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十一】 海雲繼夢 解經
先從法執談起/前言
尚未正式解釋這卷經文的法義之前,我想把「法執」的定義,以及如何産生法執的過程,重新做個陳述。
法執從何而起?無人知道,但是我們可先從自己周遭的生活環境中感受。譬如當你與大衆相處時,是否覺得有某些人很討你喜歡,而某些人卻惹你厭?這就是法執。又譬如現在學佛了,你也會發現和某部經及某位善知識比較相應或不相應,像這些都是法執。
法執,來自于我們對事物的表達部分做了分別。每個人對于自己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感受度應該是最真實的。但是,由于每人對生命認知的不同,故感受度也有深淺程度的差異。也許我們透過正法行,啓發對人生另一層面的認知,但是這不是真正的法菩提心,所謂菩提心是指對生命存在的一種感受力。善根較猛利者對生命的感受度較強;然而,一些善根較弱者,無法感受到內心深處這種具體存在的東西,所以只好用一些符號和概念,加強他對這種東西的認識,那麼這種符號和概念就形成了一個人的法執。也許各位對于我這樣的描述,還是搞不懂法執究竟爲何,我再舉一些例子作說明:
一、譬如在開會的場合,有些人很想站起來發表一些言論,卻遲遲不敢開口,深恐被別人看笑話。可想而知,這時他內心裏一定有好多種語言符號在互相掙紮。假如這時突然有人請他上來講話,他一定會毫無頭緒地亂講一通,因爲他的思惟理路有一半早已在腦海裏溜出去了。像這種行爲語言本身有一種符號指揮著它,但是他自己的意識卻感受不到。
二、譬如佛教以「蓮花」表達內心清淨的一種意境,像這種語言概念由來已久。以一位學佛者而言,對蓮花當然不陌生,但是對一個外國人來說,它只不過是一種花而已,根本體會不出其中的微妙處。所以法執是一種「對語言概念的執著」,而且這種執著會因各人生活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假如每人都能破除這種意識形態的執著,很快就能進入菩提道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