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一 干闼婆王众——反省!便长出智慧苗

  

一 干闼婆王众——反省!便长出智慧苗

  

  

复次,持国干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树光干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凈目干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解脱门;华冠干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邪见惑解脱门;喜步普音干闼婆王,得如云广布普荫泽一切众生解脱门;乐摇动美目干闼婆王,得现广大妙好身令一切获安乐解脱门;妙音师子幢干闼婆王,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称宝解脱门;普放宝光明干闼婆王,得现一切大欢喜光明清净身解脱门;金刚树华幢干闼婆王,得普滋荣一切树令见者欢喜解脱门;普现庄严干闼婆王,得善入一切佛境界与众生安乐解脱门。

  

  

「复次,持国干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干闼婆王的「亁」,读音为ㄍㄢ,是天帝的侍者。在天龙八部中,与其它护法神皆同为护国护民的正神。

  

  

为何在《华严经》中,我们从未见过恶神(即使让听闻者毛骨悚然的夜叉,竟然也是正神)呢?因为「华严」是一乘教,所阐述的是法界体性,其乃一种圆融的状态,在这当中没有分裂与对立,当然就没有好与坏的区别。

  

  

虽然由眼前的现象界来看,一切万物皆有好坏的不平等差别,但是这些都是由于凡夫的分别心所致。在人人皆有佛性的大原则下,更没有所谓的好人与坏人。举凡世间人也不过是一种示现罢了,况且坏人与好人一样都在法界内。所以,佛法是由究竟点看过来,不是只看眼前的这一小片段的现象界而已。如果我们执着于眼前部分时空的现象界,当然有善恶的区别,然而,当我们放大心量,宏观整个法界体性时,根本没有善恶的分别。此为华严教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认知。

  

  

「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是持国干闼婆王的解脱门。「自在方便」四字,其实是内心境界的一种感受,并非外面还有一个自在方便可得。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我们以这些符号,作为思惟的引导及标准。所以,只要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在方便为何,你用任何其它的语言符号表达都无所谓。譬如「明心见性」也是一种语言符号,它能引导我们感受生命本质的真实义。换句话书,经文中的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媒介,我们必须透过这些媒介进而悟入佛陀的心境,这才是学佛的最主要目标。

  

  

同样地,「摄一切众生」也是一种语言符号。一般人以为「摄众生」,就是把众生通通拉拢过来,其实不然,有时反而要施以欲擒故纵。明知众生难调难伏,就先随顺他而不必强求。譬如我们在接引众生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众生很喜欢拿别处道场的优点,与我们的道场相比较。这时我们只好先舍弃他,同时鼓励他去别的道场精进。只要他肯精进,必然会发现哪个道场才是正知正见的道场,这时他若想再回来,我们更应该接纳他才是。

  

  

对众生慈悲,不一定只有好言相劝,有时适度的责备也是一种法门,但是在责备当中我们必须不失正念,同时更应该适时伸出援手。换句话说,只要能让众生有所觉悟,用什么方法摄受皆可。

  

  

「树光干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普见」从文字上解释,指「无所不见」;但是这里所讲的普见,是指「对一切功德全面地感受」之义。何谓「功德」呢?对生命存在的体验,即是功德。那么,生命的存在到底在哪里呢?它存在于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中。

  

  

由于我们对整个境界的摄受力不够,所以当根尘相接时,我们会不以为意。换句话说,我们的六根门头全部被遮掉了,虽然眼睛是看到了色尘,内心却没有看到。这种对生命的感受是发自于内心,因此,我们常说要透过「慧眼」来看外面的一切境界,这部分所指的就是内心。内心不是肉团心,而是指法身慧命,而内心对生命存在的感受力就是功德。

  

  

现在我们对法身慧命的认知不够,所以无法感受生命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修行就是为了培养法身慧命的成长,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事修上,要借着事修(譬如打坐、参禅、念佛……等等正法行)的训练,转入对生命的体验。在用心投入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指引你继续前进。此时这股生命的洪流会一直涌现,而且永不停止,这就是功德。

  

  

「凈目干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解脱门。」「永断一切众生忧苦」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断除外面一切众生忧苦。因为外面一切众生认为忧苦的事,你未必也同样如此认为。

  

  

每个人对「忧苦」的认知和定义皆不同,就以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拾荒者来讲,他们所忧苦的并非贫穷的生活,而是如何被人鞭打才不会痛。因为这些拾荒者往往趁人不注意时,偷走人家还有用处的东西,如果不慎被抓到,一定会被物主鞭打,所以他们就在自己的手肘和小腿上绑上厚厚的布条,然后再穿上衣服,以防万一被抓到后,就这两处被鞭打而不至于疼痛难当。这是他们的忧苦,但是你根本不会有。

  

  

又譬如百货公司换季大甩卖时,有些人为了捡些便宜货,一窝蜂地大买进,回家试穿后才发现这件不合身,那件也有瑕疵,结果是花钱受气。想这些都是众生的忧苦,我们应如何「永断」呢?所以,从众生相来看,这些烦恼忧苦是无尽的。如何借着一切众生忧苦的外相,历练自己的心性,让心境达到圆融和谐的地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位众生为何认为自己的忧苦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呢?此即法执的主要原因。以修行者来讲,他们没有这个法执,所以认为一切忧苦只不过如梦幻泡影而已。假如我们也能有这种认知,一切众生的忧苦就永断了。

  

  

「华冠干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邪见惑解脱门。」「邪见惑」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追求知识时没有追求到底,在一半就停住了,并且还起了疑惑,这就叫作「邪见惑」。追求知识应如何究竟呢?要让它回归到我们的生命洪流里,才叫作究竟。譬如家中的打火机坏掉了,在修理的过程中,能否感觉到这是生命的一种脉动?这件事怎么做都无关紧要,也不在于知识的本身,更不在于修好或修不好;而是透过修理的过程,我们能否感受到这个知识与我们的生命相衔接?

  

  

各位有没有想过,修理打火机也是一个修行法门?所以对知识追求的本身,假如从世间法的立场来看,它所达到的目标对修行人来讲只有一半而已,套以《法华经》的用语,这叫作「化城」。外国人研究自然科学,最后都会导入对生命的追求上面,换言之,一个未学佛的人,都懂得这一种追求方法,更何况是学佛者,要不要像这样来追求知识呢?但是现在学佛人学到最后都跑去做法会了,他们认为这样才是了生死,你说愚痴不?所以邪见惑在哪里?你应该看得出来。若你能如此了解的话,这叫全方位的观察。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达,为何学佛的关键在于力行与体验,而不是用说的。唯有力行与体验才会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事情。现在各位感受不到,反正每天都这样周而复始地起床、睡觉,一点也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但是,等到真正体会到生命存在之时,你不然会分分秒秒地掌握它。现在就是因为没有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感,所以你一直纵容它,丧失了它,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喜步普音干闼婆王,得如云广布,普荫泽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普」字是相对于「一切众生」来讲的。「如云广布」和「自在方便」一样,都是内心境界的一种感受,只是语言文字不同罢了。假如我们也同样用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境界,可能不太贴切,因为我们没有这种亲身感受。倘若你感受到生命的本质与存在,你所讲出来的话必定句句感人,反之,若是没有感受,就把这种语言文字(尤其是《华严经》里的文辞)念一遍给人听,他们会觉得好肉麻!为什么?因为那不是你对生命的感受。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咬文嚼字,而是在内心的感受。

  

  

「普荫泽」的「荫泽」是饶益一切众生之义。如何荫泽呢?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譬如说父母教育子女就是荫泽子女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夫妻两人教育子女的方法一定不一样。但是能否说太太或先生的教法不对?其实两人都疼子女,只是疼的方法不同,所以荫泽的方法也就相异。

  

  

同样地,…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一 干闼婆王众——反省!便长出智慧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