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反而更增加室內的光明。」
佛陀教育衆生時時隨分隨力,第一要做的即是盡家中一分子的本分事,再盡量利用時間來從事社會工作,救度衆生,廣結善緣,這是慈濟十多年來的宗旨,也是佛陀的教育。
⊙何謂七輩婦?
[一]母婦:照顧先生如母親照顧子女之細微。
[二]妹婦:尊重先生如兄長。
[叁]智識婦:提供智慧輔助先生事業。
[四]婦婦:盡婦人之職,做好主婦的天職。
[五]婢婦:如婢侍般侍候先生,任勞任怨。以下雨婦是應該避免的——
[六]惡婦:驕、慢、習性不改之婦人。
[七]奪命婦:不做家務、不守婦道,甚或謀害丈夫者。
⊙男女之智慧有分別嗎?
智慧沒有分別,分別的是業力。
⊙聽說師父以前常在燭光下看經、寫字,並且特別喜愛蠟燭。請問蠟燭對您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每當工作繁重而心煩時,我就去看看燭火。慈濟工作即如黑暗人生中之一小小火光,而自身生命亦好比蠟燭之光,時時消耗,卻時時可予人光明,哪怕是微量,只要有人需要,即慷慨給予。
⊙如何避免人與人間的沖突?
人與人之間,彼此都是凡夫,意見相左在所難免,爲何會有左右的分別?因爲有中間,才會分左右,每個人都以「我」爲中心,就無法避免沖突。但有時左會變成右、右也會變成左,所以,應時時用包容心互相寬恕。
⊙我從不爲非作歹,自認是個好人。除了當好人,我還要進一步效法先聖先賢,走上正道。
做個好人不容易,必須時時持續一分好人的涵養與言行,而比好人「更好」就是聖人了。
⊙我于父業中衰時期成長,與弟弟于家道安穩期長大的心境不同,因而兄弟倆有代溝。我自認本身個性較接近申庸之道。
中庸乃佛門中最高境界,世人常誤解修行即避開人群,其實修行乃修心養性,端正自身行爲,然後再發揮自己修行功夫引導世人。要修心養性即先要了解世間塵事,待塵事領悟透徹,更要發心入世引度迷中之人,此爲佛陀所提倡的中道。
⊙爲何有人一見到師父就歡喜,這是什麼緣故呢?
佛教講因緣,因緣不可思議。
常有些人在初次見面時對我說:「和師父見面是我最大的心願。」甚至,有遠居國外從未曾謀面的人,卻因夢中相見,特地回國來看我。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想這是與他們累世結來的好緣吧,
所以,要多多與人結好緣,而不要與人結惡緣。「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因果關系著生生世世、人與人間的相處,怎可結惡緣呢?縱使是別人跟你過意不去,忍耐一下,也就沒事了。
平日應該要廣結善緣,千萬不可與人結惡緣,要給人「好臉色看」,讓人見到你就歡喜。
⊙爲什麼會有「好人不能善終、壞人卻能得好報」的情形發生?
這就必須談到叁世因果。如有人禀性善良能幹,但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人霸道、待人苛刻,卻一再地平步青雲,這即是前世果報——定業。雖言定業不能轉,但對境不生貳心,時時有佛法爲精神依止,即可得一分坦然的觀自在。總而言之:人生無常,要爲善競爭。
⊙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聽到有人傳是非、談流言,該如何面對?
文殊菩薩修一根法門,即耳根法門,非來變爲是,惡來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無是非。聽到任何是非,皆視爲修行之增上緣,萬萬不可堆積在心上長無明車。
⊙如何才能不與人計較?
真正自愛的人,是不會與人計較的。自愛不是私愛,若能自愛,相對的也能對他人尊重。
如同天平的兩頭,一頭下垂,另一頭就上升。你若與人斤斤計較,人格就會低落:你若謙恭低下,人格就會升華。
然而只有強忍是不夠的,還要吞下去,再把它消化,到什麼都沒有爲止。如果一再計較,只會徒增是非煩惱而已。
所以要內修謙虛——將心擴大,人人都能包容;外修禮儀——將自己縮小,鑽入人人的心坎裏。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若別人以壞聲色待你,不要與他計較,而應用心自我反省——是哪一點沒做好,而令別人有所不滿?找出症結後力求改進,直到令人見了就歡喜。
如果是對方錯誤,我們應該憐憫他、耐心地輔導他。如此便能一團和氣,彼此和睦相處,也就不會有計較的事端發生了。
⊙爲什麼我常覺得心裏好沮喪?
是誰讓你難過呢?過日子要如腳走路,一提一放,走過就沒事了。
⊙聽人說,一定要念萬遍佛號,方可往生西方,是真的嗎?
念佛如果一直在數念幾遍,心念就一直放在數字上,而非放在佛號上。
⊙爲何人會有煩惱?
人若心量狹窄,容納不了「我不喜歡的人」或是「比我能幹的人」,則貪、瞋、癡、慢、疑五種心理病態,便從此産生。但總歸起來,還是出于自己的心胸狹窄。
⊙做人做事要怎樣才能圓融?
圓就是圓滿,待人處世要用圓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爲尖的會傷害到人,同時也要小心不要去踢到別人的心。規勸別人是可以,但是不要讓對方恨你,對惡人我們要包容,也要預防。
⊙要怎麼去看待逆境困擾?
不論學問、功夫都要提出堅心決志,有逆境來,應知這正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寶玉是人們都喜歡的,但是要經過琢磨才有價值。花蓮的王礦很多,天天任人踐踏,一點都不起眼。幾年前,泰國一位僧王來花蓮,他說,他好喜歡花蓮的玉石。我即請人找來一塊很大的玉石,一半給他帶回去雕成佛像,讓人膜拜;而另一半放置在精舍門口,任人踐踏,將近二十年了。同樣的石頭,經過琢磨與原石就有如此的差別。逆境就如磨王的砥石,不磨不發光啊!
有逆境來,我們應感激、珍惜這分增上緣,感激它的現身說法。時常以一分溫和的心情,歡喜地接受。
做人要有一分堅定的心念,來接受層層逆境,以平靜的心來轉逆境。佛學乃有教無類,心中不平穩時,不妨多接觸佛法。
⊙我覺得,活在世間好苦啊!。
人,總是有許多理由叫苦,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的人是因爲他不能堪忍啊,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我們平常說雞蛋,沒人說蛋雞,蛋雞生下來就被吃掉了。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最好是只談現在。因爲,過去已經過去了,把現在的精神用在過去的事,其實是浪費。而未來的事求不得,現在不好好踏實于目前的事,一直求未來是顛倒。所以,最好是把握現在。一直以世智辯聰去探討這些事是沒有意義的。
⊙常聽人說您一天只睡叁、四個小時,不知您如何熬過?
不去想它,也就過了。
⊙師父,我玩股票賺大錢,就拿出來捐給慈濟!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好安安分分地做事,有多少,捐多少,不要整個人跟著股票起起落落。我如果叫你不要做,那麼股票跌時,你會感激師父救了你;股票漲時,你又會埋怨師父讓你少賺了,你每天的心情就隨著股票行情在起落,如何能産生智慧?怎麼有多余的精力再做其它的事?這種錢財要能舍得放下,心才能清淨!
⊙有人在臺北天母發現有人販賣師父的石雕像,索價叁十八萬元,這事該如何處理?
不用理會,那是石頭,我是肉體。
⊙師父,我家一年來已經遭了叁次小偷,把我所有值錢的東西偷光了,不知該怎麼辦?
你舍不得布施,就有人幫你用嘛!財富乃「五家共有」,何謂五家:貪官、天災、戰爭、竊盜、不肖子孫。
⊙師父,有人假借慈濟之名做生意,您不會擔心嗎?
話由他口中生,你能使他不開口說話嗎?別擔心,只要我們一本誠、正、信、實,自然能以真破假。
⊙怎樣才能活得有意義?
身體好時,多造一些福;環境允許時,要多結一些好緣,不要浪費時間,自然會過得很踏實。
⊙爲什麼常對自己感到無力感?
要有自信心,如拜佛、信佛,切莫把他神化,應是聖化。反觀自性,相信我們有與菩薩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皆可發揮真如本性。
⊙我未滿叁十歲,夫亡子幼,堂上又有高齡婆婆,現在我獨撐丈夫遺下的事業,在現實逆境中,時常壓得透不過氣來,想遁入佛門,請問:「如何才可以成佛?」
平日多看佛書,多接近善知識,選擇自己要學的,去深入追求探訪,解行並重。如以清淨之心,愛子女、愛衆生,此心亦如出家心志。
要成佛,先學做人,人者仁也。人人之間,如能互助互愛,有愛心、仁心、大恒心,才可漸近聖道。平日多念佛,因多念一次佛,即多接近佛陀的聖迹——心境。人生多坎坷,逝者已矣,不要耽于過去,人生道路很漫長,不要回首過去。往前看,向前走,把愛心奉獻給婆婆及幼女,雖然辛苦,然而如能熬過此關,必得滿堂的喝采和圓滿的功德。
⊙師父,我一向身體很健康,很少生病!
健康的身體到頭來也是一堆廢物,若不好好用來成就道業,有什麼用?
⊙在偏向功利競爭的環境下,如何修行?
修行分爲「刻意脫離人群」的修行,以及以「平常心在生活中磨練」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把心照顧好」,布施予人是愛心,但那僅是外圍的一個點;要能照顧好自己的心,才是真「愛心」,才是真正平常生活中的修行。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心就不會爲功利、名譽的競爭而做出損人利己的事。
若能把心照顧好,看得失就會很平常,得時心持平靜,失去也不在意,保有這種平常心,就是把心照顧好的人,他能出汙泥而不染,不被功利環…
《清淨的智慧·說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