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著于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回向。
我們看到社會很混亂,雖然幫不上什麼忙,但在做功課時回向,希望這世界清淨一點,不要這麼混亂。雖然我們有時候也會想應該趨向于和平,有美好的結果,當然我們總會回向給它,這個回向就對了,這個就是一個佛國土了,佛國土就是這樣出現的。
有些人他就不這樣想了,我回向是希望所有人都來學佛,這是他一個人所建立的佛國土。那你要建立的佛國土是什麼,你從你的心裏去檢討,你的佛國土就會出現,這是從你的心裏面去檢討的。
當然你說我這樣念佛,就是一心一意要求生極樂世界,也可以!那本身還是會成就你的佛國土的,並不是說我到極樂世界去就跟我的佛國土完全無關,因爲它已經在形成了。你說極樂世界我不想去,因爲大家都去,好庸俗喔!那我幫你們去好了,那你的佛國土就在「建設」中;回向心是這樣來的。
在我們趨向于菩提的過程中,你的心安住在「什麼狀況」底下,那種狀況就是你的國土;那個心會有人跟你相應,跟你相應的就是你的菩薩海會,這叫作「衆會」;你的「那一種狀況」到時候會告訴那些人,這叫作「說法」。
「一切諸佛剎,莊嚴悉圓滿,隨衆生行異,如是見不同。」你這樣的剎土,要能夠讓他成就起來,必須一再地去努力,讓你的心從很抽象、感覺不著,到讓它顯現出來變成很具體。
將人性從隱瞞、埋藏在心裏很深的地方讓它一直顯發出來,這就是學佛;讓人性充分顯現出來,也就是那種性德充分顯現出來時,那你的佛國土就成就了,因爲「立足點」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當性德完全展現出來時,你那佛性、人性是與十方諸佛同一個;國土不一樣,器世間、有情世間不一樣,但智正覺世間是一樣的。故從佛剎言,「隨衆生行異,如是見不同」,隨衆生行的不同,所見的都不一樣;但是從智正覺世間、從法身、智慧來講是同一個,所以說「唯以一道,而得出離」;賢首菩薩回答的前兩偈講的都是這個部份,後面則開始講它的不同。
「佛剎與佛身,衆會及言說,如是諸佛法,衆生莫能見。」佛剎、佛身、衆會、言說這些佛法,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
「其心已清淨,諸願皆具足,如是明達人,于此乃能睹。」只有心清淨的人,各種行願都已經做了,這樣的明達人才能夠見到佛剎、佛身、衆會及言說。
「隨衆生心樂,及以業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威神故。」「佛威神」,就是覺悟的因緣力。以覺悟的因緣力,衆生的「心樂」及「業果力」差別才能顯現出來。
「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衆生心,如是見有殊。」佛剎沒有分別的,這個世間是無分別的,也無憎恨,亦無特別的愛,都是「隨衆生的心」;衆生所見都不同,但明達人所見都一樣。
「以是于世界,所見各差別,非一切如來,大仙之過咎。」世界所見不同,這是隨衆生心所見不同,並非是佛的過錯,佛都是一樣的。「如來」、「大仙」,指的都是佛。
「一切諸世界,所應受化者,常見人中雄,諸佛法如是。」「人中雄」是佛的尊稱。在一切世界中,因緣到了,自然會遇到諸佛、菩薩、善知識,否則遇不到;緣一到,眼睛一睜開,就會遇到,眼睛不睜開,那就遇不到,覺悟的法就是這樣子。
以上是講「佛以一道而得出離,爲何國土衆生有種種不同」。站在佛的立場、智正覺世間的立場來講,都是這樣成就的;但站在因地的立場、衆生心的立場來看,則所見都不同。所以「器世間」、「有情世間」有種種的不同,但佛身、法身都一樣。
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願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說?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現?何等是佛境界廣?」
文殊師利菩薩問完了,諸菩薩便反過來問文殊菩薩,「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我們知道的現在都講完了,「唯願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希望仁者用你的妙辯才,來說說佛的境界。這叫「佛境界甚深義」,佛的境界很深的,他們要文殊菩薩說明。
「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廣?」諸菩薩問了很多,文殊菩薩不見得是照他們問的一一作答。問是別問,答是總答。有一種問是總問,答是別答。佛境界很深,其實這些菩薩都懂,不是不懂,若是不懂,就不會分開十個這樣問。
時文殊師利菩薩以頌答曰:
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衆生入,而實無所入。
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複不能盡。
隨其心智慧,誘進鹹令益,如是度衆生,諸佛之境界。
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所能見。
諸佛智自在,叁世無所礙,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虛空。
法界衆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
一切世界中,所有諸音聲,佛智皆隨了,亦無有分別。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
非業非煩惱,無物無住處,無照無所行,平等行世間。
一切衆生心,普在叁世中,如來于一念,一切悉明達。
「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衆生入,而實無所入。」如來境界很深,有多廣多大呢?跟虛空一樣大;一切衆生能入,而實無所入,這是關鍵處。
我們以爲「入」,就像有一個入口可以走進去,「出」就是有個出口可以走出來,可是它這裏是「一切衆生入,而實無所入」。《華嚴經》有一品〈入法界品〉,法界怎麼入?實無所入!我們本來都在法界內,還要入到哪裏去?無有一物在法界外嘛!那爲何講入法界?那個「入」就是展現,「入法界」是指讓我們展現出法界的存在。
雖然我們都在法界內,但通常都不知道,就像呼吸無時不在,但有多少人真正感受它的存在?所以「入法界」的意思,無非是將它展現出來而已;所以這裏第一偈便說「一切衆生入,而實無所入」。「一切衆生入,而實無所入」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這十個字可以當疑情慢慢去參。
「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複不能盡。」這一偈是講因,前面諸菩薩第一個就問「何等是佛境界因」。如來深境界的「勝妙因」,即使經過「億劫常宣說,亦複不能盡」。
這地方我們要知道一個關鍵:印度人的思惟模式和語言模式;「億劫常宣說」是識性的部份,「勝妙因」是根性的部份,用識性來講根性,那講不完。
我們常講「佛已說的法如掌中土,未說的法如大地土」,它不是「佛講的法如掌中土這麼少,未說的法如大地土那麼多」的意思,而是指語言文字能表達的部份如「掌中土」,語言文字沒辦法表達的部份如「大地土」。
佛法分「可說」的法和「不可說」的法兩部份。經典記載的,是可說的法;靈山會上,佛拈花示衆,大弟子迦葉見之,破顔而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今付囑摩诃迦葉」,這是不可說的法。不可說的法像大地土,就看你能不能「會得」,能會得才有辦法給你。
「隨其心智慧,誘進鹹令益,如是度衆生,諸佛之境界。」這一偈是回答諸菩薩問的「何等是佛境界度」;隨衆生心及智慧的不同,循循善誘,以便讓所有衆生都能獲得利益,這樣度衆生就是佛境界。
我們也很想學佛這樣對衆生「循循善誘」,但往往講個一、兩次對方不聽,就會說人家「業障深重,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之類的,沒辦法像佛這樣,有一次佛碰到一個非常悭吝的人,什麼都不信,即使要他講「布施」二個字都不願意,但佛對他百般「誘進鹹令益」。有一次便告訴他:「布施很好,只要念『布施』二字,便可獲得很多。」他這麼答:「真的?會得什麼,先跟我講。」佛再跟他說「講布施,你又沒損失,而且會獲得很多掌聲」,他還是不講。佛只好講,那你不必說布施,只要跟我說「布施有什麼好?」後來他就開口說了這句話。他一講「布施」二個字,大家都鼓掌了。
釋尊繼續問:「那你有沒有獲得很多?」他笑了。接著釋尊要他右手抓一把土,然後把右手的土布施給左手,此舉對他來說一點損失也沒有,可他卻弄了老半天才願意把右手的土布施給左手。接著再請他將左手的土布施回去給右手,他又猶豫了好久才做到。
佛就是這樣隨衆生心智,誘進鹹令益,換成我們早沒耐性了,會說「那個沒救啦,下輩子再來好了」。佛之所以偉大,有其道理啊!
「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所能見。」這是答「何等是佛境界入」。佛在世界所有國土中,都能隨緣而入;智身沒有形色,不是一般人見得到。所以即使佛來了,一般衆生也不知道,因爲沒智慧。我們都想要見佛,總設想佛應該有怎麼樣的一種形相,其實沒有;唯有覺悟的人,也就是前面講的「無礙人、明達人」才能見得到。所以佛的「境界入」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
「諸佛智自在,叁世無所礙,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虛空。」第五偈是答「何等是佛境界智」。佛智很自在,故于「叁世(過去、現在、未來)」中沒有障礙,這樣的智慧境界,「平等如虛空」。我們講「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那就是無礙;有所得,那就有礙了。我們在叁世中不能自在,這就是不平等的地方,而佛是平等的。
「法界衆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第六偈是答「何等是佛境界法」;佛的境界法,是指他對于整個法界的了解;「法界、衆生界」對佛來說都一樣,究竟無差別,但衆生來看就是有差別,所以他說「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這就是佛的境界法。
佛的生命跟我們的不同,我們的生命就像簽筒裏的簽,今天抽出的那一支簽,就是今天過的日子,明天拿的又是另外一支;這輩子拿一支簽,下輩子又拿一支簽。每一支簽的概率都不同,所以我們一次次的因緣個個都是獨立。佛不是這樣,他的生命因素是交融一起,就像這室內的燈光,每一盞都交融在一起,你無法區分照在我手掌上的光來自哪一盞。佛的生命因素是圓融的,我們的生命因素是對立的,所以有差別。
「一切世界中,所有諸音聲,佛智皆隨了,亦無有分別。」這一偈是答「何等是佛境界說」。一切世界中,所有的音聲,佛都能夠了解,而且沒有區別,這叫作「根塵交融」;根、塵交融、圓融了,沒有對立。假如有對立的話,他都「知道了」,但「能知」和「所知」是對立,他這裏沒有,所以說「亦無有分別」;他能夠很清楚,但他沒有對立,跟我們不一樣。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這一偈是答「何等是佛境界知」。「佛境界知」不是識性所能知道的,也不是一般的心境界,它不是用心或用意識可以體會得到,這叫作「其性本清淨」。
「非業非煩惱,無物無住處,無照無所行,平等行世間。」前二句是講「何等是佛境界證」,後面二句是答「佛境界現」。佛境界所證得的就在這個地方,他所證得的沒有什麼業,也沒有煩惱這些東西;「無物無住處」就是不執著,就如剛才講的「叁世平等」,既然叁世平等,叁世便能了知,那「無物無住處」就是所謂的「無住生心」,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換句話說,他任何地方都能生心,他隨緣,才能夠無住生心。他能生心,就是到處都能生心;而我們能生心,只能在一個地方生心。因爲我們有住,他無住,無住就到處都能生心,故稱「無住生心」。
那「無物無住處」,就是最然不執著任何地方,其實到處存在,這就是他所證的。「無照無所行」,就是他沒有特別的目標,太陽普照,他也沒有說我要照哪裏,只是普照,這叫「無照」。「無照無所行」不是不照也不行,而是有照,只是沒有特定目標的照,叫「普照」;「無所行」是普行、行一切行,所以叫「平等行世間」,它沒有區別的。
像我們出來散步一樣,走到哪裏都可以,那叫「無所行」,不是不行喔!這時候你就知道「平等走到任何的路上」,你要買東西就不一樣了,買東西一定有一個目標。黃昏或早上出來散步,你是沒有特定目標的,左轉也可以,右轉也可以,這叫作「無所行」,所以才能「平等行世間」。
「一切衆生心,普在叁世中,如來于一念,一切悉明達。」這一偈是答廣。佛的境界是那麼的廣,佛境界廣,就是「一切衆生心,普在叁世中,如來于一念,一切悉明達。」
衆生心在叁世。過去、現在、未來都有衆生,「如來于一念」,「一念」不是一剎那的意思,它是無念,也就是清淨念的意思。在清淨念中,我們自性的清淨,對于一切衆生心,過去、現在、未來通通能了解,這是佛的境界。
爾時此娑婆世界中,一切衆生所有法差別、業差別、世間差別、身差別、根差別、受生差別、持戒果差別、犯戒果差別、國土果差別,以佛神力,悉皆明現。如是東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衆生法差別,乃至國土果差別,悉以佛神力故,分明顯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這段經文主要是講這娑婆世界中所有種種差別是這個樣子;而從娑婆世界以外,東方乃至南西北方所有的種種差別,也都一樣清清楚楚。換言之,不但這個佛如此,十方諸佛也都如此;不但這個世界的菩薩這樣問,其它世界的菩薩也都這樣如實了知。
《華嚴經》經文後面常有這麼一段,而這一段即是在證明不但我們這裏講,十方諸佛在他的國度也都這樣講。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在這裏講這個法,十方諸佛菩薩也都在場,關鍵不在于你眼前有幾個人在聽。所以聽《華嚴經》時,要隨時觀想展開「十方諸佛菩薩同時跟我們一起聽」,不是你看到的這幾個人而已。不然佛成道時,只有一個人坐在菩提樹下,怎麼會有《華嚴經》?這個法就在這裏,它展開就是這麼殊勝,十方諸佛同時跟我們相應。
要了解後面這段經文講的意義就是這樣,不要以爲打開這本經來誦、來講沒有什麼,盡管講得這麼簡略,但十方諸佛都跟我們相應。告訴各位,你《華嚴經》這麼展開擺著,它就放無量光明,十方諸佛菩薩通通到這個地方來,光明可以攝受一切,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這本《華嚴經》法的加持力非常的強,從這一段你可以看得到,每一品、每一部分都跟十方諸佛菩薩相應。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八章 入法界,實無所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