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一 幹闼婆王衆——反省!便長出智慧苗▪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在精進用功時,所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與照顧也不一樣。假使不信,可以立即一同結界,一星期後,大家都會發現每人所感受到的菩薩加持力完全不同:有的可能很累,有的很高興,有的産生很多瑞相,有的會慘兮兮。但是不要以爲別人高興,你也要很高興;更不必擔心別人的境界很殊勝,自己的情況爲何這麼糟糕?情況糟糕必有其因緣,瑞相現前亦自有其殊勝因緣。以成就的終極目標來講,壞的境界倒不見得比瑞相的境界來得差,因爲佛、菩薩會讓你對預期目標産生一種幹擾,而那種幹擾才是真正的瑞相。何以見得?因爲他們正在破除你的我執跟法執!這不就是最佳狀況嗎?修行本來就是要破除我們的各種意識形態,可偏偏我們無法領悟。

  

  

「樂搖動美目幹闼婆王,得現廣大妙好身,令一切獲安樂解脫門。」「樂搖動」指敏銳、靈活之義,「美目」所指的就是觀察力,故此幹闼婆王有敏銳、靈活的觀察力。「現廣大妙好身」,其實每人都有這個能力現廣大妙好身,只可惜我們沒有接受過訓練,所以無法得以顯現。現在教大家一個簡單的訓練方法:

  

從每天關上家門要出去的那一刻,開始觀想著步步腳踩蓮花,一步步地踩出來,每步都想著踏在蓮花上,蓮步輕移地慢慢走,並把心安住在當下。剛開始時先訓練腳步,等到腳步觀想成功了,再來觀想手部。當你的手部擺動之時,要很自然、自在,如〈普賢十大願王〉裏所言:「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手的擺動要如同「日月不住空」般自在。頭部也是一樣,不必刻意,自然地擺正,輕松自在而沒有沾染。你當下的這種狀況,就是在顯現妙好身了!這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法門。這種修行法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訓練成功,必須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感受其中的奧妙。其實任何修行法門皆如此,需有恒常心。

  

  

「現廣大妙好身」是爲了令一切衆生獲得安樂,既然如此,當然包括自己在內也要獲得安樂。所以,現廣大妙好身,簡單說來有兩個條件:一是身相威儀,一是內心清淨。若內心有很多的意識形態,就不可能現廣大妙好身。譬如當我們與人對話時,你發現到對方一直講自己所要說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心根本不清淨。若我們與人談話時,對方在對答上十分相應,就可以知道他的內心沒有雜念,我們可以從當下看得很清楚。所以,內心的情況會影響外面。若與人談話時,對方的身相威儀不夠莊嚴,對聽的人而言也是一種不安樂。相同地,我們和別人談話時也要專心、留意。

  

「妙音師子幢幹闼婆王,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稱寶解脫門。」從名字上可看出「師子幢」的含意,指這位幹闼婆王很會轉*輪,而「妙音」則是指他善于表達。「普散十方」是指能向外完全展現之義。而「一切大名稱寶」呢?《華嚴經》中很多菩薩的名字都有「名稱」兩字,無論將之解釋成名字或聖號都無所謂。這裏最主要的是講他們的性德,如「妙音師子幢」就是一種性德,並非有個人的名字叫作「妙音師子幢」;而「名稱寶」也是一種性德。「普散十方」就是把「大名稱寶」這種性德向十方散播出去。

  

  

所謂的「大名稱寶」,這種性德的含意又是什麼呢?先舉一個例子,「花」是植物在生命能量最飽和時的一種展現,所以開花是植物生命中最美的時刻。我們常用花形容我們的生命,意思就是要我們的生命開花!不管是誰,也無論年齡大小,都要讓我們的生命開花!亦即讓我們的生命能量充分累積起來!因此,就産生了「生命開花」這樣一個詞彙。而「生命開花」的含意爲何?我們反而感受不到了!所以到最後變成像鹦鹉學人講話一樣,重複地使用這詞彙,本身的實際內容卻喪失了,這種情況叫法執。

  

  

所謂「生命開花」,象征我們生命的一種巅峰狀態。我們必須感受那種狀態,而非執著語言文字。尤其現代信息太發達,我們往往在文字上面轉來轉去。現在能否透過這些信息,導入到我們的生命領域裏?這是最重要的事,否則我們只有「名稱」,而沒有得到「名稱寶」」。

  

  

「名稱」是形象,「寶」即生命的本質,故「名稱寶」才是真正的寶質。如同當一個法門修到見性就叫「寶樹」,而每一法門都能修到見性時就是「寶樹行列」。故「名稱寶」意指名稱的本體,亦即名稱所代表的本質。

  

「普放寶光明幹闼婆王,得現一切大歡喜光明清淨身解脫門。」每個人對「一切大歡喜」的感受不一樣。一般人對于歡喜的感受帶有一種善惡的分別心,譬如說幫助別人之後好歡喜,或者功課做完之後好高興,這是行善所産生的歡喜。也有人在造惡之後産生歡喜,入賭博、簽大家樂贏錢了,或是吸食安非他命之後也會覺得歡喜;但是這個歡喜是不正確的。這裏所講的「大歡喜」,是指對生命的真實存在有所感受之後所産生的,這部分就已經抛開善惡二者的對立。

  

  

「光明清淨身」的「身」是指本體。本來我們的本體是清淨光明的,但是現在被無明暗障所汙染,所以變得殘缺不全,唯有在恢複清淨光明身之後,才能産生大歡喜。

  

  

「金剛樹華幢幹闼婆王,得普滋榮一切樹,令見者歡喜解脫門。」「普滋榮一切樹」的「樹」有修行之義。現在我們學佛修行有一種狀況,就是經常發現自己有散亂心,想要用功卻又有種使不著力的感覺。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使不著力時,該怎麼辦呢?」當你開始尋求解決這無力感的方法,而又能克服散亂心時,這就叫作「普滋榮」了。

  

  

假如各位對修行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建議各位最好先看傳記。讀完一本傳記之後,會激發你的向道心;一旦你的向道心被激發起後,你就會再往前沖刺,便可沖破現在的障礙了。另外的方法就是去找學長,因爲他們曾經用功過一段時間,心中的波動度較小,可以與他們探討,建立信心後,再突破。若覺得不好意思,可以找師父,請善知識來「普滋榮」一番。「滋榮」的方式很多,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堅定你對道的信心。

  

  

「普現莊嚴幹闼婆王,得善入一切佛境界與衆生安樂解脫門。」「佛」是覺悟,「善入一切佛境界」的意思就是善于進入任何覺悟境界。想要善入一切佛境界,必須有根本法門。譬如在第二卷經文中與各位所談的「對立」與「圓融統一」的觀念,就是一種根本法門。你要在心中把這根本法門建立起來,凡是遇到任何境界都能轉化到不對立,那麼你就成功了。若這一法門成功,你在任何境界裏都能使用這一法,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時,就能說是真正的「善入佛境界」。因爲那時候既無我也無法,人法雙泯,而進入解脫門,此時回過頭來教化衆生才能事事無礙,亦得以「與衆生安樂」。所以,要進入佛境界其實不難,關鍵在于你有沒有掌握到根本法門。

  

爾時,持國幹闼婆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幹闼婆衆,而說頌言:

  

諸佛境界無量門 一切衆生莫能入

  

善逝如空性清淨 普爲世間開正道

  

雖然諸佛法門廣大無量無邊,但是尚未找到自己的法門之前,諸佛的無量法門我們沒有一門能進入,所以說:「一切衆生莫能入。」

  

假如學佛是爲了成佛,就應該修習一佛乘的佛法,但是我們在解釋時會産生一種矛盾的現象。一般說修菩薩因圓滿後,就能成就佛果位,可是事實上從四聖位來看,修一佛乘才能成佛。

  

  

若按華嚴的教法,佛教分爲小、始、終、頓、圓五教。小乘教包括聲聞、緣覺,大乘始教和大乘終教是屬于菩薩乘的部分,頓教和圓教屬于一佛乘的部分,而一佛乘是直接講成佛的。所以在中國禅宗的修行法中,很少提到修六度萬行和修四無量心的。也就是說,禅宗主張直接把心轉過來就成佛了,所以禅宗有句話說:「一念不生即是佛。」

  

  

既然成佛的境界有無量無邊的法門,那我們該怎麼修呢?這是一個關鍵。通常大家一看到「無量無邊法門」就聯想到六度萬行,這種解釋法就不對了。其實無論你用任何方法來成佛都可以,基本上沒有限製。但關鍵在于必須轉凡夫心爲佛心——「轉凡成聖」。而「轉凡成聖」的關鍵又在哪兒呢?在于破法執;只要能破法執,當下就能成佛。所以,你必須先對法執有所認識,否則很難破除。

  

從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譬如男女聚在一起時,有些女生就喜歡讓男生請客,並認爲是理所當然。其實這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法執。在生活中像這一類先入爲主的觀念,通通屬于法執。爲何法執難以破除呢?因爲我們都有一廂情願(先入爲主)的觀念,在此觀念下所做的推理會産生錯誤。雖然就推理的邏輯上來看並沒有錯,但是經過推理後所産生的答案卻是錯的,這叫作「一廂情願推理的謬誤」。因此,想在法執上有…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一 幹闼婆王衆——反省!便長出智慧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