦名正受。三昧有很多种,我们在修学时应是总体的修法,有如分解动作的修法是无法达到三昧的。解说时是分开讲的,所谓「行」是把分开解说的部分汇集起来,变成一个总体。故修行刚开始在熏修的阶段,要一步一步来,熟悉以后一定要进入总体状况。所以观想本身是总体,这个总体会产生一种状况,就是我遇到何种境界,我马上进入那个境界,然后去感受那个境界,此乃正受。当此境界一再转变,你要如何开示转变?有些人在某一种境界可以安住,但换另一个境界就麻木了,如此则无法讲种种三昧。
能够修行种种诸三昧,此修行人必然保持着很旺盛活泼的生命力。「一门深入」只是个下手处,当你在下手处感受三昧以后,大概所有三昧都可以修了。例如修眼根,眼根感受色尘的时候是如何转,当你熟悉以后,可以试耳根感受声尘的时候又是如何转,如此训练个一次、两次,一法、两法,逐渐展开以后,所有的法大概都无问题。可是若不是这样修,没有去体验人生的阅历,而是抱持教条式修法的话,你可以守住其仪轨,但是境界一直流过去,心无法感受,则永远入不了三昧。所以法要通达,学佛往往在下手处一定要严格要求。
「凈目观时主地神,得令一切众生常游戏快乐解脱门。」「凈目观时」是清净观察一切时节,因为大地是随着节令而有所变化,土地看得很清楚,故得名。我们的心是否如此「安安静静」地看?大地是「清清凈凈」地观察,这个意义自己会通。
看到此境界把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里面来:「令一切众生常游戏快乐。」修行是一种游戏,若把它当作一种工作的话,一定会很痛苦。因为这样就有目标、有企图心,既有企图心就有得失心,所以修到最后会扭曲人性。故把修行当作游戏,会很自在,没有成败得失的观念,修行才会有成就,才能感受到微细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本身没有输赢,没有计较心、竞争心,你的行门会很自在地走,那时你会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修对不对?你的功夫会一直提升,提升到某个程度,你会发现原来如此,则自然成就了。倘若把修行当作工作,就变成一个阶段性,在语言的教法上,常会产生这种错觉,于是经常变成工作而非游戏,因而感受不到其抽象的部分。
例如,以初发心来讲,发心与还没发心之间有何不同?我跟发心之间是否有一道墙存在?你有没有感受到?我们讲融入,就没有那道墙,因此,发心就是我,我就是那个心。学佛人也常有这种现象,你具有某一种能力时,会发现那个能力是来自外在的,它跟你之间有一种隔阂,可是你又讲不出来,这当中有一条很抽象的线存在。但是如果由你自己成就的就不一样,自己成就,你就是它。
我们体会看看,这是工作与游戏之间的差别,工作一定有那一道很抽象的墙,游戏则没有。所以修行人的心像游戏一般快乐,他没有得失,修得成是游戏,修不成也是游戏,那就是成功了,所以游戏是修行人的本色。把工作或职业变成游戏,这一种修行,称为「方便行」或「随缘行」。
「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现一切清净身调伏众生解脱门。」当太阳出来,阳光普照大地,乃「金色妙眼」的现象。见到这个境界和现象,把它转入我们心境里:「示现一切清净身调伏众生。」「清净身」指本来面目,让本来面目自然展现。
我们看大地的本来现象,若与二、三十年前对照,变化很大。如果以前住在乡下,三十年后会发现它的本来面目,经过人为作用而产生的变化冲击有多大,你会说大地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因而兴起一股怀古思情。可是我们都不曾留意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就是本来面目,而对于眼前的这些产生一种抗拒,无论是怀古还是现在的抗拒都是假的,都不是本来面目。所以我们看无常,是过去的不来到现在,现在高楼的相貌也与三十年前那种状况差距甚大,这不来不去叫作「无常」,我们对无常的定义大概就是这样,时间与人生的迁流瞬息万变,所以无常是从心念上定义。
事实上,过去那种情境并没有消失掉,它是在这个世间消失了而转入另外一个空间,空间跟时间是对流的。天文学家说一个星球一直燃烧,它的核能燃烧完毕以后,就会像地心引力一样,一直掉进核心之处,掉到一个时间就停止了。可是宇宙有很多黑洞,一掉进黑洞,便是无止境地掉进去,掉下去的时间与空间对换,所以它变成无止境的时空对换,这叫「黑洞理论」。
我们看到的三十年前的境界是在我们时空之内消失的,它转移到另外一个象限的时空里面去,这叫「时间象限」。在时间象限的流程当中,它分秒的变化一直转到另外一个象限里面去。修行到了某一程度,会顺着时间象限回归过去,进入那个境界里面,那个境界给现前了,所以它并没有消失掉。
用「黑洞理论」的时空转换,就完全现前了,这叫「世间相常住」,真正的法就是这种状况。故修行到一真法界之际,过去、现在、未来,一时炳然齐现。倘若过去已经消失了,它怎么现前呢?所以过去的不来,现在不去。同样地,现在的不往未来去,未来的也不往现在来,此乃「当下」,我们能否捕捉住这个当下?抓住其要点,一个一个去参,一个一个去破。
「香毛发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脱门。」「香毛发光」亦是一种现象。佛乃觉悟,觉悟的功德是什么?我们现在的生命由纷乱、不统一的情况,能够趋向于和谐统一的状况,你发现这种生命质量的改变,称为功德。当生命质量的改变来自于无止境、无限制的境界和环境之时,就是「功德海」。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九 主地神众—只是默默的付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