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十叁 主風神衆——無礙

  十叁 主風神衆——無礙

  

  

複次,無礙光明主風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間解脫門;普現勇業主風神,得無量國土佛出現鹹廣大供養解脫門;飄撃雲幢主風神,得以香風普滅一切衆生病解脫門;淨光莊嚴主風神,得普生一切衆生善根令摧滅重障山解脫門;力能竭水主風神,得能破無邊惡魔衆解脫門;大聲遍吼主風神,得永滅一切衆生怖解脫門;樹杪垂髻主風神,得入一切諸法實相辯才海解脫門;普行無礙主風神,得調伏一切衆生方便藏解脫門;種種宮殿主風神,得入寂靜禅定門滅極重愚癡暗解脫門;大光普照主風神,得隨順一切衆生行無礙力解脫門。

  

  

這品經文在結構上有一個特色:每十個德號倂爲一組,從這樣一組的德號及法門中可以窺見其性德的狀況。例如若想了解何謂「主風神」,可將這十個主風神的德號倂在一起探討,我們可以發現,它不只說明風的現象,還包括了風的功能、作用等等,尚待我們進一步深入體會才能了解。

  

  

在佛法的覺悟領域中,我們可從〈凈行品〉當中得到一些啓示跟觀想的方法。譬如看到「無礙光明主風神」的德號,我們可以觀想爲:「當願衆生,普入佛法,及諸世間。」這和〈凈行品〉的行法一樣。或者你想進一步思考:「爲何這卷經文講解脫門?」那就要從〈梵行品〉的修行法來看〈世主妙嚴品〉的文章結構。

  

  

〈梵行品〉的修行法是清淨梵行,直接進入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至于如何具足清淨梵行,才得以直接進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必須把進入解脫門的理論提出,同時也提出〈梵行品〉中的主要思想,兩相呼應,你就大徹大悟了。

  

若能這樣紮實地下功夫,那就是祖師大德!因爲你可以從此建立你的心靈方程式,讓你的法身慧命活潑起來。一般人在修學時常苦無下手處,而《華嚴經》之所以處處都爲各位提到下手處,道理即在此。好比會運動的人,不一定要在標准的運動場上才能運動,因爲他真正了解運動的意義及精神,所以不必依賴模式。因此,我們要從此處建立起正確的觀念,在《華嚴經》中具足一切行門,處處都是下手處,門門皆爲解脫門。

  

  

「無礙光明主風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間解脫門。」此處說明風的無礙,能遍及一切世出世間法。所謂的「世間法」,是按照我們的相續心運作的種種行爲。我們現在的心念有如河水,一波接一波,從無間斷。當我們的相續心(分別意識)起作用時,念念都處在對立的情境中,都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是指不使用相續心,起心動念都在統一圓融的情境中。所以,「心被境轉」與「心能轉境」,這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區別。

  

  

所謂「世出世間法」,是指出世間法建立在世間法之上。現在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是世間法,但是我們可將這世間法轉化爲出世間法,換句話說,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其實是同一個。那麼如何轉化呢?就牽涉到非常微細的心念問題。假如我們認爲「唯心所造」,那是屬于世間法,超越唯心造的部分才稱爲世出世間法。這一點在《華嚴經》中講得很清楚。因爲事實上,「唯心」的「心」是指阿賴耶識,是集起心,也就是集合所有境界而起的作用。這種集起心不是真如,真如是超越唯心的。所以,佛法真正講的是超越唯心的部分,而非集起心。大家要能體會佛法深層的部分,那是很微細的。

  

  

反觀回來,如果你認爲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只是唯心的作用而已,那你就無法出叁界。因爲若是心有作用,則仍舊有心意識存在。出世間法是指一種超越的狀況,沒有任何的對立性。談到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可以用唯心來作區別,但世出世間法是超越唯心的部分,這點不一樣。

  

  

「普現勇業主風神,得無量國土佛出現鹹廣大供養解脫門。」「佛出現鹹廣大供養」是廣修供養的意思。真正的廣修供養是指清淨心供養。

  

  

在一則公案中,有位老和尚在京城享有盛名,他懷疑自己能否在這名利場中把持得住,于是便單衣一缽地離開京城,來到一處很偏僻的鄉下。由于風吹雨打,因而一身是病。這時一位老農夫出于憐憫而收留了他,不是很恭敬地將豬圈稍微做整理後,給老和尚住。這老和尚受了老農夫的供養後,想爲老農夫開示,但老農夫瞧不起他,說:「你不要說這些,真要說佛法啊!得請京城的國師來講。」老和尚想:「對呀!我已不是國師,那還講什麼?」可是每次接受供養,總是慈悲爲懷地想爲老農夫開示,而老農夫就是不屑,每次去爲老和尚捉藥時,就會抱怨老和尚太唠叨。有次被一位老居士聽到,便跟著前來探望老和尚,雖然他也不認識老和尚就是國師,仍恭敬地發心供養醫藥,逢年過節還以紅包供養老和尚。老和尚並沒有使用紅包中的錢,擺在那兒,要老農夫需要時拿去用。老農夫心地純正,也沒接受,仍然是自己吃什麼食物,就供養老和尚吃什麼。

  

  

老和尚不定時向這兩人開示,老居士聽來津津有味,自然便在共修處與同修們提起,想把老和尚請來供養。老和尚得知此事,心想不妙,第二天就要離開,剛好碰上老居士領了同修們前來供養,大家執意挽留。老和尚去意雖堅,但不忍掃大家興,遂折衷地答應大家去見見共修處的法師,沒想到這一會面,竟被認出是國師。這消息一傳出,老農夫竟說:「少騙人!哪有國師願住豬圈的?」

  

你看!一個人的我執就是這樣!是老農夫自己叫國師住豬圈的,現在卻反過來不肯承認了!老農夫的心是清淨的,因爲他只是單純地想幫助一位孤苦生病的老人,無存福報之想,但是他是在無知的狀況下進行。而那位老居士才是真的難能可貴,因爲他在覺知的情況下進行供養,知道佛、法、僧叁寶的可貴,不僅供養還請轉*輪。他也是在不知國師身分的狀況下,純粹清淨地想供養僧寶而已。相較之下,老農夫的無知就稍遜于覺知狀況下而行無所求之供養。當國師被認出後,老農夫後悔了,想將房間讓出,請國師再住下,可是老農夫此時那原本無知的清淨心已被汙染了。

  

  

《華嚴經》中所提到的供養,是特別強調覺知的清淨心供養。因爲,知道無量佛土有佛出現,然後來行廣大供養,這是處在絕對覺知的狀況中,而非無知的。另一種廣大供養是法供養,此種也稱修行。修行有事修和理修,理修就是追隨佛過去所修行的途徑,如法修行。事修就是無盡供養。這當中還有一層意義,如果在某一種狀況下有所覺悟的話,也叫供佛。

  

  

譬如有一次出差,夜宿旅館,因爲常聽人說住旅館會被偷錄像,于是住進去後就先到處檢查,發現在每個房間中,床的上方都裝設一個東西,心想:「老板裝這玩意,難道這真是錄像機?」就把它拆下來看,發現竟然是防火警報器!這時便有所領悟,原來外面流傳的都是謊言,而那令人不安的設備竟是爲了保護衆人生命財産安全而裝置的。當我們了解到真相時,很多疑惑就隨之解開而有所領悟。所以,這個防火警報器就是佛所出生之處,而那天花板就是佛土,因爲,覺悟就是佛。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過「哦!原來如此」的經驗?這是我們應該時常保持高度警覺性的地方,而這種狀況無所不在。所謂「見佛」,並非每晚都夢見佛,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能啓發你,讓你趨向于覺悟,而那個地方就是佛國度,能啓發你的那件事就是佛。若能如此體會,即是「佛出現鹹廣大供養」。

  

  

「飄擊雲幢主風神,得以香風普滅一切衆生病解脫門。」這法門是以香風普遍滅除一切衆生病。「香」是熏習,「香風」是對衆生有益。在學佛過程中,改正習氣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的,所以要漸修,也就是熏習。譬如我們希望自己能夠不生氣,可是每次發完脾氣之後才警覺到,然後再告誡自己下次不可再發怒。這是有用的方法,可是因爲是熏習,所以時間可能要花很長。其實我們可以在技巧上調整,不要只在私底下偷偷發願,不敢令人知道,也不敢懲罰或獎勵自己,我們可以采取當衆發願或要求同修監督等方式來進行,收效會更快。

  

  

「淨光莊嚴主風神,得普生一切衆生善根令摧滅重障山解脫門。」「普生一切衆生善根」,這句話可以解釋爲,窮盡一切善根令其出生,並且令一切衆生出生善根。「普」是窮盡之義。

  

  

我們想做到「令摧滅重障山」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這些重障不但巨大,而且重重疊疊。在你還不想破除它時,還不曉得它有多堅固,所以光說要改習氣是很容易,但境界一來,你能不爲所動,那才叫真功夫。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十叁 主風神衆——無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