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入法界,實無所入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雲何今見一切佛土所有衆事,種種不同?所謂:世界、衆生界、說法調伏、壽量、光明、神通、衆會、教義、法住,各有差別;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文殊菩薩問賢首菩薩,十方諸佛都是按照一佛乘來出離(這叫作「一乘甚深義」),那爲何我們所見的佛土、佛國度和所有的種種事有種種的不同?所謂:世界不同、衆生不同、說法不同、調伏不同、壽量不同、光明不同、神通衆會不同、教義不同、法位不同,各個差別。爲什麼?
「所謂世界不同」,既然是以一法而得成就,都是用「一佛乘」來成就的,那是不是這樣就好了,用那個法就好了?有沒有人成佛時,是把十方世界所成就的通通濃縮起來在一個地方成就?沒有!文殊菩薩看那麼多,他說沒那回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好像是這個樣子,但其實也不是,所謂「從華藏世界裏面,兩百一十億個佛剎微塵數佛國度當中撷取菁華」,那個「菁華」還是一佛乘;從一佛乘來建立佛國度,那十方諸佛同一體性;但是每一個佛國度,都是因爲佛德本願力和衆生的因緣力結合而成——「娑婆世界」,有娑婆世界的佛的願及衆生的因緣;「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的願及衆生的因緣,「凈琉璃光世界」有藥師佛的願及那個世界衆生的因緣,那十方諸佛國土、南方寶生如來的世界、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的世界也都一樣。
所以,佛的本願和衆生的因緣和合而成的國度,種種不同,世界不同了。從〈華藏世界品〉就可清楚的看到世界的形狀種種不同,有樹形、山形、壇墠形、圓形、方形,各種形狀都有。
「所謂衆生界不同」,衆生的福報不同。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若是到自在王佛那邊去,就會像黑頭蟲爬在人家的缽上。目犍連神通第一,他到世間自在王佛那邊,他趴在那個世界人家吃飯的缽上,那邊的菩薩海會說「這是哪來的蟲啊!」世間自在王佛說:「不要笑他是蟲,他是去此東方無量國土之中,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由此可知,「衆生界不同」。
「所謂說法不同」,既然衆生界不同,佛的說法也不一樣。我們看衆香國的香積如來,他看衆生因緣成熟了,就放個香,「放香」衆生就得度了,該得度的得度,該覺悟都覺悟了;有的是放光,「放光」該得度的得度,該成就的成就了。這就是「說法方式的不同」。
「所謂調伏不同」,有的衆生得慢慢調伏,有的則要現怒目金剛相去調伏。
「所謂壽量不同」,極樂世界壽命長,我們這裏壽命短。
「所謂光明不同」,十方諸法很光明,我們這世界佛的光明不過一丈;佛光的大小就證明這世間的衆生福報有多少,佛光的大小不是佛的成就大小問題,而是衆生的福報問題。
「所謂神通不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世間不現神通,你看不出他有什麼神通,但其它世間諸佛的是神通很廣大,《華嚴經》裏就可以看到很多。
「所謂衆會不同」,菩薩海衆不一樣。我們這邊的聲聞弟子衆,也不過一千兩百五十個人,你看其它世界的菩薩海會則是無量無邊了,這是衆會不同。
「所謂教義不同」,教導的禮儀、儀式不同。我們這邊世尊的教法是「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大衆吃過飯就圍過來,大衆坐定,要請法的人就問,這是說法儀式。他方世界則不同,福報尊殊勝,有金剛寶座、有普融無盡師子座,在這種種殊勝的環境下,有一定的請法儀式,每個世界都不一樣。
「所謂法住不同」,衆生的因緣不同,法留在世間的長短的情況也不同,這叫「法住差別」。
所以這種種狀況都有不同,而沒有一個佛是完全兼顧所有而成就的,講是「一」,可是「相」有很多,但無法全部兼顧。這裏面要談的是:一個是一致性,也就是核心;另一個是多樣性,也就是變化。所以我們講佛法、人生都是這樣子,它具多樣性且富變化,但又能趣向一致;不可能在整個的環境跟過程當中,是多樣化而不統一,也不可能因爲統一而不多樣化。
譬如現在這個社會看起來好像很亂,假如這個亂是趨向一致性,那我們大可放心,因爲畢竟會趨向于安定;假如這種亂而沒有一個核心可以趨向于穩定的話,這個社會一定會瓦解,最後災難一定會到。所以在基本的真理上面,它都會趨向于穩定,而這個趨于穩定的前提下,不管如何的多樣化,我們應該都能予以包容。
這地方揭示了生命中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你不能說人人都必須一致,所以不能多樣化,如此生命會顯得很乏味、枯燥。但你要它能産生變化,而這樣的多樣性又無法趨向一致性,那就會導致崩潰的結果。下面是賢首菩薩的回答。
時賢首菩薩以頌答曰: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得如是剎土,衆會及說法。
一切諸佛剎,莊嚴悉圓滿,隨衆生行異,如是見不同。
佛剎與佛身,衆會及言說,如是諸佛法,衆生莫能見。
其心已清淨,諸願皆具足,如是明達人,于此乃能睹。
隨衆生心樂,及以業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威神故。
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衆生心,如是見有殊。
以是于世界,所見各差別,非一切如來,大仙之過咎。
一切諸世界,所應受化者,常見人中雄,諸佛法如是。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常爾」,就是本來就這樣,永遠就是這個樣子;「文殊法常爾」有兩種解釋:一、講「法如是故」,「文殊啊!法就是這個樣子。」二、講「文殊法本來如是」,這個法就是文殊法,那就不是對文殊講的。第一個解釋講起來比較像一般對談,通常我們采第二種解釋。賢首菩薩答,一個智慧的法(文殊表智慧)本來就是這樣子,真理本來就是這樣。
「法王唯一法」,法王只有一個法,就是把自性顯現出來;十方諸佛也是同一個法,都是把自己的自性(佛性)顯露出來,將人性的積極面充分顯露就對了,所以說「法王唯一法」。大家對于「人性」這兩個字,不要帶有罪惡感,人性沒有什麼不對,只是被我們扭曲了。只要讓人性的積極面、光明面充分顯露,不要讓貪婪的黑暗面在那邊造惡。
「一切無礙人」,就是自在人、法王、一切成道的人。一個得道、有成就的人,都可以叫作「無礙人」或「自在人」,無礙就是自在嘛!
「一道出生死」,「一道」就是一佛乘,都是以一佛乘來出離生死的。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切佛同一法身。我們會覺得很奇怪,這怎麼講呢?譬如,你、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但你的人性充分展開後,跟我的人性充分展開後,兩個是同一個,兩個質量是一樣的;你的完全展現是無量無邊,我的完全展現也是無量無邊,就「無量無邊」來說不是同一個嗎?所以「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因爲它那質量及基本的格局都窮盡了。
「一心一智慧」,一個心一個智慧,這都是唯一的,十方叁世諸佛,同證的都是這一個。
「力無畏亦然」,「十力無畏」就是佛,佛也是一樣的意思。
「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得如是剎土,衆會及說法。」從根本上來講,當我們趨向于菩提的時候,所有的心都回歸到同一個地方;你的地方在哪裏,那就是你的佛國度。
我們修學的過程叫作「趣菩提」,尚未到達最終成就時,每個人的背景、嗜好、習氣、個性都不同,這時所作的回向會産生你的佛國度。所以我們認爲回向很重要。
爲什麼學佛人最後會導歸一個淨土(不管說你把它叫作極樂或什麼)?就是因爲回向心,沒有回向心,絕對不能成就!
有人這樣主張,說「學密要回向,拜佛要回向,只有念佛不要回向」。
告訴你,念佛不回向,佛國土絕不能成就!可能有人會這樣回:「對!我們不成就自己的佛國土,通通到阿彌陀佛那邊去!」這種講法,悉不成就!因爲學佛人當下成就,就是當下有自己的國土。那你說:「我是要被阿彌陀佛攝受去的!」那請問你,最後你要不要成就?最後你也必須要成佛啊!你不可能永遠都在阿彌陀佛那裏,最後還是必須要成佛,那你就必須要有佛國度,而這佛國度的産生,就是你的回向心。所以回向在哪裏?回向就是我們講的「第一目標」,我們學佛以後要建立你的目標,不要沒有目標,不要讓次要的目標來幹擾我們主要的目標,那你做任何的功課都道歸到那個地方去,那就是回向,回向到你第一目標去,所以你就會得到你的剎土,佛國度都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的因緣,你自己去看看,生老病死當中、親戚朋友當中、衣食住行當中、我們所接觸的人事時地物當中,我們的二六時中,每一個人的環境都不一樣,那麼你所要建立的佛國度是什麼呢?每個人都不同。
你說通通要到極樂世界去,那就相同嗎?告訴你,不一樣!看看你現在做這些功課時,你回向到哪裏去,那個回向心,就是你的剎土。你說我回向給小孩,或者小孩要考試,那我先幫他,你已經有幫小孩的心了,不要以爲榜小孩子功德不大,舉一個例子你看看:
有一次恒河泛濫,一個母親抱著一個小孩,是掉到水裏去了,終于有人來救援,母親就把小孩交給救援的人,因爲大人總是比較重,小孩先救上去,大水又沖過來,母親含笑被水卷走了。釋迦牟尼佛就說這母親馬上就升忉利天,因爲舍己救人啊!能夠舍己救人,即使是救自己的孩子,也升天了,那她不過是一般人而已!而我們想想看,你自己能夠這樣把它回向,她就是回向給自己的小孩,我們只要有心于別人身上,不要…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八章 入法界,實無所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