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主稼神衆——物質作用轉爲心性作用
複次,柔軟勝味主稼神,得與一切衆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脫門;時華淨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衆生受廣大喜樂解脫門;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圓滿法門凈諸境界解脫門;增益精氣主稼神,得見佛大悲無量神通變化力解脫門;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現佛福田令下種無失壞解脫門;妙嚴環髻主稼神,得普發衆生凈信華解脫門;潤澤凈華主稼神,得大慈愍濟諸衆生令增長福德海解脫門;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廣開示一切行法解脫門;見者愛樂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衆生舍離懈怠憂惱等諸惡普清淨解脫門;離垢光明主稼神,得觀察一切衆生善根隨應說法令衆會歡喜滿足解脫門。
「主稼神」與五谷雜糧有關,吃了五谷雜糧有滋潤、長養我們色身精氣的作用。從滋養色身上面來看,衆生所要的種類各有不同,像人類所要求的五谷雜糧須柔軟勝味才會喜歡;以鴿子的立場,吃大白米會拉肚子,牠要吃帶米糠的糙米,羽毛才會長得漂亮。所以衆生類的習性不同,所要求的目標也不一致,這是一個區別。現在要了解的是我們皆以人的立場來區別,這已經是一種意識形態,要破除此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亦即「法執」),是很難的。所以人畫鬼,鬼也像人,人畫神,神也像人,這全是意識形態在起作用。即使做夢,不管夢到什麼都是像你,你知道那個是你?假如夢到一匹馬或一條蛇,你一定會思考那匹馬或那條蛇代表什麼意思,而不會想到我們也曾做過一匹馬或是一條蛇。我們都把它擬人化,此乃法執在起作用。
我們也經常如此,從我的立場說話、考慮事情、看待別人,這個叫作「戲論」,也就是意識形態。這個意識形態已經成爲天性了,此皆是我們受了教育之後所産生的分界線。意識形態不除掉,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會有障礙。所以想要修行,想對經教完全了解,得先把自己的意識形態放下,自然就能了解經論的本義,否則不容易成就。
這十個主稼神的德號都存在增益我們色身的功能,所以它偏向于作用。
「柔軟勝味主稼神,得與一切衆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脫門。」我們吃了五谷雜糧後,成就我們的色身。現在從物質的作用轉爲心性的作用,他給衆生的是法的滋味,成就的則是佛身。
「時華淨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衆生受廣大喜樂解脫門。」農作物有這種特色,當花開得很亮麗時,以及稻麥成熟之時,一地金黃的樣子,便爲「時華淨光」之義,它能令一切衆生受廣大喜樂。衆生吃飽了皆廣大喜樂,其廣大喜樂要轉爲法樂,亦即禅悅、法喜之境界。
「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圓滿法門凈諸境界解脫門。」色身吃飽了則「色力勇健」,但是要把這種現象與作用轉爲「圓滿法門凈諸境界」,法門要拿來利益衆生,在整個環境當中,可以做一個轉變與修正。
「增益精氣主稼神,得見佛大悲無量神通變化力解脫門。」「增益精氣」是從食物中獲得的利益與作用。衆生吃飽飯,不但四肢發達,頭腦更發達。不僅能以一切圓滿法門凈諸境界,更要見佛大悲無量神通變化力。
「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現佛福田令下種無失壞解脫門。」「普生根果」表示谷物、作物豐收的現象,它能現佛的福田,使衆生都能種福田而不會白種。世間的福田有空過,在佛門中種的福田絕不白費,故佛門中功不唐捐。 但是在佛門中有選擇的話,福田就會變成有漏福田。
在此大家也要了解到一件事——不能給衆生有造惡的因緣。譬如出門要把門鎖好,他要偷也無從下手,如果門不鎖,他會順手牽羊。倘若我們大意的行爲帶給別人造惡的因緣,自己也要負因果的責任,如果我們已盡到防範的責任,他要造惡,是他的事了,我們要有如此的認知。
「妙嚴環髻主稼神,得普發衆生凈信華解脫門。」「妙嚴環髻」,表花果長在最頂上的地方,它發起每位衆生皆能凈信華。「華」表因,「凈信」則是你「對佛法有絕對的信」,你才會「入」。有的人看了很多經書,他不見得有信心,只是興趣而已。所以通常信心與華是連在一起的,因爲因成熟了,果才會成。
「潤澤凈華主稼神,得大慈愍濟諸衆生令增長福德海解脫門。」在臺灣中南部可看到荔枝、芒果樹,它們一開花滿山遍谷都是,那就是「潤澤凈華」的現象。把花的現象轉入我們心境裏,「得大慈愍濟諸衆生」。花之亮麗芬芳,我們住在都市裏的人通常感受不到,故感受不到其潤澤,它産生的「大慈愍濟諸衆生」亦體會不到。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令增長福德海」,因爲花轉過來便結果了。
這裏每一個主稼神完全是表法,並非有這麼一個神來負責潤澤凈華的工作,只是把潤澤凈華擬人化,如同〈凈行品〉的當願衆生,把它轉過來的意思一樣。換句話說,把外在的境界轉爲內在的性德,要如何轉,關鍵在此。所以這是大乘佛法經典的語言模式,與思惟模式同一狀況。
「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廣開示一切行法解脫門。」「廣開示一切行法」稱爲「妙香」。我們要把所知的理念告訴他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父母要將他們的經驗傳遞子女,子女尚不一定能接受得很理想。
舉一例子,春秋時代的魯王有一名司機。一天,司機在修理車輪時,魯王在車上看書,他就問魯王看的是什麼書?魯王說是聖人的書。司機再問:「此聖人現在是否尚在人間?」魯王說:「已經死了。」他便說:「死人的書有何好看?」魯王很生氣地說:「你把話說清楚,說不出個所以然,就把你殺了了!」司機就告訴他:「我現在已七十多歲,把我修車的經驗傳給我兒子,我兒子還學不來,活人傳給活人尚且傳不出去,現在一個死人把他的經驗傳給你,你能得到嗎?」
可見經驗的傳遞並非白紙寫黑字就可做得到,因爲語言文字有一層障礙,其障礙就是意識形態,所以經驗的傳遞並沒有那麼快。
假如因爲無知,經驗的傳遞就會産生「橘逾淮而爲枳」的情況,因爲這邊傳過來,你無法接受就強記,當因緣産生變化,你就變枳了。不是說你故意要變的,只是自己弄錯了都不知道。
所以「廣開示一切法」帶有一種善巧方便,各位一定要嘗試行門的部分,光靠解無用。所以爲何我們說不可預設目標,乃是因爲現在我們在因地,想法與觀念皆爲錯誤,所預設的目標也是錯誤的。我們必須經過一番投入,投入以後會來修正,成爲正確的態度和方向,其正確的目標才會出現。
所以真正修行,是用心投入去提疑情。提疑情要像齒輪一樣把它咬合,不但咬合住,還要加螺絲上鎖,再去焊接,否則它會脫落。故要把疑情與你的用心,「能」、「所」兩個去咬合住,此乃真正功夫。
「見者愛樂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衆生舍離懈怠憂惱等諸惡普清淨解脫門。」包括五谷雜糧、蔬菜水果,見者皆愛樂。看到這樣的境界,我們的內心轉化爲「能令法界一切衆生舍離懈怠憂惱等諸惡」。
懈怠是很普遍的現象,相對于懈怠的是狂熱,狂熱亦是一種懈怠。狂熱如同急驚風,一陣帶起來,很快就消失了。因其無恒常心,所以懈怠是很嚴重的憂惱及惡習,那麼就要令此諸惡習全部舍離而得到普清淨。
佛法中用到「普」這個字眼,有兩層意義。
一、它是冺絕了部分與絕對的對立性。
二、不但如此,同時它又超越了全體的存在。
《法華經》講「會叁歸一」,即大乘、中乘、小乘歸爲一佛乘,但此一佛乘是把叁乘的對立性統合起來成爲圓融,故在一佛乘當中沒有一佛乘,否則這個一佛乘還不是一佛乘。所以《華嚴經》講到最後,普賢菩薩、彌勒菩薩也沒有跟善財童子授記將來在哪裏成佛,因爲還有一個佛可成,表示還不絕對,還不成就。所以佛法即使講絕對,也是「超越絕對」,這是相當重要的觀念。
在般若經典中則很具體地講出它超越了所謂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進入一佛乘,同時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其所指的就是超越一佛乘,連一佛乘皆要遠離。所以「普」並不表示窮盡了,窮盡了就全體了。各位要了解,全體本身還是相對部分而存在,因此「普」字出現即冺絕了部分與全體的對立性,它還超越了全體數量的極限,這個叫作「破時間、破空間、破數量」,在世間人來說是破時空觀念,在佛法中連數量的觀念皆要破除。因此,佛法在講無限,無限相對于有限的這個理念要除掉,並且還要再超越無限的絕對性概念。假如不能超越這部分,我們還是在世間法的範圍裏,故佛法在講此種理念時,要常去感受它。
「離垢光明主稼神,得觀察一切衆生善根隨應說法令衆會歡喜滿足解脫門。」「離垢光明」,是指在基本物質條件都能具足的情況下,生活才有幸福可言,這種現象我們把它轉化爲「觀察一切衆生善根隨應說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在衣、食、住、行無缺的前提下,來談教育和娛樂方有可能。于是「觀察一切衆生善根隨應說法…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五 主稼神衆——物質作用轉爲心性作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