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修行
⊙「恒順衆生」是否會造成是非不分?
從前有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指使兒子去偷摘匏瓜,但是兒子不肯。父親說:「沒關系啊!現在四處寂暗,沒有人知道。」兒子說:「你、我,還有月亮都知道啊!怎麼能夠做這種事呢?」所以,我們要以良知去判斷何者應順,何者不應順,不可盲目附從。
⊙我是醫學院的學生,學佛後,深深體會到好好的用心即是發菩提心,是否正確?
學佛是盡本分,在什麼崗位即做什麼事,不要將人間想得很渺茫,而忽略你本身就處在人間。
⊙爲何有人學佛經年,平時對佛理研究精湛,修持精進,辯才無礙,甚至,對真空妙理也有研究,然而一旦自己病障現前,卻難能解脫、自在?
佛教的修養並非全要依靠佛之感應,最主要在培養勇氣。佛言:一定業不可轉。」以一分坦然的胸懷及因果觀,勇于接受隨身顯現的業報,方是學佛之真谛、目標。佛法乃叁根普被——如人吃糖,牙齒好的可咀嚼,愈嚼愈覺香味甘甜、滋味無窮;沒有牙齒的,也可含之,而體會出糖味之甜。
⊙出家修行,往生時是否都能徹悟?如果不能,是個人因素?還是佛法不夠園融?
你覺得考試成績好壞,是個人因素,還是老師的因素?
⊙世間真的有因果嗎?比如,有一個人他平常做人很良善,也很虔誠,但爲何他的家庭會不平安,事業也不順利呢?
你應該相信因果。因果律中,有遠因近果。佛教中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假如過去犯了錯,現在知道了,就應該真心忏悔,承受過去犯罪的懲罰;要歡喜地接受,時時刻刻起忏悔心,並且要時時刻刻發願,隨分隨力做福利人群的工作。
總不能剛開始播種,就要求馬上能有收獲。所以說因果善惡是分明的,佛陀教我們愛人則是愛己,護人則是護己,如能好好的種善因,後來必得好果,好好地遵守戒律,所到之處都會很平安。
舉個例子:比如昨日以前,你對某個人無理辱罵或騙取他人的財物:今日你在某個地方,看到另一個饑凍病危的人,起了憐憫心去救助他。而昨日被你辱罵或被騙取的債主冤家,今日找到了你,同樣是不放過你,你若能知過認錯,忍受辱罵,則對方惱怒易息,長債短討。又今日被救助的這個病危饑凍者,等回複了體力,便會感激你,有朝一日遇見你,就會感恩圖報……。應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陀教我們的是超乎宇宙的真理,所以我希望學佛者,先學好菩薩精神:尤其要學地藏菩薩的大願,像他以寬大的心胸包容一切衆生。如能愛無量的衆生,則來生或今日,自然就會有很多擁護的人,自動合力來協助我們的成就事業,這也就是結好緣啊!
⊙「聽時恩悟,境來又迷。」應如何克製?
應提起毅力、心志,立「不遷怒,不貳過」之志,有勇氣即可精進。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佛教徒都會認爲學佛的目的是爲了生脫死,爲求往生西方,離開叁界、脫離六道;其實,學佛如只抱著這種觀念,那就不算是真正學佛了!學佛,是要學不計較、有正確的思想、觀念、見解:有了正確的思維,才會有正確的行動。
現代人總是世智辯聰、滿口論調,做起事來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事,他們所知道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這就是凡夫心。我們應該要有聖人包容萬物的寬大胸懷,才能心境超脫,如果沒有這分寬大的胸懷,盡管再怎麼信仰、拜佛,還是會墮入魔道。
⊙何謂明心見性?
在凡夫稱爲「心」,在佛稱爲「性」,我們現在都是用心而迷了性。我們出生在人間,培養出來的叫做習氣,我們由第六識來分別外面的境界,一直將人性與衆生分別,我執我見,而使人心脫離了佛性;其實,佛性即凡夫心,凡夫心即我們本來佛性。因此明心見性,套一句現代的語言,即是「啓發良知,發揮良能」,我們現在修行學佛,重點即在如何啓發自己的良知、開發人們的愛心。
⊙五戎申有妄語戒,但在生意場上,往往非妄語不可,怎麼辦?
只要不損人利己,有時一句善意、圓融的妄語,也是功德無量啊!
⊙聽師父說過:「佛陀也是人,是比我們懂得更多、做得更好的聖人。」又說:「宗教是唯一能洗滌、提升人心的道路」,每句話都平實易懂,打動人心,讓人信受。
我的話語極其平淡、平凡。
所有的宗教,都是希望運用高超卓越的智慧,辟出一條人人能夠歡喜遵行的道路。
因爲人心所需,所以宗教能在社會、人間長存不廢。如果把宗教當作學問探究,落入高深、奧秘的說理,而不能落實于日常生活中,則該宗教就無法達到引導、教化人心的功能。
「人之初、性本善」,並不是我說得好,而是彼此有緣;我說的話契合、啓發了你內心的善念,使你感受到事、理相應的歡喜。
⊙我們是佛學院的學生,請問法師如何修持?
我無法每天深入經藏。但是,每天即是我人生道上的一扉頁,過眼的每個人、每句話都是頁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如何做才是正確的成佛之道?
要成佛就必須先結好人緣、好好地種好因;能種好因,自然就能得好果,因此,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慈濟是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毫無代價地付出,人多的地方好修行,一個人如果能和每個不同個性的人都相處得很圓融,那這個人的人生就成功了,我們應該在很多人的地方適應衆生,這才是真正的世世常行菩薩道啊!
⊙修行是爲了圓滿別人?還是成就自己?
修行如果只是爲自己就無行可修。吃飯是爲自己,睡覺是爲自己,這些你都會,何必再修?真要修行,就要不忍衆生苦,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聞聲救苦。如果只爲自己,就不夠格修行,但求自我解脫,怎麼有可能把佛法發揚光大?
子路問孔子:「我死了以後會怎樣?」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同樣的,學佛就是學得如何做人,如何讓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光是以理論理,摸不著、看不到,說歸說、做歸做,事理無法相應,學佛何用?
⊙如何修?如何做?何時才能證果?
你來此的感受如何?來的時候是一種心境,來了之後,一番親見親聞,與你所想象的必有出入,而現在又是另一種心境。
當初下決心要來見我,那是因、是願,實際上來了是行、是做,現在的心境感想則是解、是證。
我們天天都有感受,時時都在修因證果,我今天下了一個決心,並且付諸行動,那就是修因證果。
⊙課業與學佛無法兼顧,怎麼辦?
你們現在應該以課業爲重,學佛是培養慈悲心,時時刻刻都可以學呀,學佛是要學得以佛心爲己心,不必有特定的時間。
⊙地藏菩薩誓願度衆生,爲什麼一直度不完,而地獄也沒有空過?
衆生就是自造「業」,不聽話嘛!你看世間的監獄也沒有空過呀,大家如果知道地藏菩薩度衆生很辛苦,就要乖乖地聽地藏菩薩的話,改過自新!
⊙有些人總認爲只有專心念佛,不管世事才可了生脫死,是否正確?
這是不正確的。在《彌陀經》中有句話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善根呢?就是慧;對佛教的教理,不去追究透徹本來的心源,又怎能得生彼國呢?衆生的心是一片胡塗,要如何才能得生彼國呢?一定要有大善根:除了大善根外,還要有大福德,而這分福德源自廣結善因緣,完成菩薩的道行。
⊙戒本上言,受五戒,是盡形壽受持;而受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的受持,是否屬實?應信爲實!
⊙一位委員問:「何謂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乃梵文音譯:釋迦即能仁,代表慈悲;牟尼即寂靜,代表智慧。表示在五濁中能不斷付出,但心態很寂靜、身動心不動,不爲外緣所轉。佛的境界是寂靜上的境界,寂即光明,靜即不動。如如佛性永不動搖。但他示現于娑婆世界,身勞心不苦,做任何勞作皆出于歡喜心,他的示現旨在教育佛弟子:應當時時培養慈悲、歡喜的心念。
⊙我受過菩薩戒,但是爲了不讓同事多疑多心,在公司午餐即吃肉邊菜,但又怕影響修持,怎麼辦?
以一分平常心來持戒,佛在世也不要求人們一定素食!學佛者,持戒不執戒。
⊙我們常說師父的法是寶,爲什麼碰到自己的缺點就轉不過來了?
那些轉不過來的,就是他把缺點當鑽石緊盯不放,而把我的法如豆腐般地給丟了。心本來是放寶藏的,但你們不放寶藏,卻到處撿垃圾來當寶貝,如果手上的垃圾不丟掉,就算是鑽石在眼前,你也無法撿拾啊,
⊙請問法師如何念佛?
老實念佛,深入了解念佛的意義,念到以佛心爲己心,有任何是非枝節現前,把是非當笑話,一笑置之。
⊙如一徑行善道,是否只得人天福報,而失卻這一念善根?
福報有二:一是佛道中的福報,一是人天的福報。人天福報乃對佛法道理不去深入,只是喜好行善,但計較之心仍在,人我是非之念仍執著。
如能以佛陀精神來做利益人間的志業,這就是福慧雙修了。如一小舟于大海中乘風浪,而航線不變,守一而終,即是度人利己的福慧雙修、雙管齊下,菩薩道的精神主旨即在此。外人看來是犧牲奉獻,而在行者本身卻是一項最大的享受,成佛之道,有願必成。
⊙師父說,要把愛擴大,這樣會不會影響到對家人的愛?
塵世之愛,不比佛門之愛更透徹。世間之情,也不比佛門之情更長遠。佛陀教我們把愛從家庭推廣到普天下衆生,多花一些精神來愛別人,並不影響自身家中的親愛。如《遺教經》雲:「喻暗室中有炬火,如以幹百炬,來分火點燃,並不影響本身的光明…
《清淨的智慧·說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