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五 主稼神衆——物質作用轉爲心性作用▪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教育,「令衆會歡喜滿足」則包括娛樂在裏面了。這是從現象界、物質界的圓滿,轉移到精神界的圓滿。

  

爾時,柔軟勝味主稼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稼神衆,而說頌言:

  

如來無上功德海 普現明燈照世間

  

一切衆生鹹救護 悉與安樂無遺者

  

柔軟勝味主稼神的法門,是說如來顯現出來的作用普照世間,一切衆生皆能救護、給予安樂,沒有一個遺漏掉。

  

世尊功德無有邊 衆生聞者不唐捐

  

悉使離苦常歡喜 此是時華之所入

  

「世尊功德無有邊」,是說衆生能聽聞到世尊功德皆不唐捐。由法義來說,「世尊」是指自性成就,顯揚出來之義。

  

爲何說「世尊功德無有邊,衆生聞者不唐捐」呢?各位大概都知道〈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的等覺法門,「觀世音」叁字是「妙觀察世間的聲音,尋聲救護」之義。「觀」在偈頌文裏有「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加上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之「慈觀」與「悲觀」等五觀。「觀」本身「能」、「所」雙泯,方爲「真觀」;能觀、所觀,皆無意識形態摻雜其中,它自動會起作用,此爲「清淨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則是「慈觀」與「悲觀」。「廣大智慧觀」的「廣大」是「悲門」、「智能」是「慧門」,故其本身是「悲智雙運」,而此觀本身根塵之間雙泯,它無意識形態,其力量的作用相當廣泛,故稱「廣大智慧觀」。它能夠自成就、他成就,「自、他」的成就是和合統一的。

  

再者,「觀」乃「觀勝能」,「根」之義。「音」是「世間的音」,「塵境」之義。觀世間的塵境,故「觀世音」是「根塵相融合」的意思,所以「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乃指我們自性的特殊作用能展現出來,其自性的特殊作用無非是根塵兩者相融和,方有辦法展現出來。當他展現出來之時是不是任運自在呢?所以世間的苦就消失了。

  

我們看《心經》中的「觀自在」,則又是另外一種狀況。「觀」乃「根」,「根能自在」,而根能自在要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時候,「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對我們一切因緣組合的生命因素都不起黏著與隔離作用了,故「度一切苦厄」。

  

各位要體會「根、塵」之間如何和合,展現自性的妙用出來。能體會多少,就能獲得多少成就。

  

善逝諸力皆圓滿 功德莊嚴現世間

  

一切衆生悉調伏 此法勇力能明證

  

「善逝」亦是「如來」的稱號。「諸力」乃「十種殊勝智力」,皆圓滿。以此功德莊嚴出現在世間,「一切衆生悉調伏」。十種殊勝智力如何圓滿,自己要下功夫。

  

佛昔修治大悲海 其心念念等世間

  

是故神通無有邊 增益精氣能觀見

  

佛往昔修行對治的大悲法門,其心窮盡這個世間,所以他的神通無有邊。由事相上看容易了解,其實就是性德能達到此程度。

  

佛遍世間常現前 一切方便無空過

  

悉凈衆生諸惑惱 此普生神之解脫

  

佛普遍于世間,而且常出現衆生前。他用種種善巧方便接引衆生,無有空過者,爲的是洗滌清淨衆生的諸惑業。

  

佛是世間大智海 放凈光明無不遍

  

廣大信解悉從生 如是嚴髻能明入

  

佛是世間的大智慧海,他能放清淨的光明無不窮盡。「廣大信解」,是指對一佛乘的信,所以信是從佛的世間大智慧海中産生的。

  

如來觀世起慈心 爲利衆生而出現

  

示彼恬怡最勝道 此凈華神之解脫

  

我們的自性能觀察世間的塵境而起慈悲心,衆生因爲被塵境所困擾,這時候的你來悲愍衆生,自性自然會現前。然而我們對自性的警覺性不夠,往往把這部分抑製下來。倘若體會到人生應該如何才對,這時候自己的自性會慢慢覺醒過來,那就「爲利衆生而出現」。但是還不知道真正的安穩道是什麼,那麼佛經開示我們,就可以獲得了。

  

善逝所修清淨行 菩提樹下具宣說

  

如是教化滿十方 此妙香神能聽受

  

善逝乃「如來」,他所修的清淨行,在菩提樹下皆已宣說,像這樣的教化普遍于十方。

  

佛于一切諸世間 悉使離憂生大喜

  

所有根欲皆治凈 可愛樂神斯悟入

  

一切諸世間是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佛在此叁世間不斷教化我們。譬如看到器世間天氣的變化,有沒有感受到無常?感受到這種緣起法?此由器世間來覺悟衆生。有的從有情世間覺悟衆生,有情世間最明顯的是我們會感受到眷屬的無常,有的是愛別離苦,有的是怨憎會苦,我們有沒有從這當中去看無常而覺悟呢?此乃有情世間的教化。在五蘊世間,自己的貪、瞋、癡、慢、疑、受、想、行、識形成的五陰熾盛苦,我們能否由此覺悟?這就是佛如此出世間,使我們衆生醒覺過來,「悉使離憂生大喜」。

  

如來出現于世間 普觀衆生心所樂

  

種種方便而成熟 此淨光神解脫門

  

「如來出現于世間」,是如來觀世間的意思。普觀衆生的心性,用種種方法令衆生根器成熟。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五 主稼神衆——物質作用轉爲心性作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