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执着于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回向。
我们看到社会很混乱,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在做功课时回向,希望这世界清净一点,不要这么混乱。虽然我们有时候也会想应该趋向于和平,有美好的结果,当然我们总会回向给它,这个回向就对了,这个就是一个佛国土了,佛国土就是这样出现的。
有些人他就不这样想了,我回向是希望所有人都来学佛,这是他一个人所建立的佛国土。那你要建立的佛国土是什么,你从你的心里去检讨,你的佛国土就会出现,这是从你的心里面去检讨的。
当然你说我这样念佛,就是一心一意要求生极乐世界,也可以!那本身还是会成就你的佛国土的,并不是说我到极乐世界去就跟我的佛国土完全无关,因为它已经在形成了。你说极乐世界我不想去,因为大家都去,好庸俗喔!那我帮你们去好了,那你的佛国土就在「建设」中;回向心是这样来的。
在我们趋向于菩提的过程中,你的心安住在「什么状况」底下,那种状况就是你的国土;那个心会有人跟你相应,跟你相应的就是你的菩萨海会,这叫作「众会」;你的「那一种状况」到时候会告诉那些人,这叫作「说法」。
「一切诸佛剎,庄严悉圆满,随众生行异,如是见不同。」你这样的剎土,要能够让他成就起来,必须一再地去努力,让你的心从很抽象、感觉不着,到让它显现出来变成很具体。
将人性从隐瞒、埋藏在心里很深的地方让它一直显发出来,这就是学佛;让人性充分显现出来,也就是那种性德充分显现出来时,那你的佛国土就成就了,因为「立足点」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当性德完全展现出来时,你那佛性、人性是与十方诸佛同一个;国土不一样,器世间、有情世间不一样,但智正觉世间是一样的。故从佛剎言,「随众生行异,如是见不同」,随众生行的不同,所见的都不一样;但是从智正觉世间、从法身、智慧来讲是同一个,所以说「唯以一道,而得出离」;贤首菩萨回答的前两偈讲的都是这个部份,后面则开始讲它的不同。
「佛剎与佛身,众会及言说,如是诸佛法,众生莫能见。」佛剎、佛身、众会、言说这些佛法,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
「其心已清净,诸愿皆具足,如是明达人,于此乃能睹。」只有心清净的人,各种行愿都已经做了,这样的明达人才能够见到佛剎、佛身、众会及言说。
「随众生心乐,及以业果力,如是见差别,此佛威神故。」「佛威神」,就是觉悟的因缘力。以觉悟的因缘力,众生的「心乐」及「业果力」差别才能显现出来。
「佛剎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佛剎没有分别的,这个世间是无分别的,也无憎恨,亦无特别的爱,都是「随众生的心」;众生所见都不同,但明达人所见都一样。
「以是于世界,所见各差别,非一切如来,大仙之过咎。」世界所见不同,这是随众生心所见不同,并非是佛的过错,佛都是一样的。「如来」、「大仙」,指的都是佛。
「一切诸世界,所应受化者,常见人中雄,诸佛法如是。」「人中雄」是佛的尊称。在一切世界中,因缘到了,自然会遇到诸佛、菩萨、善知识,否则遇不到;缘一到,眼睛一睁开,就会遇到,眼睛不睁开,那就遇不到,觉悟的法就是这样子。
以上是讲「佛以一道而得出离,为何国土众生有种种不同」。站在佛的立场、智正觉世间的立场来讲,都是这样成就的;但站在因地的立场、众生心的立场来看,则所见都不同。所以「器世间」、「有情世间」有种种的不同,但佛身、法身都一样。
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唯愿仁者,以妙辩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说?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证?何等是佛境界现?何等是佛境界广?」
文殊师利菩萨问完了,诸菩萨便反过来问文殊菩萨,「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我们知道的现在都讲完了,「唯愿仁者,以妙辩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希望仁者用你的妙辩才,来说说佛的境界。这叫「佛境界甚深义」,佛的境界很深的,他们要文殊菩萨说明。
「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广?」诸菩萨问了很多,文殊菩萨不见得是照他们问的一一作答。问是别问,答是总答。有一种问是总问,答是别答。佛境界很深,其实这些菩萨都懂,不是不懂,若是不懂,就不会分开十个这样问。
时文殊师利菩萨以颂答曰:
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如来深境界,所有胜妙因,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
随其心智慧,诱进咸令益,如是度众生,诸佛之境界。
世间诸国土,一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
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
一切世界中,所有诸音声,佛智皆随了,亦无有分别。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非业非烦恼,无物无住处,无照无所行,平等行世间。
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如来于一念,一切悉明达。
「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如来境界很深,有多广多大呢?跟虚空一样大;一切众生能入,而实无所入,这是关键处。
我们以为「入」,就像有一个入口可以走进去,「出」就是有个出口可以走出来,可是它这里是「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华严经》有一品〈入法界品〉,法界怎么入?实无所入!我们本来都在法界内,还要入到哪里去?无有一物在法界外嘛!那为何讲入法界?那个「入」就是展现,「入法界」是指让我们展现出法界的存在。
虽然我们都在法界内,但通常都不知道,就像呼吸无时不在,但有多少人真正感受它的存在?所以「入法界」的意思,无非是将它展现出来而已;所以这里第一偈便说「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十个字可以当疑情慢慢去参。
「如来深境界,所有胜妙因,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这一偈是讲因,前面诸菩萨第一个就问「何等是佛境界因」。如来深境界的「胜妙因」,即使经过「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
这地方我们要知道一个关键:印度人的思惟模式和语言模式;「亿劫常宣说」是识性的部份,「胜妙因」是根性的部份,用识性来讲根性,那讲不完。
我们常讲「佛已说的法如掌中土,未说的法如大地土」,它不是「佛讲的法如掌中土这么少,未说的法如大地土那么多」的意思,而是指语言文字能表达的部份如「掌中土」,语言文字没办法表达的部份如「大地土」。
佛法分「可说」的法和「不可说」的法两部份。经典记载的,是可说的法;灵山会上,佛拈花示众,大弟子迦叶见之,破颜而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今付嘱摩诃迦叶」,这是不可说的法。不可说的法像大地土,就看你能不能「会得」,能会得才有办法给你。
「随其心智慧,诱进咸令益,如是度众生,诸佛之境界。」这一偈是回答诸菩萨问的「何等是佛境界度」;随众生心及智慧的不同,循循善诱,以便让所有众生都能获得利益,这样度众生就是佛境界。
我们也很想学佛这样对众生「循循善诱」,但往往讲个一、两次对方不听,就会说人家「业障深重,没有善根福德因缘」之类的,没办法像佛这样,有一次佛碰到一个非常悭吝的人,什么都不信,即使要他讲「布施」二个字都不愿意,但佛对他百般「诱进咸令益」。有一次便告诉他:「布施很好,只要念『布施』二字,便可获得很多。」他这么答:「真的?会得什么,先跟我讲。」佛再跟他说「讲布施,你又没损失,而且会获得很多掌声」,他还是不讲。佛只好讲,那你不必说布施,只要跟我说「布施有什么好?」后来他就开口说了这句话。他一讲「布施」二个字,大家都鼓掌了。
释尊继续问:「那你有没有获得很多?」他笑了。接着释尊要他右手抓一把土,然后把右手的土布施给左手,此举对他来说一点损失也没有,可他却弄了老半天才愿意把右手的土布施给左手。接着再请他将左手的土布施回去给右手,他又犹豫了好久才做到。
佛就是这样随众生心智,诱进咸令益,换成我们早没耐性了,会说「那个没救啦,下辈子再来好了」。佛之所以伟大,有其道理啊!
「世间诸国土,一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这是答「何等是佛境界入」。佛在世界所有国土中,都能随缘而入;智身没有形色,不是一般人见得到。所以即使佛来了,一般众生也不知道,因为没智慧。我们都想要见佛,总设想佛应该有怎么样的一种形相,其实没有;唯有觉悟的人,也就是前面讲的「无碍人、明达人」才能见得到。所以佛的「境界入」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
「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第五偈是答「何等是佛境界智」。佛智很自在,故于「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中没有障碍,这样的智慧境界,「平等如虚空」。我们讲「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那就是无碍;有所得,那就有碍了。我们在三世中不能自在,这就是不平等的地方,而佛是平等的。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第六偈是答「何等是佛境界法」;佛的境界法,是指他对于整个法界的了解;「法界、众生界」对佛来说都一样,究竟无差别,但众生来看就是有差别,所以他说「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这就是佛的境界法。
佛的生命跟我们的不同,我们的生命就像签筒里的签,今天抽出的那一支签,就是今天过的日子,明天拿的又是另外一支;这辈子拿一支签,下辈子又拿一支签。每一支签的概率都不同,所以我们一次次的因缘个个都是独立。佛不是这样,他的生命因素是交融一起,就像这室内的灯光,每一盏都交融在一起,你无法区分照在我手掌上的光来自哪一盏。佛的生命因素是圆融的,我们的生命因素是对立的,所以有差别。
「一切世界中,所有诸音声,佛智皆随了,亦无有分别。」这一偈是答「何等是佛境界说」。一切世界中,所有的音声,佛都能够了解,而且没有区别,这叫作「根尘交融」;根、尘交融、圆融了,没有对立。假如有对立的话,他都「知道了」,但「能知」和「所知」是对立,他这里没有,所以说「亦无有分别」;他能够很清楚,但他没有对立,跟我们不一样。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这一偈是答「何等是佛境界知」。「佛境界知」不是识性所能知道的,也不是一般的心境界,它不是用心或用意识可以体会得到,这叫作「其性本清净」。
「非业非烦恼,无物无住处,无照无所行,平等行世间。」前二句是讲「何等是佛境界证」,后面二句是答「佛境界现」。佛境界所证得的就在这个地方,他所证得的没有什么业,也没有烦恼这些东西;「无物无住处」就是不执着,就如刚才讲的「三世平等」,既然三世平等,三世便能了知,那「无物无住处」就是所谓的「无住生心」,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换句话说,他任何地方都能生心,他随缘,才能够无住生心。他能生心,就是到处都能生心;而我们能生心,只能在一个地方生心。因为我们有住,他无住,无住就到处都能生心,故称「无住生心」。
那「无物无住处」,就是最然不执着任何地方,其实到处存在,这就是他所证的。「无照无所行」,就是他没有特别的目标,太阳普照,他也没有说我要照哪里,只是普照,这叫「无照」。「无照无所行」不是不照也不行,而是有照,只是没有特定目标的照,叫「普照」;「无所行」是普行、行一切行,所以叫「平等行世间」,它没有区别的。
像我们出来散步一样,走到哪里都可以,那叫「无所行」,不是不行喔!这时候你就知道「平等走到任何的路上」,你要买东西就不一样了,买东西一定有一个目标。黄昏或早上出来散步,你是没有特定目标的,左转也可以,右转也可以,这叫作「无所行」,所以才能「平等行世间」。
「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如来于一念,一切悉明达。」这一偈是答广。佛的境界是那么的广,佛境界广,就是「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如来于一念,一切悉明达。」
众生心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都有众生,「如来于一念」,「一念」不是一剎那的意思,它是无念,也就是清净念的意思。在清净念中,我们自性的清净,对于一切众生心,过去、现在、未来通通能了解,这是佛的境界。
尔时此娑婆世界中,一切众生所有法差别、业差别、世间差别、身差别、根差别、受生差别、持戒果差别、犯戒果差别、国土果差别,以佛神力,悉皆明现。如是东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众生法差别,乃至国土果差别,悉以佛神力故,分明显现;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主要是讲这娑婆世界中所有种种差别是这个样子;而从娑婆世界以外,东方乃至南西北方所有的种种差别,也都一样清清楚楚。换言之,不但这个佛如此,十方诸佛也都如此;不但这个世界的菩萨这样问,其它世界的菩萨也都这样如实了知。
《华严经》经文后面常有这么一段,而这一段即是在证明不但我们这里讲,十方诸佛在他的国度也都这样讲。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在这里讲这个法,十方诸佛菩萨也都在场,关键不在于你眼前有几个人在听。所以听《华严经》时,要随时观想展开「十方诸佛菩萨同时跟我们一起听」,不是你看到的这几个人而已。不然佛成道时,只有一个人坐在菩提树下,怎么会有《华严经》?这个法就在这里,它展开就是这么殊胜,十方诸佛同时跟我们相应。
要了解后面这段经文讲的意义就是这样,不要以为打开这本经来诵、来讲没有什么,尽管讲得这么简略,但十方诸佛都跟我们相应。告诉各位,你《华严经》这么展开摆着,它就放无量光明,十方诸佛菩萨通通到这个地方来,光明可以摄受一切,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这本《华严经》法的加持力非常的强,从这一段你可以看得到,每一品、每一部分都跟十方诸佛菩萨相应。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八章 入法界,实无所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