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十三 主风神众——无碍

  十三 主风神众——无碍

  

  

复次,无碍光明主风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间解脱门;普现勇业主风神,得无量国土佛出现咸广大供养解脱门;飘撃云幢主风神,得以香风普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净光庄严主风神,得普生一切众生善根令摧灭重障山解脱门;力能竭水主风神,得能破无边恶魔众解脱门;大声遍吼主风神,得永灭一切众生怖解脱门;树杪垂髻主风神,得入一切诸法实相辩才海解脱门;普行无碍主风神,得调伏一切众生方便藏解脱门;种种宫殿主风神,得入寂静禅定门灭极重愚痴暗解脱门;大光普照主风神,得随顺一切众生行无碍力解脱门。

  

  

这品经文在结构上有一个特色:每十个德号倂为一组,从这样一组的德号及法门中可以窥见其性德的状况。例如若想了解何谓「主风神」,可将这十个主风神的德号倂在一起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它不只说明风的现象,还包括了风的功能、作用等等,尚待我们进一步深入体会才能了解。

  

  

在佛法的觉悟领域中,我们可从〈凈行品〉当中得到一些启示跟观想的方法。譬如看到「无碍光明主风神」的德号,我们可以观想为:「当愿众生,普入佛法,及诸世间。」这和〈凈行品〉的行法一样。或者你想进一步思考:「为何这卷经文讲解脱门?」那就要从〈梵行品〉的修行法来看〈世主妙严品〉的文章结构。

  

  

〈梵行品〉的修行法是清净梵行,直接进入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于如何具足清净梵行,才得以直接进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必须把进入解脱门的理论提出,同时也提出〈梵行品〉中的主要思想,两相呼应,你就大彻大悟了。

  

若能这样扎实地下功夫,那就是祖师大德!因为你可以从此建立你的心灵方程式,让你的法身慧命活泼起来。一般人在修学时常苦无下手处,而《华严经》之所以处处都为各位提到下手处,道理即在此。好比会运动的人,不一定要在标准的运动场上才能运动,因为他真正了解运动的意义及精神,所以不必依赖模式。因此,我们要从此处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在《华严经》中具足一切行门,处处都是下手处,门门皆为解脱门。

  

  

「无碍光明主风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间解脱门。」此处说明风的无碍,能遍及一切世出世间法。所谓的「世间法」,是按照我们的相续心运作的种种行为。我们现在的心念有如河水,一波接一波,从无间断。当我们的相续心(分别意识)起作用时,念念都处在对立的情境中,都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是指不使用相续心,起心动念都在统一圆融的情境中。所以,「心被境转」与「心能转境」,这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区别。

  

  

所谓「世出世间法」,是指出世间法建立在世间法之上。现在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是世间法,但是我们可将这世间法转化为出世间法,换句话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其实是同一个。那么如何转化呢?就牵涉到非常微细的心念问题。假如我们认为「唯心所造」,那是属于世间法,超越唯心造的部分才称为世出世间法。这一点在《华严经》中讲得很清楚。因为事实上,「唯心」的「心」是指阿赖耶识,是集起心,也就是集合所有境界而起的作用。这种集起心不是真如,真如是超越唯心的。所以,佛法真正讲的是超越唯心的部分,而非集起心。大家要能体会佛法深层的部分,那是很微细的。

  

  

反观回来,如果你认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只是唯心的作用而已,那你就无法出三界。因为若是心有作用,则仍旧有心意识存在。出世间法是指一种超越的状况,没有任何的对立性。谈到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可以用唯心来作区别,但世出世间法是超越唯心的部分,这点不一样。

  

  

「普现勇业主风神,得无量国土佛出现咸广大供养解脱门。」「佛出现咸广大供养」是广修供养的意思。真正的广修供养是指清净心供养。

  

  

在一则公案中,有位老和尚在京城享有盛名,他怀疑自己能否在这名利场中把持得住,于是便单衣一钵地离开京城,来到一处很偏僻的乡下。由于风吹雨打,因而一身是病。这时一位老农夫出于怜悯而收留了他,不是很恭敬地将猪圈稍微做整理后,给老和尚住。这老和尚受了老农夫的供养后,想为老农夫开示,但老农夫瞧不起他,说:「你不要说这些,真要说佛法啊!得请京城的国师来讲。」老和尚想:「对呀!我已不是国师,那还讲什么?」可是每次接受供养,总是慈悲为怀地想为老农夫开示,而老农夫就是不屑,每次去为老和尚捉药时,就会抱怨老和尚太唠叨。有次被一位老居士听到,便跟着前来探望老和尚,虽然他也不认识老和尚就是国师,仍恭敬地发心供养医药,逢年过节还以红包供养老和尚。老和尚并没有使用红包中的钱,摆在那儿,要老农夫需要时拿去用。老农夫心地纯正,也没接受,仍然是自己吃什么食物,就供养老和尚吃什么。

  

  

老和尚不定时向这两人开示,老居士听来津津有味,自然便在共修处与同修们提起,想把老和尚请来供养。老和尚得知此事,心想不妙,第二天就要离开,刚好碰上老居士领了同修们前来供养,大家执意挽留。老和尚去意虽坚,但不忍扫大家兴,遂折衷地答应大家去见见共修处的法师,没想到这一会面,竟被认出是国师。这消息一传出,老农夫竟说:「少骗人!哪有国师愿住猪圈的?」

  

你看!一个人的我执就是这样!是老农夫自己叫国师住猪圈的,现在却反过来不肯承认了!老农夫的心是清净的,因为他只是单纯地想帮助一位孤苦生病的老人,无存福报之想,但是他是在无知的状况下进行。而那位老居士才是真的难能可贵,因为他在觉知的情况下进行供养,知道佛、法、僧三宝的可贵,不仅供养还请转*轮。他也是在不知国师身分的状况下,纯粹清净地想供养僧宝而已。相较之下,老农夫的无知就稍逊于觉知状况下而行无所求之供养。当国师被认出后,老农夫后悔了,想将房间让出,请国师再住下,可是老农夫此时那原本无知的清净心已被污染了。

  

  

《华严经》中所提到的供养,是特别强调觉知的清净心供养。因为,知道无量佛土有佛出现,然后来行广大供养,这是处在绝对觉知的状况中,而非无知的。另一种广大供养是法供养,此种也称修行。修行有事修和理修,理修就是追随佛过去所修行的途径,如法修行。事修就是无尽供养。这当中还有一层意义,如果在某一种状况下有所觉悟的话,也叫供佛。

  

  

譬如有一次出差,夜宿旅馆,因为常听人说住旅馆会被偷录像,于是住进去后就先到处检查,发现在每个房间中,床的上方都装设一个东西,心想:「老板装这玩意,难道这真是录像机?」就把它拆下来看,发现竟然是防火警报器!这时便有所领悟,原来外面流传的都是谎言,而那令人不安的设备竟是为了保护众人生命财产安全而装置的。当我们了解到真相时,很多疑惑就随之解开而有所领悟。所以,这个防火警报器就是佛所出生之处,而那天花板就是佛土,因为,觉悟就是佛。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过「哦!原来如此」的经验?这是我们应该时常保持高度警觉性的地方,而这种状况无所不在。所谓「见佛」,并非每晚都梦见佛,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能启发你,让你趋向于觉悟,而那个地方就是佛国度,能启发你的那件事就是佛。若能如此体会,即是「佛出现咸广大供养」。

  

  

「飘击云幢主风神,得以香风普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这法门是以香风普遍灭除一切众生病。「香」是熏习,「香风」是对众生有益。在学佛过程中,改正习气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所以要渐修,也就是熏习。譬如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不生气,可是每次发完脾气之后才警觉到,然后再告诫自己下次不可再发怒。这是有用的方法,可是因为是熏习,所以时间可能要花很长。其实我们可以在技巧上调整,不要只在私底下偷偷发愿,不敢令人知道,也不敢惩罚或奖励自己,我们可以采取当众发愿或要求同修监督等方式来进行,收效会更快。

  

  

「净光庄严主风神,得普生一切众生善根令摧灭重障山解脱门。」「普生一切众生善根」,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穷尽一切善根令其出生,并且令一切众生出生善根。「普」是穷尽之义。

  

  

我们想做到「令摧灭重障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些重障不但巨大,而且重重迭迭。在你还不想破除它时,还不晓得它有多坚固,所以光说要改习气是很容易,但境界一来,你能不为所动,那才叫真功夫。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十三 主风神众——无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