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一 幹闼婆王衆——反省!便長出智慧苗

  

一 幹闼婆王衆——反省!便長出智慧苗

  

  

複次,持國幹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攝一切衆生解脫門;樹光幹闼婆王,得普見一切功德莊嚴解脫門;凈目幹闼婆王,得永斷一切衆生憂苦出生歡喜藏解脫門;華冠幹闼婆王,得永斷一切衆生邪見惑解脫門;喜步普音幹闼婆王,得如雲廣布普蔭澤一切衆生解脫門;樂搖動美目幹闼婆王,得現廣大妙好身令一切獲安樂解脫門;妙音師子幢幹闼婆王,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稱寶解脫門;普放寶光明幹闼婆王,得現一切大歡喜光明清淨身解脫門;金剛樹華幢幹闼婆王,得普滋榮一切樹令見者歡喜解脫門;普現莊嚴幹闼婆王,得善入一切佛境界與衆生安樂解脫門。

  

  

「複次,持國幹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攝一切衆生解脫門。」幹闼婆王的「亁」,讀音爲ㄍㄢ,是天帝的侍者。在天龍八部中,與其它護法神皆同爲護國護民的正神。

  

  

爲何在《華嚴經》中,我們從未見過惡神(即使讓聽聞者毛骨悚然的夜叉,竟然也是正神)呢?因爲「華嚴」是一乘教,所闡述的是法界體性,其乃一種圓融的狀態,在這當中沒有分裂與對立,當然就沒有好與壞的區別。

  

  

雖然由眼前的現象界來看,一切萬物皆有好壞的不平等差別,但是這些都是由于凡夫的分別心所致。在人人皆有佛性的大原則下,更沒有所謂的好人與壞人。舉凡世間人也不過是一種示現罷了,況且壞人與好人一樣都在法界內。所以,佛法是由究竟點看過來,不是只看眼前的這一小片段的現象界而已。如果我們執著于眼前部分時空的現象界,當然有善惡的區別,然而,當我們放大心量,宏觀整個法界體性時,根本沒有善惡的分別。此爲華嚴教法中,一個很重要的認知。

  

  

「得自在方便攝一切衆生」,是持國幹闼婆王的解脫門。「自在方便」四字,其實是內心境界的一種感受,並非外面還有一個自在方便可得。語言文字只是一種符號,我們以這些符號,作爲思惟的引導及標准。所以,只要能讓我們感受到自在方便爲何,你用任何其它的語言符號表達都無所謂。譬如「明心見性」也是一種語言符號,它能引導我們感受生命本質的真實義。換句話書,經文中的語言文字只是一種媒介,我們必須透過這些媒介進而悟入佛陀的心境,這才是學佛的最主要目標。

  

  

同樣地,「攝一切衆生」也是一種語言符號。一般人以爲「攝衆生」,就是把衆生通通拉攏過來,其實不然,有時反而要施以欲擒故縱。明知衆生難調難伏,就先隨順他而不必強求。譬如我們在接引衆生時,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即衆生很喜歡拿別處道場的優點,與我們的道場相比較。這時我們只好先舍棄他,同時鼓勵他去別的道場精進。只要他肯精進,必然會發現哪個道場才是正知正見的道場,這時他若想再回來,我們更應該接納他才是。

  

  

對衆生慈悲,不一定只有好言相勸,有時適度的責備也是一種法門,但是在責備當中我們必須不失正念,同時更應該適時伸出援手。換句話說,只要能讓衆生有所覺悟,用什麼方法攝受皆可。

  

  

「樹光幹闼婆王,得普見一切功德莊嚴解脫門。」「普見」從文字上解釋,指「無所不見」;但是這裏所講的普見,是指「對一切功德全面地感受」之義。何謂「功德」呢?對生命存在的體驗,即是功德。那麼,生命的存在到底在哪裏呢?它存在于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中。

  

  

由于我們對整個境界的攝受力不夠,所以當根塵相接時,我們會不以爲意。換句話說,我們的六根門頭全部被遮掉了,雖然眼睛是看到了色塵,內心卻沒有看到。這種對生命的感受是發自于內心,因此,我們常說要透過「慧眼」來看外面的一切境界,這部分所指的就是內心。內心不是肉團心,而是指法身慧命,而內心對生命存在的感受力就是功德。

  

  

現在我們對法身慧命的認知不夠,所以無法感受生命存在的本質是什麼。修行就是爲了培養法身慧命的成長,因此,我們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事修上,要借著事修(譬如打坐、參禅、念佛……等等正法行)的訓練,轉入對生命的體驗。在用心投入的過程中,自然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指引你繼續前進。此時這股生命的洪流會一直湧現,而且永不停止,這就是功德。

  

  

「凈目幹闼婆王,得永斷一切衆生憂苦,出生歡喜藏解脫門。」「永斷一切衆生憂苦」的意思,並不是要我們斷除外面一切衆生憂苦。因爲外面一切衆生認爲憂苦的事,你未必也同樣如此認爲。

  

  

每個人對「憂苦」的認知和定義皆不同,就以小時候在鄉下看到的那些拾荒者來講,他們所憂苦的並非貧窮的生活,而是如何被人鞭打才不會痛。因爲這些拾荒者往往趁人不注意時,偷走人家還有用處的東西,如果不慎被抓到,一定會被物主鞭打,所以他們就在自己的手肘和小腿上綁上厚厚的布條,然後再穿上衣服,以防萬一被抓到後,就這兩處被鞭打而不至于疼痛難當。這是他們的憂苦,但是你根本不會有。

  

  

又譬如百貨公司換季大甩賣時,有些人爲了撿些便宜貨,一窩蜂地大買進,回家試穿後才發現這件不合身,那件也有瑕疵,結果是花錢受氣。想這些都是衆生的憂苦,我們應如何「永斷」呢?所以,從衆生相來看,這些煩惱憂苦是無盡的。如何借著一切衆生憂苦的外相,曆練自己的心性,讓心境達到圓融和諧的地步?這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位衆生爲何認爲自己的憂苦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呢?此即法執的主要原因。以修行者來講,他們沒有這個法執,所以認爲一切憂苦只不過如夢幻泡影而已。假如我們也能有這種認知,一切衆生的憂苦就永斷了。

  

  

「華冠幹闼婆王,得永斷一切衆生邪見惑解脫門。」「邪見惑」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在追求知識時沒有追求到底,在一半就停住了,並且還起了疑惑,這就叫作「邪見惑」。追求知識應如何究竟呢?要讓它回歸到我們的生命洪流裏,才叫作究竟。譬如家中的打火機壞掉了,在修理的過程中,能否感覺到這是生命的一種脈動?這件事怎麼做都無關緊要,也不在于知識的本身,更不在于修好或修不好;而是透過修理的過程,我們能否感受到這個知識與我們的生命相銜接?

  

  

各位有沒有想過,修理打火機也是一個修行法門?所以對知識追求的本身,假如從世間法的立場來看,它所達到的目標對修行人來講只有一半而已,套以《法華經》的用語,這叫作「化城」。外國人研究自然科學,最後都會導入對生命的追求上面,換言之,一個未學佛的人,都懂得這一種追求方法,更何況是學佛者,要不要像這樣來追求知識呢?但是現在學佛人學到最後都跑去做法會了,他們認爲這樣才是了生死,你說愚癡不?所以邪見惑在哪裏?你應該看得出來。若你能如此了解的話,這叫全方位的觀察。

  

  

所以我們一定要通達,爲何學佛的關鍵在于力行與體驗,而不是用說的。唯有力行與體驗才會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多麼值得珍惜的事情。現在各位感受不到,反正每天都這樣周而複始地起床、睡覺,一點也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貴;但是,等到真正體會到生命存在之時,你不然會分分秒秒地掌握它。現在就是因爲沒有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感,所以你一直縱容它,喪失了它,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喜步普音幹闼婆王,得如雲廣布,普蔭澤一切衆生解脫門。」這「普」字是相對于「一切衆生」來講的。「如雲廣布」和「自在方便」一樣,都是內心境界的一種感受,只是語言文字不同罷了。假如我們也同樣用這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境界,可能不太貼切,因爲我們沒有這種親身感受。倘若你感受到生命的本質與存在,你所講出來的話必定句句感人,反之,若是沒有感受,就把這種語言文字(尤其是《華嚴經》裏的文辭)念一遍給人聽,他們會覺得好肉麻!爲什麼?因爲那不是你對生命的感受。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咬文嚼字,而是在內心的感受。

  

  

「普蔭澤」的「蔭澤」是饒益一切衆生之義。如何蔭澤呢?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譬如說父母教育子女就是蔭澤子女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夫妻兩人教育子女的方法一定不一樣。但是能否說太太或先生的教法不對?其實兩人都疼子女,只是疼的方法不同,所以蔭澤的方法也就相異。

  

  

同樣地,…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一 幹闼婆王衆——反省!便長出智慧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