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前言 先从法执谈起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十一】 海云继梦 解经

  

  

  

先从法执谈起/前言

  

  

尚未正式解释这卷经文的法义之前,我想把「法执」的定义,以及如何产生法执的过程,重新做个陈述。

  

  

法执从何而起?无人知道,但是我们可先从自己周遭的生活环境中感受。譬如当你与大众相处时,是否觉得有某些人很讨你喜欢,而某些人却惹你厌?这就是法执。又譬如现在学佛了,你也会发现和某部经及某位善知识比较相应或不相应,像这些都是法执。

  

  

法执,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表达部分做了分别。每个人对于自己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感受度应该是最真实的。但是,由于每人对生命认知的不同,故感受度也有深浅程度的差异。也许我们透过正法行,启发对人生另一层面的认知,但是这不是真正的法菩提心,所谓菩提心是指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感受力。善根较猛利者对生命的感受度较强;然而,一些善根较弱者,无法感受到内心深处这种具体存在的东西,所以只好用一些符号和概念,加强他对这种东西的认识,那么这种符号和概念就形成了一个人的法执。也许各位对于我这样的描述,还是搞不懂法执究竟为何,我再举一些例子作说明:

  

一、譬如在开会的场合,有些人很想站起来发表一些言论,却迟迟不敢开口,深恐被别人看笑话。可想而知,这时他内心里一定有好多种语言符号在互相挣扎。假如这时突然有人请他上来讲话,他一定会毫无头绪地乱讲一通,因为他的思惟理路有一半早已在脑海里溜出去了。像这种行为语言本身有一种符号指挥着它,但是他自己的意识却感受不到。

  

  

二、譬如佛教以「莲花」表达内心清净的一种意境,像这种语言概念由来已久。以一位学佛者而言,对莲花当然不陌生,但是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花而已,根本体会不出其中的微妙处。所以法执是一种「对语言概念的执着」,而且这种执着会因各人生活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假如每人都能破除这种意识形态的执着,很快就能进入菩提道的修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