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入法界,实无所入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一切佛土所有众事,种种不同?所谓: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寿量、光明、神通、众会、教义、法住,各有差别;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文殊菩萨问贤首菩萨,十方诸佛都是按照一佛乘来出离(这叫作「一乘甚深义」),那为何我们所见的佛土、佛国度和所有的种种事有种种的不同?所谓:世界不同、众生不同、说法不同、调伏不同、寿量不同、光明不同、神通众会不同、教义不同、法位不同,各个差别。为什么?
「所谓世界不同」,既然是以一法而得成就,都是用「一佛乘」来成就的,那是不是这样就好了,用那个法就好了?有没有人成佛时,是把十方世界所成就的通通浓缩起来在一个地方成就?没有!文殊菩萨看那么多,他说没那回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好像是这个样子,但其实也不是,所谓「从华藏世界里面,两百一十亿个佛剎微尘数佛国度当中撷取菁华」,那个「菁华」还是一佛乘;从一佛乘来建立佛国度,那十方诸佛同一体性;但是每一个佛国度,都是因为佛德本愿力和众生的因缘力结合而成——「娑婆世界」,有娑婆世界的佛的愿及众生的因缘;「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愿及众生的因缘,「凈琉璃光世界」有药师佛的愿及那个世界众生的因缘,那十方诸佛国土、南方宝生如来的世界、北方不空成就如来的世界也都一样。
所以,佛的本愿和众生的因缘和合而成的国度,种种不同,世界不同了。从〈华藏世界品〉就可清楚的看到世界的形状种种不同,有树形、山形、坛墠形、圆形、方形,各种形状都有。
「所谓众生界不同」,众生的福报不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若是到自在王佛那边去,就会像黑头虫爬在人家的钵上。目犍连神通第一,他到世间自在王佛那边,他趴在那个世界人家吃饭的钵上,那边的菩萨海会说「这是哪来的虫啊!」世间自在王佛说:「不要笑他是虫,他是去此东方无量国土之中,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由此可知,「众生界不同」。
「所谓说法不同」,既然众生界不同,佛的说法也不一样。我们看众香国的香积如来,他看众生因缘成熟了,就放个香,「放香」众生就得度了,该得度的得度,该觉悟都觉悟了;有的是放光,「放光」该得度的得度,该成就的成就了。这就是「说法方式的不同」。
「所谓调伏不同」,有的众生得慢慢调伏,有的则要现怒目金刚相去调伏。
「所谓寿量不同」,极乐世界寿命长,我们这里寿命短。
「所谓光明不同」,十方诸法很光明,我们这世界佛的光明不过一丈;佛光的大小就证明这世间的众生福报有多少,佛光的大小不是佛的成就大小问题,而是众生的福报问题。
「所谓神通不同」,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世间不现神通,你看不出他有什么神通,但其它世间诸佛的是神通很广大,《华严经》里就可以看到很多。
「所谓众会不同」,菩萨海众不一样。我们这边的声闻弟子众,也不过一千两百五十个人,你看其它世界的菩萨海会则是无量无边了,这是众会不同。
「所谓教义不同」,教导的礼仪、仪式不同。我们这边世尊的教法是「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大众吃过饭就围过来,大众坐定,要请法的人就问,这是说法仪式。他方世界则不同,福报尊殊胜,有金刚宝座、有普融无尽师子座,在这种种殊胜的环境下,有一定的请法仪式,每个世界都不一样。
「所谓法住不同」,众生的因缘不同,法留在世间的长短的情况也不同,这叫「法住差别」。
所以这种种状况都有不同,而没有一个佛是完全兼顾所有而成就的,讲是「一」,可是「相」有很多,但无法全部兼顾。这里面要谈的是:一个是一致性,也就是核心;另一个是多样性,也就是变化。所以我们讲佛法、人生都是这样子,它具多样性且富变化,但又能趣向一致;不可能在整个的环境跟过程当中,是多样化而不统一,也不可能因为统一而不多样化。
譬如现在这个社会看起来好像很乱,假如这个乱是趋向一致性,那我们大可放心,因为毕竟会趋向于安定;假如这种乱而没有一个核心可以趋向于稳定的话,这个社会一定会瓦解,最后灾难一定会到。所以在基本的真理上面,它都会趋向于稳定,而这个趋于稳定的前提下,不管如何的多样化,我们应该都能予以包容。
这地方揭示了生命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你不能说人人都必须一致,所以不能多样化,如此生命会显得很乏味、枯燥。但你要它能产生变化,而这样的多样性又无法趋向一致性,那就会导致崩溃的结果。下面是贤首菩萨的回答。
时贤首菩萨以颂答曰:
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得如是剎土,众会及说法。
一切诸佛剎,庄严悉圆满,随众生行异,如是见不同。
佛剎与佛身,众会及言说,如是诸佛法,众生莫能见。
其心已清净,诸愿皆具足,如是明达人,于此乃能睹。
随众生心乐,及以业果力,如是见差别,此佛威神故。
佛剎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
以是于世界,所见各差别,非一切如来,大仙之过咎。
一切诸世界,所应受化者,常见人中雄,诸佛法如是。
「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常尔」,就是本来就这样,永远就是这个样子;「文殊法常尔」有两种解释:一、讲「法如是故」,「文殊啊!法就是这个样子。」二、讲「文殊法本来如是」,这个法就是文殊法,那就不是对文殊讲的。第一个解释讲起来比较像一般对谈,通常我们采第二种解释。贤首菩萨答,一个智慧的法(文殊表智慧)本来就是这样子,真理本来就是这样。
「法王唯一法」,法王只有一个法,就是把自性显现出来;十方诸佛也是同一个法,都是把自己的自性(佛性)显露出来,将人性的积极面充分显露就对了,所以说「法王唯一法」。大家对于「人性」这两个字,不要带有罪恶感,人性没有什么不对,只是被我们扭曲了。只要让人性的积极面、光明面充分显露,不要让贪婪的黑暗面在那边造恶。
「一切无碍人」,就是自在人、法王、一切成道的人。一个得道、有成就的人,都可以叫作「无碍人」或「自在人」,无碍就是自在嘛!
「一道出生死」,「一道」就是一佛乘,都是以一佛乘来出离生死的。
「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切佛同一法身。我们会觉得很奇怪,这怎么讲呢?譬如,你、我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但你的人性充分展开后,跟我的人性充分展开后,两个是同一个,两个质量是一样的;你的完全展现是无量无边,我的完全展现也是无量无边,就「无量无边」来说不是同一个吗?所以「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因为它那质量及基本的格局都穷尽了。
「一心一智慧」,一个心一个智慧,这都是唯一的,十方三世诸佛,同证的都是这一个。
「力无畏亦然」,「十力无畏」就是佛,佛也是一样的意思。
「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得如是剎土,众会及说法。」从根本上来讲,当我们趋向于菩提的时候,所有的心都回归到同一个地方;你的地方在哪里,那就是你的佛国度。
我们修学的过程叫作「趣菩提」,尚未到达最终成就时,每个人的背景、嗜好、习气、个性都不同,这时所作的回向会产生你的佛国度。所以我们认为回向很重要。
为什么学佛人最后会导归一个净土(不管说你把它叫作极乐或什么)?就是因为回向心,没有回向心,绝对不能成就!
有人这样主张,说「学密要回向,拜佛要回向,只有念佛不要回向」。
告诉你,念佛不回向,佛国土绝不能成就!可能有人会这样回:「对!我们不成就自己的佛国土,通通到阿弥陀佛那边去!」这种讲法,悉不成就!因为学佛人当下成就,就是当下有自己的国土。那你说:「我是要被阿弥陀佛摄受去的!」那请问你,最后你要不要成就?最后你也必须要成佛啊!你不可能永远都在阿弥陀佛那里,最后还是必须要成佛,那你就必须要有佛国度,而这佛国度的产生,就是你的回向心。所以回向在哪里?回向就是我们讲的「第一目标」,我们学佛以后要建立你的目标,不要没有目标,不要让次要的目标来干扰我们主要的目标,那你做任何的功课都道归到那个地方去,那就是回向,回向到你第一目标去,所以你就会得到你的剎土,佛国度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的因缘,你自己去看看,生老病死当中、亲戚朋友当中、衣食住行当中、我们所接触的人事时地物当中,我们的二六时中,每一个人的环境都不一样,那么你所要建立的佛国度是什么呢?每个人都不同。
你说通通要到极乐世界去,那就相同吗?告诉你,不一样!看看你现在做这些功课时,你回向到哪里去,那个回向心,就是你的剎土。你说我回向给小孩,或者小孩要考试,那我先帮他,你已经有帮小孩的心了,不要以为榜小孩子功德不大,举一个例子你看看:
有一次恒河泛滥,一个母亲抱着一个小孩,是掉到水里去了,终于有人来救援,母亲就把小孩交给救援的人,因为大人总是比较重,小孩先救上去,大水又冲过来,母亲含笑被水卷走了。释迦牟尼佛就说这母亲马上就升忉利天,因为舍己救人啊!能够舍己救人,即使是救自己的孩子,也升天了,那她不过是一般人而已!而我们想想看,你自己能够这样把它回向,她就是回向给自己的小孩,我们只要有心于别人身上,不要…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八章 入法界,实无所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