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九 主地神衆—只是默默的付出▪P2

  ..續本文上一頁gn="left">一個人生命質量的提升、生命領域的拓展,其本身是總體的,「海」表示總體。倘使把它分開成個體的話,功德提升的部分,即使是「N」量那麼多,還是有限。功德海是無限量的,它來自任何方向,在任何狀況裏都能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使我們超越。所以修行不能限定在哪一種狀況裏才是修行,那一種狀況裏不是修行,這不是功德海,只是有限的功德而已。

  

覺悟的領域這麼廣泛,故生命因素的整個重組叫「因緣力」,因緣重組以後的力量叫「大威神力」。「威神力」是一種很難感受而又具體存在的東西,然而其抽象的程度卻往往超乎我們所能形容的部分。

  

用科學家的解釋,太陽系相對于整個宇宙,是宇宙的「十的負十二分次方」,將太陽系來跟一個原子比較,原子是整個太陽系的「十的負十二分次方」,那麼以我們所講的抽象概念比起原子的話,大概也是「十的負十二分之一」。科學家現在所用的語言模式,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就用過了,他說的「牛毛塵」、「羊毛塵」、「兔毛塵」、「水塵」、「金塵」、「微塵」、「極微塵」,每一個都是前一個的七分之一,即「十的負七次方」,連續算七次,我們能感受到極微塵嗎?那有多抽象!

  

同樣地,我們也感受不到威神力,然而它確實存在,但是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其作用的存在,科學家在解釋這部分是用對比性襯顯出來的。今天我們在解釋佛法時,完全是望文生義,不夠活潑,無法多樣化。所以這部分有必要使用科學家的解釋方法,我們運用思惟模式讓自己對于生命的感受,更具體、更清晰地表達出來。

  

「寂音悅意主地神,得普攝持一切衆生言音海解脫門。」「寂音悅意」是靜與喜悅之義。見到這樣的境界,轉過來進入我們的心境裏:「得普攝持一切衆生言音海。」「海」乃窮盡之義。攝持衆生所用的言音有很多,只要能使衆生獲得利益,無論用何種方法溝通都可以。

  

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給予愛和關懷,然而現代的父母大多是給予子女物質的享受,真正關心子女感受的卻不多。在子女還小的時候,能夠抱著他,把你的愛灌輸給他,他會感受得到,這孩子將來不容易變壞。假如父母只用金錢物質滿足他的話,他會跟父母愈走愈遠,故時常給予子女一份真誠地關注,說些安慰鼓勵的話語,有時肩膀拍一下,或者留意一下,往往一個小動作,都是深沈的愛的表現,使他內心的感受完全不同,這個叫作「言音海」,亦稱「寂音悅意」。

  

「妙華旋髻主地神,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看到「妙華旋髻」這個現相,我們把它轉爲內心性德:「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講到佛剎就講到淨土,佛剎與淨土同意義。一般人會說往生淨土,沒有人說往生佛剎,假如把往生淨土改爲往生佛剎,大概你對淨土會更了解一點,感受亦不同。

  

通常我們說淨土的定義是沒有煩惱,器世間地自然物質很充裕,衆生很祥和,無天災人禍等,大致是如此的解釋。然而衆生看佛剎,乃是個覺悟的國土,在覺悟的領域裏,我們的心性跟一個不覺悟的環境是不同的,因爲覺悟本身表示光明又透明,它沒有障礙,自然離垢。因此,從主觀的立場來看一切衆生都是佛,我從覺悟的立場來看這個世間,把汙穢全部轉成清淨,把衆生都轉成佛,同時我自己的五蘊皆空,舍識用根,轉識成智,此時智正覺世間成立,有情世間個個都成佛,器世間皆已清淨無雜染,因爲我們皆以本來面目在相處,無意識形態的瓜葛。

  

所以佛法說的淨土乃「心性的轉變」,我們要能夠轉過來,當下就是淨土,故佛剎即淨土,是名「佛剎離垢性」。

  

「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金剛普持」之義,譬喻能夠承載、攝持,使衆生完全安住于大地,而衆生所有的東西最後又回歸于大地。我們要去感受這樣的境界,把它轉爲「得一切佛*輪所攝持普出現」。佛法以覺悟的*輪來顯現衆生的一切自性,這些自性展現以後,一切無邊妙用皆全部具足。

  

爾時,普德凈華主地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地神衆,而說頌言:

  

普德凈華主地神在普觀這些境界以後,提出頌言。

  

這些境界如何來臨呢?在世尊成道時坐在菩提樹下,六根門頭全部打開,在接觸六塵境界之時,放眼望去任何境界都進來,無一遺漏,大地是其中之一。那麼大地有很多境界,以「普德凈華」爲主。世尊在因地修行時,即以普德凈華的境界爲主,其它爲輔,故當時爲主修的境界在此時現前了。世尊將大地整個性德全部印到他的心境裏,佛與大地的境界相融和。我們在整個境界裏,要怎麼修所謂的方便行呢?如果是家庭主婦,平常不外乎買菜、洗衣、擦地、洗碗等工作,那麼這些工作中以那一項爲主,由那裏起觀,其它爲輔,將來成佛的時候,則以那一個境界爲上首。

  

上班也有很多境界,我隨緣修,這叫「叁摩地法」。我以一個境界爲上首,到了果地要成佛時,那個境界會首先現前。

  

過去的雖已過去、不再來,可是當進入那個覺悟境界時,從時間象限裏一回歸過去,其爲上首的境界會先出來,此乃總體的部分。所以當你的根性完全打開,所顯現的任何境界無一遺漏。而這裏主要講的只是眼根的境界而已,佛在成佛之際,六根門頭全部打開,僅是眼根所面對的一切境界已說不完了,其它耳根、鼻根、舌根等所面對的一切境界還未講到,所以這種境界是永遠在示現,故《華嚴經》是演此經。

  

由此我們回過來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覺悟的時候在哪裏覺悟呢?在「一時」;一時是什麼時候?「如是我聞」;如是我聞是什麼?「我覺悟到的時候」;覺悟到什麼?覺悟到眼根對牆壁,覺悟到眼根對草地,還是覺悟到眼根對山神,那都是你覺悟的時候。是故「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此皆是境界的展現。

  

普德凈華主地神將境界一個個呈現出來,世尊當時成佛的一刹那,在華嚴海印叁昧裏,這十種作爲代表的境界是同時現前的,亦即大地的一切現象、性德全部同時出現,而主山神、主林神亦是同時俱現。佛陀的眼睛如同照相機般,照進所有的景象,他叁百六十度皆看得到,而頭不需轉動,此乃功夫了,是故佛陀值得我們恭敬禮拜。佛覺悟的心境,我們要好好去體會,倘若體會不出來,唯有一再訓練、投入,方能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議。

  

如來往昔念念中 大慈悲門不可說

  

如是修行無有已 故得堅牢不壞身

  

偈頌講的不是現象界,而是佛把外面的境界一個個轉換成內心的境界,又同時很准確地全部轉過來。那麼他內心情境展現出來的第一個是「如來往昔念念中,大慈悲門不可說,如是修行無有已,故得堅牢不壞身」,這是「普德凈華」大地的現象;然後「堅福莊嚴」的大地現相,他就轉變成「叁世衆生及菩薩,所有一切衆福聚,悉現如來毛孔中」。這是功夫啊,此乃佛的境界。其義是指如來在過去的時代,念念中都修習大慈悲門,大慈悲門廣大到不可說,如是修行沒有止息,故能得堅固不可壞的金色身。

  

叁世衆生及菩薩 所有一切衆福聚

  

悉現如來毛孔中 福嚴見已生歡喜

  

這指過去、現在、未來的衆生及菩薩,所有的福都在如來的毛孔中展現出來。這是堅福莊嚴主地神的解脫門。

  

廣大寂靜叁摩地 不生不滅無來去

  

嚴凈國土示衆生 此樹華神之解脫

  

「寂靜」是本來面目。「叁摩地」是就現有的情況起觀修行,這叫隨緣行。故文殊菩薩的〈凈行品〉就是「文殊叁摩地修持法要」,因其是隨這個緣起觀修行。

  

「不生不滅無來去」是說過去在過去,現在在現在,未來在未來,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爲何不生呢?它本來如此;爲何不滅呢?它亦本來如此。爲何說不生不滅呢?因爲有生有滅就有個主宰,它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那麼因緣和合而生了以後是否永遠存在?假如我們說永遠存在又墮入常見,由于因緣散開就消滅了,所以因緣散開的情況就變成時間象限的轉變,換言之,這個世間的因緣散開了,但是它轉到另一個時空的領域裏,不在我們這個時空領域了。所以從這個時空來說,它有生有滅,可是從總體來講,那個時空的整個變化當中,它沒有這些東西,但你也不能把它變成宿命,認爲時空的轉化必然如此,如果是這樣就不必修行了。

  

知曉「不生不滅無來去」是何意義,方能了解「嚴凈國土示衆生」意即莊嚴國土給衆生明白。這部分可從「廣大寂靜叁摩地」的修法當中體驗到。

  

佛于往昔修諸行 爲令衆生消重障

  

普散衆寶主地神 見此解脫生歡喜

  

佛在往昔種種修行是爲了令衆生消滅重障,此是依「人」而言。依「法」而言,「佛于往昔修諸行」,乃是我們在培養覺悟的過程中,爲了消除一切衆生的重障。我們爲了覺悟而來修行有兩個標的,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使命感,包括正法不能使之傾滅以及救度衆生。換言之,爲了正法不墮落而發心修行,爲了使衆生離苦得樂來發心修行。然佛不爲自己了生死才發心,佛有這樣的標的,但他並不執著于此,只是文章這樣講。所以無論弘揚正法,救度衆生,它像一條無形的線,它存在,很明確,但是你摸不到,假如讓它變成一層障礙的話,則不能成就,所以你要與它交融起來。

  

如來境界無邊際 念念普現于世間

  

凈目觀時主地神 見佛所行心慶悅

  

如來境界無邊際、相當的廣,他念念在世間出現。我們說佛法不離世間法,它本來就是生活中的法,所以念念普現于世間。從覺悟的立場來看是念念普現于世間,但從因地來看,修行就是從生活中修,佛法若是離開日常生活、離開群衆,那就無意義、無生命了。

  

妙音無限不思議 普爲衆生滅煩惱

  

金色眼神能了悟 見佛無邊勝功德

  

「妙音無限不思議,普爲衆生滅煩惱」,乃佛的言音教化沒有界限,亦無窮盡的時候。佛爲了消滅衆生的煩惱,故有種種示現。

  

佛現妙音,衆生爲何聽不到?因爲衆生業障深重。我們有時在對人解說佛法時也有這種情況,衆生不願接受,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在解說時是否帶有意識形態?佛在解說佛法時沒有意識形態。我們在對衆生講佛法時應該是講衆生要聽的,而不是講我要講的,結果衆生不聽,我們會說衆生業障深重,其實有時候不是衆生業障重,而是我們講的人業障重,因爲我們對衆生的投入往往是盲目的,沒有看清楚對象。佛陀不但法知、理知,同時更清楚衆生的根機。因爲他在修行的時候就一再反觀,故佛有反觀的能力。

  

「普爲衆生滅煩惱」,從佛的立場來說,沒有一位衆生的煩惱是不能滅的,爲什麼呢?因爲佛看衆生,衆生皆是佛,他看衆生是看衆生的本來面目,而你的迷惑顛倒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佛只是不嫌棄你,機緣到了,他會對機再來開示你。佛隨緣,他平等清淨,故能「普爲衆生滅煩惱」。

  

一切色形皆化現 十方法界悉充滿

  

香毛發光常見佛 如是普化諸衆生

  

佛並非以固定的形態出現,不要以擬人化的情況來講。他可以出現種種的色跟形,所以不能「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我們可以從作用、現象上面來看,他普遍一切法界中。

  

妙音普遍于十方 無量劫中爲衆說

  

悅意地神心了達 從佛得聞深敬喜

  

用妙音在十方叁世一切國土中爲衆生說法,如此精勤苦行,是寂音悅意主地神之解脫門。他從佛那邊來聽聞修學,得到智慧與法門。

  

佛毛孔出香焰雲 隨衆生心遍世間

  

一切見者皆成熟 此是華旋所觀處

  

前兩句是指能夠在適當的時機來應衆生的需要。「一切見者皆成熟」,是指所有相應的衆生都能夠成熟。

  

堅固難壞如金剛 不可傾動踰須彌

  

佛身如是處世間 普持得見生歡喜

  

這偈是表示其一致性、一元化、圓滿之義,他和諧、甯靜,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能隨衆生心性的多元而起種種變化,但是自己堅固難壞如金剛。

  

多元化是「顯」,一元化是「隱」。「隱」、「顯」互有不同,你要怎麼學都可以,但是不能只取一邊,另一邊沒有,兩方面都要有,即可以有「秘密隱顯」,但是一定要「俱成」。

  

學佛是一個非常活潑、令人喜悅的遊戲,不懂得遊戲的人應該學佛,不懂得幽默的人更應該學佛。學佛是爲了自在愉快的幸福生活而學,而不是學佛以後變成某一種模式的人。學佛沒有模式,就像遊戲有幾個規則,那是遊戲必然的架構,你怎麼玩都可以,只要盡情地玩,那個遊戲才好玩,我們當由這邊來體會。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九 主地神衆—只是默默的付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