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主稼神众——物质作用转为心性作用
复次,柔软胜味主稼神,得与一切众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脱门;时华净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受广大喜乐解脱门;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圆满法门凈诸境界解脱门;增益精气主稼神,得见佛大悲无量神通变化力解脱门;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现佛福田令下种无失坏解脱门;妙严环髻主稼神,得普发众生凈信华解脱门;润泽凈华主稼神,得大慈愍济诸众生令增长福德海解脱门;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广开示一切行法解脱门;见者爱乐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普清净解脱门;离垢光明主稼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善根随应说法令众会欢喜满足解脱门。
「主稼神」与五谷杂粮有关,吃了五谷杂粮有滋润、长养我们色身精气的作用。从滋养色身上面来看,众生所要的种类各有不同,像人类所要求的五谷杂粮须柔软胜味才会喜欢;以鸽子的立场,吃大白米会拉肚子,牠要吃带米糠的糙米,羽毛才会长得漂亮。所以众生类的习性不同,所要求的目标也不一致,这是一个区别。现在要了解的是我们皆以人的立场来区别,这已经是一种意识形态,要破除此根深柢固的意识形态(亦即「法执」),是很难的。所以人画鬼,鬼也像人,人画神,神也像人,这全是意识形态在起作用。即使做梦,不管梦到什么都是像你,你知道那个是你?假如梦到一匹马或一条蛇,你一定会思考那匹马或那条蛇代表什么意思,而不会想到我们也曾做过一匹马或是一条蛇。我们都把它拟人化,此乃法执在起作用。
我们也经常如此,从我的立场说话、考虑事情、看待别人,这个叫作「戏论」,也就是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天性了,此皆是我们受了教育之后所产生的分界线。意识形态不除掉,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有障碍。所以想要修行,想对经教完全了解,得先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放下,自然就能了解经论的本义,否则不容易成就。
这十个主稼神的德号都存在增益我们色身的功能,所以它偏向于作用。
「柔软胜味主稼神,得与一切众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脱门。」我们吃了五谷杂粮后,成就我们的色身。现在从物质的作用转为心性的作用,他给众生的是法的滋味,成就的则是佛身。
「时华净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受广大喜乐解脱门。」农作物有这种特色,当花开得很亮丽时,以及稻麦成熟之时,一地金黄的样子,便为「时华净光」之义,它能令一切众生受广大喜乐。众生吃饱了皆广大喜乐,其广大喜乐要转为法乐,亦即禅悦、法喜之境界。
「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圆满法门凈诸境界解脱门。」色身吃饱了则「色力勇健」,但是要把这种现象与作用转为「圆满法门凈诸境界」,法门要拿来利益众生,在整个环境当中,可以做一个转变与修正。
「增益精气主稼神,得见佛大悲无量神通变化力解脱门。」「增益精气」是从食物中获得的利益与作用。众生吃饱饭,不但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不仅能以一切圆满法门凈诸境界,更要见佛大悲无量神通变化力。
「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现佛福田令下种无失坏解脱门。」「普生根果」表示谷物、作物丰收的现象,它能现佛的福田,使众生都能种福田而不会白种。世间的福田有空过,在佛门中种的福田绝不白费,故佛门中功不唐捐。 但是在佛门中有选择的话,福田就会变成有漏福田。
在此大家也要了解到一件事——不能给众生有造恶的因缘。譬如出门要把门锁好,他要偷也无从下手,如果门不锁,他会顺手牵羊。倘若我们大意的行为带给别人造恶的因缘,自己也要负因果的责任,如果我们已尽到防范的责任,他要造恶,是他的事了,我们要有如此的认知。
「妙严环髻主稼神,得普发众生凈信华解脱门。」「妙严环髻」,表花果长在最顶上的地方,它发起每位众生皆能凈信华。「华」表因,「凈信」则是你「对佛法有绝对的信」,你才会「入」。有的人看了很多经书,他不见得有信心,只是兴趣而已。所以通常信心与华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因成熟了,果才会成。
「润泽凈华主稼神,得大慈愍济诸众生令增长福德海解脱门。」在台湾中南部可看到荔枝、芒果树,它们一开花满山遍谷都是,那就是「润泽凈华」的现象。把花的现象转入我们心境里,「得大慈愍济诸众生」。花之亮丽芬芳,我们住在都市里的人通常感受不到,故感受不到其润泽,它产生的「大慈愍济诸众生」亦体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令增长福德海」,因为花转过来便结果了。
这里每一个主稼神完全是表法,并非有这么一个神来负责润泽凈华的工作,只是把润泽凈华拟人化,如同〈凈行品〉的当愿众生,把它转过来的意思一样。换句话说,把外在的境界转为内在的性德,要如何转,关键在此。所以这是大乘佛法经典的语言模式,与思惟模式同一状况。
「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广开示一切行法解脱门。」「广开示一切行法」称为「妙香」。我们要把所知的理念告诉他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父母要将他们的经验传递子女,子女尚不一定能接受得很理想。
举一例子,春秋时代的鲁王有一名司机。一天,司机在修理车轮时,鲁王在车上看书,他就问鲁王看的是什么书?鲁王说是圣人的书。司机再问:「此圣人现在是否尚在人间?」鲁王说:「已经死了。」他便说:「死人的书有何好看?」鲁王很生气地说:「你把话说清楚,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把你杀了了!」司机就告诉他:「我现在已七十多岁,把我修车的经验传给我儿子,我儿子还学不来,活人传给活人尚且传不出去,现在一个死人把他的经验传给你,你能得到吗?」
可见经验的传递并非白纸写黑字就可做得到,因为语言文字有一层障碍,其障碍就是意识形态,所以经验的传递并没有那么快。
假如因为无知,经验的传递就会产生「橘逾淮而为枳」的情况,因为这边传过来,你无法接受就强记,当因缘产生变化,你就变枳了。不是说你故意要变的,只是自己弄错了都不知道。
所以「广开示一切法」带有一种善巧方便,各位一定要尝试行门的部分,光靠解无用。所以为何我们说不可预设目标,乃是因为现在我们在因地,想法与观念皆为错误,所预设的目标也是错误的。我们必须经过一番投入,投入以后会来修正,成为正确的态度和方向,其正确的目标才会出现。
所以真正修行,是用心投入去提疑情。提疑情要像齿轮一样把它咬合,不但咬合住,还要加螺丝上锁,再去焊接,否则它会脱落。故要把疑情与你的用心,「能」、「所」两个去咬合住,此乃真正功夫。
「见者爱乐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普清净解脱门。」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见者皆爱乐。看到这样的境界,我们的内心转化为「能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
懈怠是很普遍的现象,相对于懈怠的是狂热,狂热亦是一种懈怠。狂热如同急惊风,一阵带起来,很快就消失了。因其无恒常心,所以懈怠是很严重的忧恼及恶习,那么就要令此诸恶习全部舍离而得到普清净。
佛法中用到「普」这个字眼,有两层意义。
一、它是冺绝了部分与绝对的对立性。
二、不但如此,同时它又超越了全体的存在。
《法华经》讲「会三归一」,即大乘、中乘、小乘归为一佛乘,但此一佛乘是把三乘的对立性统合起来成为圆融,故在一佛乘当中没有一佛乘,否则这个一佛乘还不是一佛乘。所以《华严经》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弥勒菩萨也没有跟善财童子授记将来在哪里成佛,因为还有一个佛可成,表示还不绝对,还不成就。所以佛法即使讲绝对,也是「超越绝对」,这是相当重要的观念。
在般若经典中则很具体地讲出它超越了所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进入一佛乘,同时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其所指的就是超越一佛乘,连一佛乘皆要远离。所以「普」并不表示穷尽了,穷尽了就全体了。各位要了解,全体本身还是相对部分而存在,因此「普」字出现即冺绝了部分与全体的对立性,它还超越了全体数量的极限,这个叫作「破时间、破空间、破数量」,在世间人来说是破时空观念,在佛法中连数量的观念皆要破除。因此,佛法在讲无限,无限相对于有限的这个理念要除掉,并且还要再超越无限的绝对性概念。假如不能超越这部分,我们还是在世间法的范围里,故佛法在讲此种理念时,要常去感受它。
「离垢光明主稼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善根随应说法令众会欢喜满足解脱门。」「离垢光明」,是指在基本物质条件都能具足的情况下,生活才有幸福可言,这种现象我们把它转化为「观察一切众生善根随应说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在衣、食、住、行无缺的前提下,来谈教育和娱乐方有可能。于是「观察一切众生善根随应说法…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五 主稼神众——物质作用转为心性作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