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十三 主风神众——无碍▪P2

  ..续本文上一页t">

  

「力能竭水主风神,得能破无边恶魔众解脱门。」这「恶魔众」不一定指具体的人,不过就算是具体的人,我们也不见得有能力看得出来。譬如现在流行把小孩送出国当小留学生,然后拼命赚钱供他们花用,可是人隔两地无法教导他们,哪天孩子成了问题少年,父母还不知情。像这些事相,让我们分不清谁才是你的恶魔众。常常很多周遭的朋友需要你时,众人拥戴,抬你上花花大轿,风光十足;等到苦业来临,恶魔众就出现了。所以往往一辈子的努力,临到最后关头,才发现那根本就是空!

  

  

因此,我们学佛最得力的一点就是「活在当下」!不管过去和未来如何,掌握住现在这一刻。现在的繁荣富裕,你要能马上享用,但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去感受生命,去珍惜它!因为这些可能转眼成空,我们根本无法在已知的立场去预测未知的未来。讲这段话就是告诉各位,应如何破除恶魔众。这位主风神的法门就是「能破无边恶魔众」。

  

「大声遍吼主风神,得永灭一切众生怖解脱门。」众生最大的怖畏就是无常。我们举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在东、西方都发生过。在西方是那先比丘和弥兰陀王。那先比丘说人生无常,弥兰陀王不信,于是那先比丘要弥兰陀王找个死刑犯做实验。他要死刑犯头上顶着一盆油,再请剧团演一出戏给犯人看,若戏演完后没有洒出半滴油,就无罪释放,否则照死不误。结果戏演完了,油没有洒出来,但是问死刑犯刚才演些什么?竟然全不知道。

  

  

宝智和尚和梁武帝也发生类似的故事。当宝智和尚与梁武帝一同看戏后,梁武帝赞赏很好看,宝智和尚却表示不知道在演什么?梁武帝不信,于是宝智和尚就建议做相同的实验,当然,那死刑犯也不知道戏演些什么。梁武帝很笨,竟然还问宝智和尚:「他是死刑犯,你又不是,为何你也不知道?」宝智和尚说:「我怕无常啊!无常随时会来抓我,所以我要守着正念,不敢看戏!」

  

  

我们今天有没有守着正念呢?守着正念不动的人,不管外面境界如何,他是不受影响的。因为他看外面的境界变化,就像看戏一样,是空的,每一幕都会演完。不像我们,境界风一起,就随风飘落。守着正念不动的人,是超越唯心的;而只知唯心的人,则故作潇洒与人论戏,都在用心,却也都被境界所转。

  

今天我们就是对怖畏的情境不知情,所以无法将之「永灭」。想「永灭一切众生怖」,就必须守住正念,而这大声遍吼主风神,能守住正念不令忘失。

  

「树杪垂髻主风神,得入一切诸法实相辩才海解脱门。」不能入诸法实相,就无法展开辩才海。「入一切诸法实相」就是得根本智,而「辩才海」的展开,就是后得智的应用。套用禅宗的话,「入一切诸法实相」是宗通,是自觉自证的部分;而「辩才海」是说通,乃教化众生的方便门。将自证自觉的部分(亦即觉悟的经验)告诉别人,就是「得入一切诸法实相辩才海」。所以,若使用中国人的语言方式,这句经文就是:「树杪垂髻主风神,得入宗通、说通解脱门。」此处希望各位能自己体验、证得。

  

  

「普行无碍主风神,得调伏一切众生方便藏解脱门。」此主风神的解脱门是「调伏一切众生方便藏」。调伏一切众生有很多方法,此处提到「方便藏」。

  

方便藏有很多,我们可从众生周遭发生的事件来契入,然后引导他认识人生无常的存在,如此两三次下来,他就会认真与你面对面探讨人生大事。

  

  

「种种宫殿主风神,得入寂静禅定门灭极重愚痴暗解脱门。」「定」包括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三种都是定的功夫,有正、有邪。想要进入禅定境界中,也有三种方法,分别为三摩地、奢摩他、禅那。此处所谓的「禅定」,大概是指禅那。三摩地是随缘止,指身随着我们的生活境界做各种变化,而心如如不动。奢摩他是体真止,指将心安住在真如之上。禅那是两方面都可安住,亦即不执着于真如或世俗的状况。「寂静」是指本来面目,换言之,「寂静禅定门」是指于一切境界中都能见到本来面目,所以它不只是奢摩他,同时也是三摩地。而入此禅定门,就能灭除极重愚痴暗。

  

  

通常我们说「笨」就是愚痴,而佛法中所说的愚痴,是指我们对于本来面目缺乏了解的能力,易言之,我们错认假相为本体。而无明,则是指明明知见错误,又坚持其错误认知为真实。一般说来,「无明众生」是指我执和法执都很重的人,而「愚痴众生」则涵盖每一位众生。众生因为缺乏自觉的能力,所以无法推开愚痴和无明。「入寂静禅定门」即是因定发慧,有了智慧,就有能力灭除极重愚痴惑。

  

  

「大光普照主风神,得随顺一切众生行无碍力解脱门。」「随顺一切众生行」与大光普照主风神的名号相呼应。风怎会「大光普照」呢?风本身有一种随缘顺势的特质,它会随着地形而起作用。当我们见到风的相时,可如此观想:「当愿众生,随顺一切,所行无碍。」这是〈凈行品〉的行法。「随顺一切」就是恒顺众生。若有普行无碍的能力,才能「大光普照」。

  

  

无碍力是一种大力,因为它没有障碍,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能与之相抗衡。换句话说,若能恒顺众生,一切都能圆满。有时候没有自己的意见反而好,尤其当别人有其它看法时,一定要试着将自己的意见完全放下。大家真的都没有意见时,那你再作处置,如此才是真正的恒顺众生。所以,「恒顺众生」并非做不到,只是平常我们的「我执」表现得太刚强,所以不知道「恒顺众生」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尔时,无碍光明主风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风神众,而说颂言:

  

一切诸佛法甚深 无碍方便普能入

  

所有世间常出现 无相无形无影像

  

「一切诸佛法甚深」,佛法深在何处呢?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从行门了解。诸佛法甚深,但是用「无碍方便」就能通通摄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了解「无碍方便」是什么吗?在这儿简单说明一下。

  

站在行者立场来看,修学佛法只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抓住核心。所谓核心就是《华严》讲的「一佛乘」。「一佛乘」,指的是只要能抓住凡圣之间有何差别的关键点,就可成佛。各位可能认为这个关键点很抽象,但是现在师父又不能告诉你是哪一点,因为你可能又会执着在那一点上,所以希望各位能找出属于自己的关键点,并将之扩大。例如前面我们谈到:「心能转境是如来,心被境转是凡夫。」「凡夫心是对立性,如来心是圆融体。」凡圣之间的差别也只有这一点而已。只要能掌握住这关键点,再深的佛法都能契入通达,这是一个法。所以,佛法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佛能在一念间都能入。只要能掌握住核心点,你马上就能契入了。

  

  

汝观如来于往昔 一念供养无边佛

  

如是勇猛菩提行 此普现神能悟了

  

只要能掌握住佛法的核心,你在一念之间就能供养无边佛。「一念」是指一念清净心,也就是没有意识形态。

  

  

如来救世不思议 所有方便无空过

  

悉使众生离诸苦 此云幢神之解脱

  

这首偈说的是如来救世不可思议,他以种种方便法来救度众生,绝无空过。如来救世之所以不空过、不缺漏,是因为他能穷尽。我们不能穷尽,所以对于这个部分感受不到。

  

  

众生无福受众苦 重盖密障常迷覆

  

一切皆令得解脱 此净光神所了知

  

众生因为无福才受种种痛苦,现在又被无明暗障所覆盖,唯有以智慧除掉这些盖章,众生才不会再受苦。

  

  

如来广大神通力 克殄一切魔军众

  

所有调伏诸方便 勇健威力能观察

  

「如来广大神通力」是指自性的因缘和合力。「魔军众」则包括刚刚所说的种种重盖密障,还有贪、瞋、痴、慢、疑等。前两句说的是自性的因缘和合力,能够摧伏一切重盖密障及贪、瞋、痴、慢、疑。

  

为何自性有这么强的能力,能够摧伏一切魔军众?希望各位好好体会,佛法的整个内容即在此。

  

  

佛于毛孔演妙音 其音普遍于世间

  

一切苦畏皆令息 此遍吼神之所了

  

即使只有像毛孔那般小的觉悟,只要能发扬出来,就是在演妙音,也能普遍世间而令一切痛苦怖畏止息。我们常讲,在学佛的过程中,只要能感受到一点点像雷光电影一闪即逝的觉悟,我们都要深深地体验它,一切苦畏便可完全消除。

  

  

佛于一切众剎海 不思议劫常演说

  

此如来地妙辩才 树杪髻神能悟解

  

佛在一切国度中,尽未来际常为一切众生演说种种法门。佛演妙音弘法利生,这里面含有刚才所说的「宗通」部分,没有「宗通」,就无法「说通」。「宗通」是自己本身对真理及生命的体验,若是体验不够,是无法「说通」的。至于体验的部分是否只有像一毛孔那般少,这就不是重点所在了。即使是一刹那际的佛光片影,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对于提升生命质量是绝对有效用的。同时,我们以体会的部分运用种种因缘来告诉众生,这样你就能发现「不思议劫常演说」的意义。

  

  

佛于一切方便门 智入其中悉无碍

  

境界无边无与等 此普行神之解脱

  

「方便门」指种种度众生的方法。想运用种种方便门而没有障碍,必须要有大智慧。一般人在运用方便门时之所以会产生障碍,是因为没有智慧去分析这样做是否正确。譬如慈悲这个方便门,很多人用了之后反而害了众生。假如你有智慧为先导,就有无量无边的妙用境界了,一般人因为缺少这部分,所以才会有无力感。学佛人常有这种感受,觉得学佛很好,想跟人说,又不被接受。所以若想弘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如来境界无有边 处处方便皆令见

  

而身寂静无诸相 种种宫神解脱门

  

如来是自性,自性的境界超越一切心思所及的部分。「心量所及」只是一个文字上的符号,它是为了让我们方便了解。自性是超越这个部分的,所以才不可思议。同样地这里讲的「无有边」,也不是说那儿真的有个边,而是指超越边际。因此禅宗在训练时,就转过来看话头(话要提起前的那个头,要去看那个境界)。同样地,「念头」也是,念起之前的那部分,就不是心思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议。

  

「处处方便皆令见」,但是实质上我们还见不到,要等证入了,才看得到自性那无边的境界。这是自证自觉的部分,也就是「宗通」的部分。「而身寂静无诸相」,是指自性境界本来寂静无诸相。本来面目是本体,本体是不能用相来表达的。

  

  

如来劫海修诸行 一切诸力皆成满

  

能随世法应众生 此普照神之所见

  

「一切诸力」的「力」是指波罗蜜。「一切诸力皆成满」,是指各种波罗蜜都圆满。波罗蜜是到彼岸,各种波罗蜜是指各种法门和善根都圆满,然后随着世间法相应于众生的需要,教化众生。

  

这偈的关键在于「如来劫海修诸行」。相对于现代人一切讲求快速的心态,像吃方便面一样来谈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其实想要了生死、出三界,也可以很迅速的,但是你有没有找到要领呢?要领就在于能够见性,掌握得住凡圣之间的差别在哪儿。至于其它的都是方便门,不是实质的法,由方便法去修行便想很快成就,那是不可能的。

  

  

  

(讲记圆满)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十三 主风神众——无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