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gn="left">一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生命领域的拓展,其本身是总体的,「海」表示总体。倘使把它分开成个体的话,功德提升的部分,即使是「N」量那么多,还是有限。功德海是无限量的,它来自任何方向,在任何状况里都能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使我们超越。所以修行不能限定在哪一种状况里才是修行,那一种状况里不是修行,这不是功德海,只是有限的功德而已。
觉悟的领域这么广泛,故生命因素的整个重组叫「因缘力」,因缘重组以后的力量叫「大威神力」。「威神力」是一种很难感受而又具体存在的东西,然而其抽象的程度却往往超乎我们所能形容的部分。
用科学家的解释,太阳系相对于整个宇宙,是宇宙的「十的负十二分次方」,将太阳系来跟一个原子比较,原子是整个太阳系的「十的负十二分次方」,那么以我们所讲的抽象概念比起原子的话,大概也是「十的负十二分之一」。科学家现在所用的语言模式,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用过了,他说的「牛毛尘」、「羊毛尘」、「兔毛尘」、「水尘」、「金尘」、「微尘」、「极微尘」,每一个都是前一个的七分之一,即「十的负七次方」,连续算七次,我们能感受到极微尘吗?那有多抽象!
同样地,我们也感受不到威神力,然而它确实存在,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其作用的存在,科学家在解释这部分是用对比性衬显出来的。今天我们在解释佛法时,完全是望文生义,不够活泼,无法多样化。所以这部分有必要使用科学家的解释方法,我们运用思惟模式让自己对于生命的感受,更具体、更清晰地表达出来。
「寂音悦意主地神,得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解脱门。」「寂音悦意」是静与喜悦之义。见到这样的境界,转过来进入我们的心境里:「得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海」乃穷尽之义。摄持众生所用的言音有很多,只要能使众生获得利益,无论用何种方法沟通都可以。
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给予爱和关怀,然而现代的父母大多是给予子女物质的享受,真正关心子女感受的却不多。在子女还小的时候,能够抱着他,把你的爱灌输给他,他会感受得到,这孩子将来不容易变坏。假如父母只用金钱物质满足他的话,他会跟父母愈走愈远,故时常给予子女一份真诚地关注,说些安慰鼓励的话语,有时肩膀拍一下,或者留意一下,往往一个小动作,都是深沉的爱的表现,使他内心的感受完全不同,这个叫作「言音海」,亦称「寂音悦意」。
「妙华旋髻主地神,得充满佛剎离垢性解脱门。」看到「妙华旋髻」这个现相,我们把它转为内心性德:「得充满佛剎离垢性。」讲到佛剎就讲到净土,佛剎与净土同意义。一般人会说往生净土,没有人说往生佛剎,假如把往生净土改为往生佛剎,大概你对净土会更了解一点,感受亦不同。
通常我们说净土的定义是没有烦恼,器世间地自然物质很充裕,众生很祥和,无天灾人祸等,大致是如此的解释。然而众生看佛剎,乃是个觉悟的国土,在觉悟的领域里,我们的心性跟一个不觉悟的环境是不同的,因为觉悟本身表示光明又透明,它没有障碍,自然离垢。因此,从主观的立场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从觉悟的立场来看这个世间,把污秽全部转成清净,把众生都转成佛,同时我自己的五蕴皆空,舍识用根,转识成智,此时智正觉世间成立,有情世间个个都成佛,器世间皆已清净无杂染,因为我们皆以本来面目在相处,无意识形态的瓜葛。
所以佛法说的净土乃「心性的转变」,我们要能够转过来,当下就是净土,故佛剎即净土,是名「佛剎离垢性」。
「金刚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轮所摄持普出现解脱门。」「金刚普持」之义,譬喻能够承载、摄持,使众生完全安住于大地,而众生所有的东西最后又回归于大地。我们要去感受这样的境界,把它转为「得一切佛*轮所摄持普出现」。佛法以觉悟的*轮来显现众生的一切自性,这些自性展现以后,一切无边妙用皆全部具足。
尔时,普德凈华主地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地神众,而说颂言:
普德凈华主地神在普观这些境界以后,提出颂言。
这些境界如何来临呢?在世尊成道时坐在菩提树下,六根门头全部打开,在接触六尘境界之时,放眼望去任何境界都进来,无一遗漏,大地是其中之一。那么大地有很多境界,以「普德凈华」为主。世尊在因地修行时,即以普德凈华的境界为主,其它为辅,故当时为主修的境界在此时现前了。世尊将大地整个性德全部印到他的心境里,佛与大地的境界相融和。我们在整个境界里,要怎么修所谓的方便行呢?如果是家庭主妇,平常不外乎买菜、洗衣、擦地、洗碗等工作,那么这些工作中以那一项为主,由那里起观,其它为辅,将来成佛的时候,则以那一个境界为上首。
上班也有很多境界,我随缘修,这叫「三摩地法」。我以一个境界为上首,到了果地要成佛时,那个境界会首先现前。
过去的虽已过去、不再来,可是当进入那个觉悟境界时,从时间象限里一回归过去,其为上首的境界会先出来,此乃总体的部分。所以当你的根性完全打开,所显现的任何境界无一遗漏。而这里主要讲的只是眼根的境界而已,佛在成佛之际,六根门头全部打开,仅是眼根所面对的一切境界已说不完了,其它耳根、鼻根、舌根等所面对的一切境界还未讲到,所以这种境界是永远在示现,故《华严经》是演此经。
由此我们回过来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觉悟的时候在哪里觉悟呢?在「一时」;一时是什么时候?「如是我闻」;如是我闻是什么?「我觉悟到的时候」;觉悟到什么?觉悟到眼根对墙壁,觉悟到眼根对草地,还是觉悟到眼根对山神,那都是你觉悟的时候。是故「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此皆是境界的展现。
普德凈华主地神将境界一个个呈现出来,世尊当时成佛的一刹那,在华严海印三昧里,这十种作为代表的境界是同时现前的,亦即大地的一切现象、性德全部同时出现,而主山神、主林神亦是同时俱现。佛陀的眼睛如同照相机般,照进所有的景象,他三百六十度皆看得到,而头不需转动,此乃功夫了,是故佛陀值得我们恭敬礼拜。佛觉悟的心境,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倘若体会不出来,唯有一再训练、投入,方能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议。
如来往昔念念中 大慈悲门不可说
如是修行无有已 故得坚牢不坏身
偈颂讲的不是现象界,而是佛把外面的境界一个个转换成内心的境界,又同时很准确地全部转过来。那么他内心情境展现出来的第一个是「如来往昔念念中,大慈悲门不可说,如是修行无有已,故得坚牢不坏身」,这是「普德凈华」大地的现象;然后「坚福庄严」的大地现相,他就转变成「三世众生及菩萨,所有一切众福聚,悉现如来毛孔中」。这是功夫啊,此乃佛的境界。其义是指如来在过去的时代,念念中都修习大慈悲门,大慈悲门广大到不可说,如是修行没有止息,故能得坚固不可坏的金色身。
三世众生及菩萨 所有一切众福聚
悉现如来毛孔中 福严见已生欢喜
这指过去、现在、未来的众生及菩萨,所有的福都在如来的毛孔中展现出来。这是坚福庄严主地神的解脱门。
广大寂静三摩地 不生不灭无来去
严凈国土示众生 此树华神之解脱
「寂静」是本来面目。「三摩地」是就现有的情况起观修行,这叫随缘行。故文殊菩萨的〈凈行品〉就是「文殊三摩地修持法要」,因其是随这个缘起观修行。
「不生不灭无来去」是说过去在过去,现在在现在,未来在未来,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为何不生呢?它本来如此;为何不灭呢?它亦本来如此。为何说不生不灭呢?因为有生有灭就有个主宰,它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那么因缘和合而生了以后是否永远存在?假如我们说永远存在又堕入常见,由于因缘散开就消灭了,所以因缘散开的情况就变成时间象限的转变,换言之,这个世间的因缘散开了,但是它转到另一个时空的领域里,不在我们这个时空领域了。所以从这个时空来说,它有生有灭,可是从总体来讲,那个时空的整个变化当中,它没有这些东西,但你也不能把它变成宿命,认为时空的转化必然如此,如果是这样就不必修行了。
知晓「不生不灭无来去」是何意义,方能了解「严凈国土示众生」意即庄严国土给众生明白。这部分可从「广大寂静三摩地」的修法当中体验到。
佛于往昔修诸行 为令众生消重障
普散众宝主地神 见此解脱生欢喜
佛在往昔种种修行是为了令众生消灭重障,此是依「人」而言。依「法」而言,「佛于往昔修诸行」,乃是我们在培养觉悟的过程中,为了消除一切众生的重障。我们为了觉悟而来修行有两个标的,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使命感,包括正法不能使之倾灭以及救度众生。换言之,为了正法不堕落而发心修行,为了使众生离苦得乐来发心修行。然佛不为自己了生死才发心,佛有这样的标的,但他并不执着于此,只是文章这样讲。所以无论弘扬正法,救度众生,它像一条无形的线,它存在,很明确,但是你摸不到,假如让它变成一层障碍的话,则不能成就,所以你要与它交融起来。
如来境界无边际 念念普现于世间
凈目观时主地神 见佛所行心庆悦
如来境界无边际、相当的广,他念念在世间出现。我们说佛法不离世间法,它本来就是生活中的法,所以念念普现于世间。从觉悟的立场来看是念念普现于世间,但从因地来看,修行就是从生活中修,佛法若是离开日常生活、离开群众,那就无意义、无生命了。
妙音无限不思议 普为众生灭烦恼
金色眼神能了悟 见佛无边胜功德
「妙音无限不思议,普为众生灭烦恼」,乃佛的言音教化没有界限,亦无穷尽的时候。佛为了消灭众生的烦恼,故有种种示现。
佛现妙音,众生为何听不到?因为众生业障深重。我们有时在对人解说佛法时也有这种情况,众生不愿接受,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在解说时是否带有意识形态?佛在解说佛法时没有意识形态。我们在对众生讲佛法时应该是讲众生要听的,而不是讲我要讲的,结果众生不听,我们会说众生业障深重,其实有时候不是众生业障重,而是我们讲的人业障重,因为我们对众生的投入往往是盲目的,没有看清楚对象。佛陀不但法知、理知,同时更清楚众生的根机。因为他在修行的时候就一再反观,故佛有反观的能力。
「普为众生灭烦恼」,从佛的立场来说,没有一位众生的烦恼是不能灭的,为什么呢?因为佛看众生,众生皆是佛,他看众生是看众生的本来面目,而你的迷惑颠倒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佛只是不嫌弃你,机缘到了,他会对机再来开示你。佛随缘,他平等清净,故能「普为众生灭烦恼」。
一切色形皆化现 十方法界悉充满
香毛发光常见佛 如是普化诸众生
佛并非以固定的形态出现,不要以拟人化的情况来讲。他可以出现种种的色跟形,所以不能「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我们可以从作用、现象上面来看,他普遍一切法界中。
妙音普遍于十方 无量劫中为众说
悦意地神心了达 从佛得闻深敬喜
用妙音在十方三世一切国土中为众生说法,如此精勤苦行,是寂音悦意主地神之解脱门。他从佛那边来听闻修学,得到智慧与法门。
佛毛孔出香焰云 随众生心遍世间
一切见者皆成熟 此是华旋所观处
前两句是指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来应众生的需要。「一切见者皆成熟」,是指所有相应的众生都能够成熟。
坚固难坏如金刚 不可倾动踰须弥
佛身如是处世间 普持得见生欢喜
这偈是表示其一致性、一元化、圆满之义,他和谐、宁静,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能随众生心性的多元而起种种变化,但是自己坚固难坏如金刚。
多元化是「显」,一元化是「隐」。「隐」、「显」互有不同,你要怎么学都可以,但是不能只取一边,另一边没有,两方面都要有,即可以有「秘密隐显」,但是一定要「俱成」。
学佛是一个非常活泼、令人喜悦的游戏,不懂得游戏的人应该学佛,不懂得幽默的人更应该学佛。学佛是为了自在愉快的幸福生活而学,而不是学佛以后变成某一种模式的人。学佛没有模式,就像游戏有几个规则,那是游戏必然的架构,你怎么玩都可以,只要尽情地玩,那个游戏才好玩,我们当由这边来体会。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九 主地神众—只是默默的付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