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在精进用功时,所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与照顾也不一样。假使不信,可以立即一同结界,一星期后,大家都会发现每人所感受到的菩萨加持力完全不同:有的可能很累,有的很高兴,有的产生很多瑞相,有的会惨兮兮。但是不要以为别人高兴,你也要很高兴;更不必担心别人的境界很殊胜,自己的情况为何这么糟糕?情况糟糕必有其因缘,瑞相现前亦自有其殊胜因缘。以成就的终极目标来讲,坏的境界倒不见得比瑞相的境界来得差,因为佛、菩萨会让你对预期目标产生一种干扰,而那种干扰才是真正的瑞相。何以见得?因为他们正在破除你的我执跟法执!这不就是最佳状况吗?修行本来就是要破除我们的各种意识形态,可偏偏我们无法领悟。
「乐摇动美目干闼婆王,得现广大妙好身,令一切获安乐解脱门。」「乐摇动」指敏锐、灵活之义,「美目」所指的就是观察力,故此干闼婆王有敏锐、灵活的观察力。「现广大妙好身」,其实每人都有这个能力现广大妙好身,只可惜我们没有接受过训练,所以无法得以显现。现在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训练方法:
从每天关上家门要出去的那一刻,开始观想着步步脚踩莲花,一步步地踩出来,每步都想着踏在莲花上,莲步轻移地慢慢走,并把心安住在当下。刚开始时先训练脚步,等到脚步观想成功了,再来观想手部。当你的手部摆动之时,要很自然、自在,如〈普贤十大愿王〉里所言:「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手的摆动要如同「日月不住空」般自在。头部也是一样,不必刻意,自然地摆正,轻松自在而没有沾染。你当下的这种状况,就是在显现妙好身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这种修行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训练成功,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感受其中的奥妙。其实任何修行法门皆如此,需有恒常心。
「现广大妙好身」是为了令一切众生获得安乐,既然如此,当然包括自己在内也要获得安乐。所以,现广大妙好身,简单说来有两个条件:一是身相威仪,一是内心清净。若内心有很多的意识形态,就不可能现广大妙好身。譬如当我们与人对话时,你发现到对方一直讲自己所要说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心根本不清净。若我们与人谈话时,对方在对答上十分相应,就可以知道他的内心没有杂念,我们可以从当下看得很清楚。所以,内心的情况会影响外面。若与人谈话时,对方的身相威仪不够庄严,对听的人而言也是一种不安乐。相同地,我们和别人谈话时也要专心、留意。
「妙音师子幢干闼婆王,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称宝解脱门。」从名字上可看出「师子幢」的含意,指这位干闼婆王很会转*轮,而「妙音」则是指他善于表达。「普散十方」是指能向外完全展现之义。而「一切大名称宝」呢?《华严经》中很多菩萨的名字都有「名称」两字,无论将之解释成名字或圣号都无所谓。这里最主要的是讲他们的性德,如「妙音师子幢」就是一种性德,并非有个人的名字叫作「妙音师子幢」;而「名称宝」也是一种性德。「普散十方」就是把「大名称宝」这种性德向十方散播出去。
所谓的「大名称宝」,这种性德的含意又是什么呢?先举一个例子,「花」是植物在生命能量最饱和时的一种展现,所以开花是植物生命中最美的时刻。我们常用花形容我们的生命,意思就是要我们的生命开花!不管是谁,也无论年龄大小,都要让我们的生命开花!亦即让我们的生命能量充分累积起来!因此,就产生了「生命开花」这样一个词汇。而「生命开花」的含意为何?我们反而感受不到了!所以到最后变成像鹦鹉学人讲话一样,重复地使用这词汇,本身的实际内容却丧失了,这种情况叫法执。
所谓「生命开花」,象征我们生命的一种巅峰状态。我们必须感受那种状态,而非执着语言文字。尤其现代信息太发达,我们往往在文字上面转来转去。现在能否透过这些信息,导入到我们的生命领域里?这是最重要的事,否则我们只有「名称」,而没有得到「名称宝」」。
「名称」是形象,「宝」即生命的本质,故「名称宝」才是真正的宝质。如同当一个法门修到见性就叫「宝树」,而每一法门都能修到见性时就是「宝树行列」。故「名称宝」意指名称的本体,亦即名称所代表的本质。
「普放宝光明干闼婆王,得现一切大欢喜光明清净身解脱门。」每个人对「一切大欢喜」的感受不一样。一般人对于欢喜的感受带有一种善恶的分别心,譬如说帮助别人之后好欢喜,或者功课做完之后好高兴,这是行善所产生的欢喜。也有人在造恶之后产生欢喜,入赌博、签大家乐赢钱了,或是吸食安非他命之后也会觉得欢喜;但是这个欢喜是不正确的。这里所讲的「大欢喜」,是指对生命的真实存在有所感受之后所产生的,这部分就已经抛开善恶二者的对立。
「光明清净身」的「身」是指本体。本来我们的本体是清净光明的,但是现在被无明暗障所污染,所以变得残缺不全,唯有在恢复清净光明身之后,才能产生大欢喜。
「金刚树华幢干闼婆王,得普滋荣一切树,令见者欢喜解脱门。」「普滋荣一切树」的「树」有修行之义。现在我们学佛修行有一种状况,就是经常发现自己有散乱心,想要用功却又有种使不着力的感觉。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使不着力时,该怎么办呢?」当你开始寻求解决这无力感的方法,而又能克服散乱心时,这就叫作「普滋荣」了。
假如各位对修行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建议各位最好先看传记。读完一本传记之后,会激发你的向道心;一旦你的向道心被激发起后,你就会再往前冲刺,便可冲破现在的障碍了。另外的方法就是去找学长,因为他们曾经用功过一段时间,心中的波动度较小,可以与他们探讨,建立信心后,再突破。若觉得不好意思,可以找师父,请善知识来「普滋荣」一番。「滋荣」的方式很多,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坚定你对道的信心。
「普现庄严干闼婆王,得善入一切佛境界与众生安乐解脱门。」「佛」是觉悟,「善入一切佛境界」的意思就是善于进入任何觉悟境界。想要善入一切佛境界,必须有根本法门。譬如在第二卷经文中与各位所谈的「对立」与「圆融统一」的观念,就是一种根本法门。你要在心中把这根本法门建立起来,凡是遇到任何境界都能转化到不对立,那么你就成功了。若这一法门成功,你在任何境界里都能使用这一法,直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就能说是真正的「善入佛境界」。因为那时候既无我也无法,人法双泯,而进入解脱门,此时回过头来教化众生才能事事无碍,亦得以「与众生安乐」。所以,要进入佛境界其实不难,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掌握到根本法门。
尔时,持国干闼婆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干闼婆众,而说颂言:
诸佛境界无量门 一切众生莫能入
善逝如空性清净 普为世间开正道
虽然诸佛法门广大无量无边,但是尚未找到自己的法门之前,诸佛的无量法门我们没有一门能进入,所以说:「一切众生莫能入。」
假如学佛是为了成佛,就应该修习一佛乘的佛法,但是我们在解释时会产生一种矛盾的现象。一般说修菩萨因圆满后,就能成就佛果位,可是事实上从四圣位来看,修一佛乘才能成佛。
若按华严的教法,佛教分为小、始、终、顿、圆五教。小乘教包括声闻、缘觉,大乘始教和大乘终教是属于菩萨乘的部分,顿教和圆教属于一佛乘的部分,而一佛乘是直接讲成佛的。所以在中国禅宗的修行法中,很少提到修六度万行和修四无量心的。也就是说,禅宗主张直接把心转过来就成佛了,所以禅宗有句话说:「一念不生即是佛。」
既然成佛的境界有无量无边的法门,那我们该怎么修呢?这是一个关键。通常大家一看到「无量无边法门」就联想到六度万行,这种解释法就不对了。其实无论你用任何方法来成佛都可以,基本上没有限制。但关键在于必须转凡夫心为佛心——「转凡成圣」。而「转凡成圣」的关键又在哪儿呢?在于破法执;只要能破法执,当下就能成佛。所以,你必须先对法执有所认识,否则很难破除。
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譬如男女聚在一起时,有些女生就喜欢让男生请客,并认为是理所当然。其实这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法执。在生活中像这一类先入为主的观念,通通属于法执。为何法执难以破除呢?因为我们都有一厢情愿(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此观念下所做的推理会产生错误。虽然就推理的逻辑上来看并没有错,但是经过推理后所产生的答案却是错的,这叫作「一厢情愿推理的谬误」。因此,想在法执上有…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一 干闼婆王众——反省!便长出智慧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