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的標准沒有達到九十,剛才講九十八,我好像忘了,最少沒有九十五分以上,大概你一依就錯,九十分左右的都還是常常錯,那你要是七八十分,那會錯的更離譜。
所以很多同修問這些問題,我們用一個概括性的作答方式,你問什麼我都說對,其實是都不對,因爲你問的就是不對嘛,我說對,是,是啊,你又不對了,這樣聽懂嗎?那沒有辦法答,因爲我要跟你答,你就會不過,還有,但是,所以我幹脆說對嘛,因爲我知道,你都聽錯了,我跟你說對,你說哦,是這樣對哦,你回去就繼續錯,因爲我知道你回去會繼續錯,你會說,夭壽,害我墮落,沒有辦法,我還會等你到九十分以後我才會跟你講,因爲你不到九十分以後沒有辦法矯正,那已經錯的太離譜了。
那怎麼矯正啊,要跟你講啊,又要從盤古開天講起,那要講到什麼時候,所以你既然講錯了,就如同標准的答案的錯,那我就說對,因爲我說對事情就解決了,你就會很高興,我要說不對,你就會不高興,你要懂得這種情況,這個部分就是那個處,而這個處要跟各位談的是,你在把心安住,這個時候你不能是講心,你只是講注意力,注意力在這個教義,或者理事,或者逆順,或者感應,或者因果,光是人法最清楚的這個地方你都會搞錯。
我們講普賢菩薩很清楚吧,普賢菩薩有兩個定義,一個叫人普賢,一個叫法普賢,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裏叫我們修普賢十大願的時候,你不會覺得很奇怪嗎?他這個人怎麼一直推銷他的東西呀,他講的是一個人的普賢,在講法的普賢,那你沒有辦法搞清楚這種狀況啊,那種經文你根本就不知道在頌什麼經文,這不就是他的狀況嘛。
那我們的盲點就是,你用注意力來看這個處的時候,你就會對觸産生一種幻境,然後開始推理,這個就是你成績還不夠的時候,你資糧道還不足的時候,你所陷入的一種盲點跟陷阱,你要留意到這一點,不是說你不能觀,因爲你根本不會觀,你怎麼會觀呢?你只會去推理而已。
不信你把教義一對拿出來看,所有,當然沒有人講了,不是所有人了,這個東西翻到這裏來都不容易了,還說講,能夠打開被他看一遍你都有無量的福報,你不要看這些經文啊,有沒有聽清楚啊,被他看一遍,不是你看他了。那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因爲到這裏實在是,不但是深,根本就是念都念不下去呀,那你能夠把他弄清楚,那當然你就只有用推理的方法才能弄清楚,你沒有辦法不用大腦。
你要留意到,我們講不用大腦,尤其到這種高深的地方,那根本不能用大腦,那很抱歉,因爲我看不懂,所以我一定要用大腦去看,當你用大腦看,那跟修行根本沒關系,跟海印叁昧根本沒關系了。你根本用不上去。
所以這個地方,當然你有心要學,我也不能夠說把你的法本給沒收,既然你要學,那你要記得,你可以現在開始學,可以,但是呢,你要把他熟背。
告訴各位熟背是不用大腦的方法,所以爲什麼說不識字的人好修行,因爲不識字的人他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死背,死背是不用大腦的,有些人很會背,他用個技巧,叫對比法的技巧,背起來很快,很抱歉,你是用大腦。不識字的人他好修行就是他都是用背的,背的人他腦筋不會動,所以他一靜下來,哦,怎麼跑出來,那就對了。
會用大腦的人,他是把那兩個境界他用微分的方法一直連在一起,微分的話你就會推理了,那麼他是兩個境界是完全隔開的時候,那就真的感應啊,那是只有不用大腦才有可能,因爲用大腦會去微分,這兩個距離差這麼大,他就用各種方法去把他接起來,那個接起來那一段是假的,所以你認爲你懂得那一段是假的,事實上,兩個部分你都不了解,你對自己因的部分,跟境界上果的部分,你完全不了解。
你了解的是你大腦的那一段,大腦活動的那一段,那一段呢,使你産生一種滿足感,那你就了解嗎,你只是大腦求知的一種滿足感而已。
而且在我們推理的過程當中,你還好像有所成就,因爲在推理的過程當中你發現了某些新的東西,這個就是令人最遺憾的地方。修行最大的陷阱。這裏面兩百條,各位好好背,這是第一個,你不要用大腦去推理,不是這二十個字,兩百條。每一條裏面還有十條,那個兩百條裏你要背下來,而且還要不能推理。
生命觀境,那置心一處要在那個兩百條當中的某一條,這個不妙了,這個非常不好,因爲裏面有很多地獄惡鬼畜生,那你要怎麼安住在那裏呀,那就是觀境啊,他很快就出現了。
譬如說,我現在講處的部分,你遇到一個不好的環境,不好的環境是事實,是你所遇到的,譬如說我有一次到貴陽去,他們帶我到一個好大好大的洞,走到半路要吃飯,那個吃飯的地方有個廁所,那個廁所大概兩坪大,要到那個廁所的地方大概有100米,我走差不多十米的地方就走不過去了,鞋子都已經濕透了,我就問那個帶的人說這樣怎麼過去呢?他說就在這裏呀,我說這裏是什麼,他說下面那個都是尿尿跟大便,距離還有九十米才到廁所那裏,那個九十米的範圍都是尿尿跟大便,好吧,你看到這個,腳已經陷到那裏面了,我們開了四個鍾頭,顛簸的山路,忍住四個鍾頭沒上廁所,想上個廁所再進餐廳,餐廳是還不錯了,只有我們一般鄉下的那個小屋子,但是兩只腳這個樣子,你說你怎麼放水嘛,太陽那麼大,一堆人在那邊看,要表演也不是這樣,好了,現在你遇到了,好,那個境界怎麼辦,跟地獄差不多,那個痛苦無法形容,那你當下要怎麼辦?這個就是境界現前了。
你的心要置心一處啊,要能置心一處,要不然沒辦法,那你要怎麼能置心一處,現在心在這裏,你光是在那邊毛,你就受不了的了,就有人當場就解決了,再上車就沒辦法上車了,爲什麼呢?當場就失禁了,你看你要怎麼辦?那你在這個時候不能置心一處,那一種逆境你沒有辦法處理。這個逆境不是你去想那個地獄是什麼,而是當下的這個逆境在你這一輩子頭應該算這是最差勁的環境,那就地獄了,最好的環境就是天道,那你就在這個地方能夠把心安住,就在這裏,好吧,大家既然這樣講,那大家一起對空射擊,那你要在那邊觀想,哎呦這樣威儀不夠,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個腳是一直陷進去了,這就是環境的處理,那你一轉的話,你會說這是終身難忘的經驗,那有什麼不好,你想第二次大概沒有,現在我想再去的話,他應該改善了,已經十幾年了,那麼當時的環境有那種情況,那一種情況對你來講不見得不好。
你假如把這一種情況把他轉爲從地獄的這個地方來看,他到底是在這十對當中的哪一對,你可以從逆順那一對來看,你也可以從教義那一對來看,你也可以從依正那一對來看,都可以,那麼你入了以後你的心才起作用,起作用就是能的這個部分,所以這一個處在哪裏呀,他是很活潑的。
所以在這個地方,華嚴跟你講禅的行法,他已經是一種活用的地方了,他已經不是奢摩他的那一種禅法,他是從奢摩他上面提出來做運用,我們在這個地方統稱爲叁摩地,因爲他叫叁昧,叁昧跟叁摩地是翻譯上的不同,他這個叁昧行法,就是你在任何的情境裏,你能夠很快的捕捉到一處。
那一處你不要選擇,是不能選擇的,選擇是用大腦的,那個環境已經現前了,那你的心就馬上要安住在那一個點上,那你假如沒有前面置心一處的訓練,那你這個點你安不下去了,我要跟各位談說,你安住在這一處的時候,常有的盲點是怎麼樣啊,一種不負責任,啊,算了,業障,因爲逆境嘛,因爲這種環境嘛,前輩子,然後再找一大堆理由,要把心安住下來,好像是對,但那是凡夫的,不是真正行者。
行者沒有原因,這個境界現前,就這樣現前了,然後心就停在那個地方,如如不動,這個才是功夫啊,不是看了一下,啊,反正沒有廁所,啊,認了,前輩子造業,這輩子受報,好吧,蹲下去吧,這個就是用大腦,這個不是修行,那個叫做無奈,無奈不叫置心一處,我跟你舉這個例子你能分別嗎?
所以你看同一件事情,同一個做法,一個行者跟一個凡夫是不一樣,同樣的行爲你可以用凡夫來指責他,他也一定給你指責,因爲他確實有做,他不能夠說沒做,你知道嗎,那麼這個行爲的心境,那個處置這個方法,他不是你凡夫的那種處理方式。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跟這些人在一起,你少表達你的意見,因爲你用你凡夫的意見,那麼對于這樣一個行者的殊勝行,你根本沒有辦法體會,殊勝行不是說他在那裏就不尿尿,就憋住了,沒有那回事啊,那物理現象還很麻煩呢,不是,他在那個狀況中的行爲,他的心啊,是很清淨的,爲什麼心清淨,因爲他的心是能嘛,置心一處。
他的心不像我們蠕動,你可以想象每一個人解釋都不一樣,因爲你回去運用大腦去做,在這個時候不用大腦,你有可能嗎?我跟各位講不用大腦要用生命,就是不用大腦的人一定是置心一處,置心一處的人,那就是活在當下的人,你去留意這一點,你做的到嗎?
講都會講,置心一處誰也會寫,活在當下也會,問題是面對那個境界,情境,你就回到九霄雲外去了,你還活在當下?所以要活在當下的人,他一定要訓練置心一處,他沒有離開那個點,離開那個點就不叫當下,他一定要在那個點,而且心就安住在那裏,沒有晃動,我們前面講那個如如不動,止住妄想,你看一直到這裏來他用上去了,這個才是真正的大定。
前面方法,法門我們跟各位講了很多很多了,你要如何運用他,那就看你了,這一個處我們一再跟各位講,爲什麼置心一處沒有那麼容易?
因爲你要先找處,然後再找心,然後再把心放在那個處上面,所以我告訴你,你的處不要亂吃醋好不好,就一個地方,鼻息就鼻息,你不要跑到丹田去,聽說放在眉間比較高明,放在鼻孔還不好,你想那麼多幹嘛,這叫吃醋啊,你不要比來比去,就在風門,你訓練出這一處,隨時,就可以捕捉到,隨時就可以把心安住在那一點。
好了,現在展開了,然後你真的能夠止住妄想,一再一再訓練,沒有問題,現在到這裏來了,那就可以告訴你,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隨時你都可以安住,因爲你掌握到心,掌握到心,對于哪一處你都可以隨時可以安下去了,你沒有辦法掌握到心,你怎麼安在處上?所以處在哪裏根本並不重要,你只要先假設一個處,就在這裏,那我的心隨時安下去,那現在好了,哪裏你不能安,你現在前面那裏沒有訓練好,這裏沒辦法進行,現在來到這裏你就知道,爲什麼置心一處那麼重要了,我們休息一下。
《華嚴禅行法之《華嚴六科-華嚴禅行法》第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