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突破,必須從事相上一點一滴地慢慢解析,久而久之,我們的行爲就會改變。其實要悟得基本的道理不難,但是要把自己完全改變過來,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行事修。所以一定要有修行的功夫,否則永遠無法進入佛的境界。
「善逝如空性清淨」,在此處不使用「佛」、「世尊」這兩個名詞,而使用了「善逝」,但意義相同。「善逝」乃相對于「如來」而講,「如來」是「無所來亦無所去」,而「善逝」的「逝」則是「去」,爲「來無影去無蹤」之義。不管是用「如來」或「善逝」,總之,「善逝如空性清淨」意指佛仿若虛空,他的本質是清淨的。這裏講「性清淨」是指本來面目的部分,而「普爲世間開正道」,這句話中的「正道」是指對「性清淨」的了知與方法。這是持國幹闼婆王爲利益衆生故,從佛的境界中來開示此清淨法門。
如來一一毛孔中 功德大海皆充滿
一切世間鹹利樂 此樹光王所能見
「如來」與「善逝」相同,講的都是自性,自性是無邊際的。從無限中取一毛孔,而每一毛孔都充滿了功德大海,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必須去感受。「功德大海」是什麼?爲何能充滿在自性最微小單位的「毛孔」中?「功德大海」是指本質的部分。雖然自性的一毛孔只是一點點的小部分,但是這一點點的小部分卻是完全真實而不虛妄。既然是真實的,即使再小也能代表整個功德大海。如同玉,即使是碎玉也是玉,因爲它已具備了玉的成分。同樣地,在自性的一毛孔中,就已具備了功德大海。這是總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大家要深切地感受這個部分。
「一切世間鹹利樂」,意指一切世間都能因此功德大海而感受到利益與快樂。一個人修行成佛後,如何利益衆生呢?我舉個例子供參考:我們常說修行是因緣的重組,也就是除掉我們現有的不當因緣,然後加進好的因素。當我們將這些因緣組合到最佳狀況而達到滿分狀態時,我們的功德大海就算完成了,這時自性就百分之百完全地顯現出來。在我們還沒修行時,因爲心中有貪、瞋、癡,所以我們所展現出來的世間就是娑婆世界;然而在修行有所成就之後,因爲我們的生命因素中具足戒、定、慧,所以那時展現出來的境界就是戒、定、慧具足的極樂世界了。
因此,當一個人有成就之後,如何利益衆生呢?其實也不必有特別的作爲。因爲當你的成就到達某個程度,自然而然就會感染出去。就像一缸水,不管裏面幹淨或是肮髒,只要我們一直加入幹淨的水,這缸水就會更幹淨。倘若所加進去的水是汙水,那麼這一缸水的質量一定會下降。同樣地,我們的生命質量是在總體平均值的上面還是下面呢?若生命質量在總體平均值以下,就屬于凡夫;生命質量在總體平均值以上,就是成就者。現在我們把凡夫的因素轉變爲成就者的因素,再將這些好的因素放入我們的生命組合中,我們的生命組合一定會更爲美好。
世間廣大憂苦海 佛能消竭悉無余
如來慈愍多方便 凈目于此能深解
爲何這世間的憂苦海如此廣大?因這世間的一切皆爲對立,故大量的憂愁和痛苦便普遍存在。由于佛沒有對立的心態,故能將這些憂苦通通消除。
舉個例子,我們爲何拜佛呢?也許大家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拜佛的原因在于我們有對立性,所以現在要把以自我爲中心的意識形態去除,轉變成以佛爲中心來拜佛。而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因爲他會恒順衆生,且將衆生都視爲佛。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爲我們無法視衆生皆爲佛,這是凡夫衆生迷惑顛倒的地方。因爲佛沒有對立而且圓融,所以能消除世間一切憂苦。
「如來慈愍多方便」,指佛在圓融不對立的情況下,以種種方便來引導衆生。但衆生能否因此得成就,那是另外一回事,因爲衆生有其本身的業力及因緣。佛以種種方便引導衆生,如同陽光普照大地般,可是有些人偏偏不喜歡陽光,這是因爲他們沒有這個福德因緣。故雲:「佛不度無緣之人。」等到因緣成熟了,所有衆生也都會通通度盡。這裏的「多」是窮盡之義。
十方剎海無有邊 佛以智光鹹照耀
普使滌除邪惡見 此樹華王所入門
十方剎海雖無有邊際,佛覺悟的智慧光卻能普照而無遺漏。我們若想覺悟,須以智爲先導,唯有運用智慧,才能使一切衆生滌除邪惡見,重獲光明。
佛于往昔無量劫 修習大慈方便行
一切世間鹹慰安 此道普音能悟入
佛于往昔無量劫以來,修習大慈方便行,爲的是給予衆生利益安樂。前偈的「十方剎海無有邊」是指空間,現在講「往昔無量劫」是指時間。如果從空間來講,佛覺悟的智慧光明能消除一切衆生的邪見惡見;而就時間來講,即是用大慈方便行,饒益無量無邊的衆生。這是修行的關鍵處,只要捉住根本法門,在任何時空皆能運用自如。所以師父一直希望大家能建立起自己的「心靈方程式」,原因即在此。
「心靈方程式」一定要自己建立,尤其是生長在這一時代的人,是處在危機也是轉機當中。因爲過去所受的社會教育教導我們完全依賴它,它給什麼我們就做什麼;然而,現在于此危機的前提下,有個好轉機,那就是社會更開放了,大家已經開始接觸到更活潑的思惟領域。所以希望各位趕快把握此良機,自我訓練獨立起行,不要再依賴某種意識形態了。
建立「心靈方程式」,每人的方法都不一樣。譬如我們常提到「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的修法,你能否從「此是普賢境」來建立起自己的心靈方程式?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能否將一切境界觀想爲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投射?我們就從此處構思,並且要一直帶著這疑情,哪一天因緣成熟了,就會從此處開悟。同樣地,我們也可從「此是普賢行」來建立自己的心靈方程式,或者參「念佛是誰」亦可,更可從持誦「阿彌陀佛」的洪名下手。不管如何,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心靈方程式,而且這心靈方程式還不能向別人拷貝過來。唯有建立起自己的根本法門,才能在任何環境中灑脫自如。
佛身清淨皆樂見 能生世間無盡樂
解脫因果次第成 美目于斯善開示
「佛身」指覺悟的本體,它絕對清淨,因爲它于諸境界都不附加任何意識形態。一位修行者若能感受到覺悟本體的清淨,便會很喜歡這種境界;反之,若是沒有修行,就無法接受這種清淨無染的狀況。舉個禅宗公案爲例:有人問師父:「有沒有極樂世界?」師父說有。「有沒有天堂?」師父也說有。「有沒有地獄?」師父仍說有。這個人覺得奇怪,他以前問過老和尚同樣的問題,老和尚說:「什麼都沒有。」到底哪個人說的才對呢?于是他將此疑惑告訴師父,而師父說:「兩個都對。」這個人實在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爲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爲什麼說兩個都對呢?
這就是即衆生的意識形態,非要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框住不可。師父說兩個都對,就是要破除這一種執著的意識形態。能夠破除意識形態,才能稱爲清淨。說「有」說「無」,兩者都是執著,都是被汙染而不得清淨。所以對一位凡夫而言,無法體會什麼才是沒有意識形態的清淨境界。而清淨境界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因爲語言文字本身便有障礙存在。假如你能感受此清淨境界,就能樂見佛身了。
「能生世間無盡樂」,意指若能感受「佛身清淨」,就能享受到世間的無盡樂,這是世間最大的福報。而「解脫因果次第成」是指想了生脫死,必須先感受本體的清淨境界。
衆生迷惑常流轉 愚癡障蓋極堅密
如來爲說廣大法 師子幢王能演暢
「衆生迷惑常流轉」的意思是指衆生現在因爲迷惑顛倒,而且一直處于對立的狀態,對于清淨的覺悟本體無法體會,所以一直流轉在六道生死輪回中,無法出離。「愚癡障蓋極堅密」的含意,則是指衆生的無明暗障,最主要來自于愚癡。貪心與瞋心容易破除,愚癡則難以破滅。
愚癡來自于我執與法執,它好像是與生俱來的。例如前面所說的「一廂情願推理的謬誤」,無論怎麼推理都是自己正確,所以愚癡是很難破除的。就像笨的人絕對不會說自己是笨蛋,因爲他根本就已經迷惑而不懂得反省,這也是愚癡衆生難教化之處。而當一個人開始懂得反省自己時,他的智慧苗就已經長出來了。倘若要使智慧圓滿,則必須要有疑情。
「如來爲說廣大法」的目的,是爲了破除衆生那極爲堅密的愚癡障蓋。若從自性的立場來看,愚癡還是可以破除的,只是我們現在不能窮盡而已。
如來普現妙色身 無量差別等衆生
種種方便照世間 普放寶光如是見
這四句所說的是,如來的色身與我們一般所見的人身不同,他能因應種種因緣做種種示現,所以如來的色身叫作「妙色身」。這妙色身遍一切處無所不在,且能因應衆生,而有無量無邊的差別方便,來普遍照耀一切世間。換句話說,衆生有多少種,這妙色身就能示現多少種來利益衆生。
大智方便無量門 爲群生普開闡
入勝菩提真實行 此金剛幢善觀察
「大智」所指的是佛。佛有無量無邊的方便門,是爲了因應種種不同的衆生而普遍地開示。「入勝菩提真實行」,所指的是進入最殊勝的覺悟真實之行。這四句偈乃雲佛有無量的方便法門,爲的就是引導衆生進入菩提道。
一刹那中百千劫 佛力能現無所動
等以安樂施群生 此樂莊嚴之解脫
我們在打坐當中經常有這種「一刹那中百千劫」的經驗,當覺醒過來時,時間已在不知覺中度過好幾個小時。而真正的禅定功夫有兩種:一種是「止」,一種是「觀」。所謂「止」的禅定功夫,通常在入定之後會止住妄念,所以時間雖然已經過了很久,可是自己感覺卻只有一刹那而已。而所謂「觀」的禅定功夫,是屬于修「慧」的,換言之,入定之後覺得時間已經過了百千劫,可是出定後開水還是燙的呢!
其實,時間也是虛妄不實的,但是我們卻不以爲然,總認爲時間確確實實一分一秒地過去,怎會假呢?當然時間不是假的,在世間來說它也不是幻境,可是進入實相中,時間還是幻境。因爲只要把妄念止住,在一刹那中百千劫就過去了。而「佛力能現無所動」,指這種覺悟的能力是很自然地展現,非一般人力所能操縱。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一 幹闼婆王衆——反省!便長出智慧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