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的智慧·说修行▪P2

  ..续本文上一页,反而更增加室内的光明。」

   佛陀教育众生时时随分随力,第一要做的即是尽家中一分子的本分事,再尽量利用时间来从事社会工作,救度众生,广结善缘,这是慈济十多年来的宗旨,也是佛陀的教育。

  

  ⊙何谓七辈妇?

   [一]母妇:照顾先生如母亲照顾子女之细微。

   [二]妹妇:尊重先生如兄长。

   [三]智识妇:提供智慧辅助先生事业。

   [四]妇妇:尽妇人之职,做好主妇的天职。

   [五]婢妇:如婢侍般侍候先生,任劳任怨。以下雨妇是应该避免的——

   [六]恶妇:骄、慢、习性不改之妇人。

   [七]夺命妇:不做家务、不守妇道,甚或谋害丈夫者。

  

  ⊙男女之智慧有分别吗?

   智慧没有分别,分别的是业力。

  

  ⊙听说师父以前常在烛光下看经、写字,并且特别喜爱蜡烛。请问蜡烛对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每当工作繁重而心烦时,我就去看看烛火。慈济工作即如黑暗人生中之一小小火光,而自身生命亦好比蜡烛之光,时时消耗,却时时可予人光明,哪怕是微量,只要有人需要,即慷慨给予。

  

  ⊙如何避免人与人间的冲突?

   人与人之间,彼此都是凡夫,意见相左在所难免,为何会有左右的分别?因为有中间,才会分左右,每个人都以「我」为中心,就无法避免冲突。但有时左会变成右、右也会变成左,所以,应时时用包容心互相宽恕。

  

  ⊙我从不为非作歹,自认是个好人。除了当好人,我还要进一步效法先圣先贤,走上正道。

   做个好人不容易,必须时时持续一分好人的涵养与言行,而比好人「更好」就是圣人了。

  

  ⊙我于父业中衰时期成长,与弟弟于家道安稳期长大的心境不同,因而兄弟俩有代沟。我自认本身个性较接近申庸之道。

   中庸乃佛门中最高境界,世人常误解修行即避开人群,其实修行乃修心养性,端正自身行为,然后再发挥自己修行功夫引导世人。要修心养性即先要了解世间尘事,待尘事领悟透彻,更要发心入世引度迷中之人,此为佛陀所提倡的中道。

  

  ⊙为何有人一见到师父就欢喜,这是什么缘故呢?

   佛教讲因缘,因缘不可思议。

   常有些人在初次见面时对我说:「和师父见面是我最大的心愿。」甚至,有远居国外从未曾谋面的人,却因梦中相见,特地回国来看我。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想这是与他们累世结来的好缘吧,

   所以,要多多与人结好缘,而不要与人结恶缘。「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关系着生生世世、人与人间的相处,怎可结恶缘呢?纵使是别人跟你过意不去,忍耐一下,也就没事了。

   平日应该要广结善缘,千万不可与人结恶缘,要给人「好脸色看」,让人见到你就欢喜。

  

  ⊙为什么会有「好人不能善终、坏人却能得好报」的情形发生?

   这就必须谈到三世因果。如有人禀性善良能干,但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人霸道、待人苛刻,却一再地平步青云,这即是前世果报——定业。虽言定业不能转,但对境不生贰心,时时有佛法为精神依止,即可得一分坦然的观自在。总而言之:人生无常,要为善竞争。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有人传是非、谈流言,该如何面对?

   文殊菩萨修一根法门,即耳根法门,非来变为是,恶来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无是非。听到任何是非,皆视为修行之增上缘,万万不可堆积在心上长无明车。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真正自爱的人,是不会与人计较的。自爱不是私爱,若能自爱,相对的也能对他人尊重。

   如同天平的两头,一头下垂,另一头就上升。你若与人斤斤计较,人格就会低落:你若谦恭低下,人格就会升华。

   然而只有强忍是不够的,还要吞下去,再把它消化,到什么都没有为止。如果一再计较,只会徒增是非烦恼而已。

   所以要内修谦虚——将心扩大,人人都能包容;外修礼仪——将自己缩小,钻入人人的心坎里。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若别人以坏声色待你,不要与他计较,而应用心自我反省——是哪一点没做好,而令别人有所不满?找出症结后力求改进,直到令人见了就欢喜。

   如果是对方错误,我们应该怜悯他、耐心地辅导他。如此便能一团和气,彼此和睦相处,也就不会有计较的事端发生了。

  

  ⊙为什么我常觉得心里好沮丧?

   是谁让你难过呢?过日子要如脚走路,一提一放,走过就没事了。

  

  ⊙听人说,一定要念万遍佛号,方可往生西方,是真的吗?

   念佛如果一直在数念几遍,心念就一直放在数字上,而非放在佛号上。

  

  ⊙为何人会有烦恼?

   人若心量狭窄,容纳不了「我不喜欢的人」或是「比我能干的人」,则贪、瞋、痴、慢、疑五种心理病态,便从此产生。但总归起来,还是出于自己的心胸狭窄。

  

  ⊙做人做事要怎样才能圆融?

   圆就是圆满,待人处世要用圆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为尖的会伤害到人,同时也要小心不要去踢到别人的心。规劝别人是可以,但是不要让对方恨你,对恶人我们要包容,也要预防。

  

  ⊙要怎么去看待逆境困扰?

   不论学问、功夫都要提出坚心决志,有逆境来,应知这正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宝玉是人们都喜欢的,但是要经过琢磨才有价值。花莲的王矿很多,天天任人践踏,一点都不起眼。几年前,泰国一位僧王来花莲,他说,他好喜欢花莲的玉石。我即请人找来一块很大的玉石,一半给他带回去雕成佛像,让人膜拜;而另一半放置在精舍门口,任人践踏,将近二十年了。同样的石头,经过琢磨与原石就有如此的差别。逆境就如磨王的砥石,不磨不发光啊!

   有逆境来,我们应感激、珍惜这分增上缘,感激它的现身说法。时常以一分温和的心情,欢喜地接受。

   做人要有一分坚定的心念,来接受层层逆境,以平静的心来转逆境。佛学乃有教无类,心中不平稳时,不妨多接触佛法。

  

  ⊙我觉得,活在世间好苦啊!。

   人,总是有许多理由叫苦,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的人是因为他不能堪忍啊,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们平常说鸡蛋,没人说蛋鸡,蛋鸡生下来就被吃掉了。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最好是只谈现在。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把现在的精神用在过去的事,其实是浪费。而未来的事求不得,现在不好好踏实于目前的事,一直求未来是颠倒。所以,最好是把握现在。一直以世智辩聪去探讨这些事是没有意义的。

  

  ⊙常听人说您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不知您如何熬过?

   不去想它,也就过了。

  

  ⊙师父,我玩股票赚大钱,就拿出来捐给慈济!

   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好安安分分地做事,有多少,捐多少,不要整个人跟着股票起起落落。我如果叫你不要做,那么股票跌时,你会感激师父救了你;股票涨时,你又会埋怨师父让你少赚了,你每天的心情就随着股票行情在起落,如何能产生智慧?怎么有多余的精力再做其它的事?这种钱财要能舍得放下,心才能清净!

  

  ⊙有人在台北天母发现有人贩卖师父的石雕像,索价三十八万元,这事该如何处理?

   不用理会,那是石头,我是肉体。

  

  ⊙师父,我家一年来已经遭了三次小偷,把我所有值钱的东西偷光了,不知该怎么办?

   你舍不得布施,就有人帮你用嘛!财富乃「五家共有」,何谓五家:贪官、天灾、战争、窃盗、不肖子孙。

  

  ⊙师父,有人假借慈济之名做生意,您不会担心吗?

   话由他口中生,你能使他不开口说话吗?别担心,只要我们一本诚、正、信、实,自然能以真破假。

  

  ⊙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

   身体好时,多造一些福;环境允许时,要多结一些好缘,不要浪费时间,自然会过得很踏实。

  

  ⊙为什么常对自己感到无力感?

   要有自信心,如拜佛、信佛,切莫把他神化,应是圣化。反观自性,相信我们有与菩萨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皆可发挥真如本性。

  

  ⊙我未满三十岁,夫亡子幼,堂上又有高龄婆婆,现在我独撑丈夫遗下的事业,在现实逆境中,时常压得透不过气来,想遁入佛门,请问:「如何才可以成佛?」

   平日多看佛书,多接近善知识,选择自己要学的,去深入追求探访,解行并重。如以清净之心,爱子女、爱众生,此心亦如出家心志。

   要成佛,先学做人,人者仁也。人人之间,如能互助互爱,有爱心、仁心、大恒心,才可渐近圣道。平日多念佛,因多念一次佛,即多接近佛陀的圣迹——心境。人生多坎坷,逝者已矣,不要耽于过去,人生道路很漫长,不要回首过去。往前看,向前走,把爱心奉献给婆婆及幼女,虽然辛苦,然而如能熬过此关,必得满堂的喝采和圆满的功德。

  

  ⊙师父,我一向身体很健康,很少生病!

   健康的身体到头来也是一堆废物,若不好好用来成就道业,有什么用?

  

  ⊙在偏向功利竞争的环境下,如何修行?

   修行分为「刻意脱离人群」的修行,以及以「平常心在生活中磨练」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把心照顾好」,布施予人是爱心,但那仅是外围的一个点;要能照顾好自己的心,才是真「爱心」,才是真正平常生活中的修行。把自己的心照顾好,心就不会为功利、名誉的竞争而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若能把心照顾好,看得失就会很平常,得时心持平静,失去也不在意,保有这种平常心,就是把心照顾好的人,他能出污泥而不染,不被功利环…

《清净的智慧·说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