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境所牵动。
⊙我负责行政部门的工作,由于处事细心,要求较严谨,而被人家戏称为「管家婆」,实在不甘心。
处理事务应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依止,其中的「同事」,指的就是大家共同完成工作,彼此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够做得你欢喜、他快乐。
对于别人的议论,应该「用耳看,用眼听」的细心体会,检讨自己若有缺失,一定要修正改善,如果问心无愧则放下它,不去听它。
⊙修行和修养有什么不同?
修行就是修心养性,每个人的习气不同而佛性却是一样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养。
⊙如何保持幸福的人生?
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须要保持「欢喜心」,不要动不动就发怒。每个人都爱看温和的笑脸,也都喜欢听柔和的声音,所以要好好培养形象,随时挂着慈悲的微笑,讲话的态度要注意柔和善顺。开口动舌无不是在教育,对自己、对子女、对周围的人,都要随时注意形态、声音,我们的举止行动都是由心在指挥,所以好好的保持心念欢喜是很重要的。
⊙同事间常为某些是非而争执不休,怎么办?
听话要听直接的话,好的捡起来,坏的丢掉。人生有多长?内心存放宝藏的空间有限,为什么不储存好的东西?过去的就忘掉,要心存感恩!
⊙我全心全力在做事,为什么人家都不能谅解我,还要时常骂我呢?
其实碰到这些情况,你也要心存感激才对,因为人事的艰难,彼此互相的琢磨,就是对你的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粗石来磨,剑才会锋利;一块璞王也要有粗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有句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纯正的心不怕别人来毁谤,只要行正、心诚,任人怎么去毁谤,反而更能升华你的人格。
⊙一般人如何才能做到最基本的慈悲?
在日常生活中以爱心、信心、宽大的心和人相处,使得人事圆满。与朋友相交,能做到「无我不爱的人:无我不信的人:无我不原谅的人」就是慈悲。
⊙曾因工作关系,接触过各类宗教,感觉到某些宗教给人一股神圣而不可亲近的凛然之感,如一堵高墙。
宗教应像一座桥,把分隔的连结起来,而不是一堵墙,把连结的分隔开来。
⊙很多人对于现实生活,都感到很无奈。
今生不如意乃前世因缘,凡事逆来顺受,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学佛者应安处在逆境中,视为增上缘、是修行琢磨自己的好机缘;若处于顺缘中,就应及时精进,成就福慧良田。我们应信受因缘果报。
⊙什么叫因果?
因与果,本来就是连环在一起。一棵果树必须先有因,才有这棵树;树长大结果,果落地又成因,因果不断循环。唯有截断因,就不会产生果。
其实,应该说是因缘果报;因为有了「因」,欠缺「缘」,也不成「果」,没有果就没有「报」了。
⊙日常生活中,常生气,造诸口业,要如何改正?
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敬、感恩。人生本来多坎坷,如人人保持逆来顺受,对外来的唠叨也会认为是关心的表示。应时时警惕自己,提防犯错,不可事后再忏悔……谈改正都已迟了一些。
⊙自从学佛以后,我整日什么事都没兴趣做,只想专心念佛。起初先生还答应将努力赚钱,好让我当慈济的荣誉董事,现在却不知何故变了心,不再理我。我如此虔诚,却落到这后果,真是烦恼。
你只知天天念佛,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放着不做,这样的念佛,不但佛陀觉得吵,公婆也被妳惹得生气,当然先生也不满意。
妳要认真地将本分事做好,克尽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做得让公婆、先生欢喜。
念佛,是要在心中念、事中现,而不光是在嘴中念而已。
⊙如何做才算做到平等?
每个人妳都爱,那就是平等。
⊙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对一切所发生的事负责任,积极参与人生。
这是见仁见智的想法,人生本来就应该有自我的信念。不过,人生很有趣,过于投入时,我执我慢就产生了,于是「自大」成为人生最大的毛病,以为世界没有我不行,我能运转世界,一切都应以我为「最」。然而,自我扩大后,心量就被挤小,容纳不下别人来侵占自己的地盘,这在佛教称为「我执、慢心」,就像有人过于负责任,为顾好自己的地盘而变得霸道,大有天下事非我莫属……。极少数人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胸襟。
人生最高的智慧是:能缩小自我,无碍地映入人们的瞳孔、埋藏在人们的心中,如此才能拥有人心,深植人缘,使自己处身在积极奋斗的人群中而不被排斥。
⊙师父,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常到各道场去小住、清修,为什么还是解不开苦闷的情绪?
知识分子,文字看得多,在事理无法圆融时会挣扎、苦闷,这是因为明理而不实践的缘故。你应该放宽心胸,该做的放手去做,该舍的毅然舍下,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苦恼中!我
⊙我平常杂念很多,心老是定不下来,怎么办?
要一个人什么都不想是不可能的,想归想,不要管它想什么,只要认真做眼前的事即可。有杂念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心不定,如果在杂念中认为自己心不定,那就是在烦恼中又多了一个烦恼。
⊙学佛是否有令人「即刻开悟」的法门?其根基有何不同?
我吃饭,你是不会饱的,即使是佛陀,也无法令人即刻开悟。
学佛修行要脚踏实地,自己真正投入去做,做到忘我。因为有我才有病、有烦恼,若无我就没病没烦恼了。
其实心病只有贪瞋痴三项,但药却有多种——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要适应不同的根机。人虽有同一本性,但却有三种根机:有下品、中品、上品之分。
下品根性的人,虽然知道向善,但需有人不断教导他、鞭策他,让他时时保有善法,不令忘记。直到他可以真正深入时,才能择善固执,不受外界影响。
中品根性的人较麻烦,因为他对于道理似懂非懂,有时好像道理都知晓,却不能与人事合在一起运用。这便如海绵本身已有很多污水,无法再吸收净水。
上品根性的人有两类:一类是过去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只要对教理有所体会后,便能不受外界影响,心能如如不动,认清方向,再也不会有所偏差。
另一类是天资慧性,一旦认清道路,走上正法,便能持守中道,心不退转。大体而言,下品根性的人是从事而入;上品根性的人是事理并入;自命不凡的中品根性,较难走入中道。
总之,要站稳自己的脚步,去践行实在的道理,不要人云亦云,否则差之毫厘,可就失之千里了。
⊙师父,我们一起到印度去朝圣好不好?
我常常去呀,而且天天不离灵山道场啊!
⊙师父,您对人生有什么看法?
今生今世,愿如一叶小舟,于人生人海中,不管大浪、小浪,起起落落总要驶到彼岸,才不虚度此生……。人都是从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开始松懈,应该时时警惕!
⊙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舍」?
人生想得透彻一点,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永远与我们为伴,再亲爱的人,再多的财物也都有离别聚散的时候,所以,又有什么东西舍不得呢
⊙尼加拉瓜瀑布的景色好美,师父,您一定要抽空去走走!
精舍庭院小水池的滴水声,在我感觉上,已经很美了!一般人所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圣者心中的境界,皆是美丽风光。六祖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
⊙佛教讲神通,真有神通吗?神通是不是可以改运?
是有神通,但是并不重要。依我做慈济对神通的解释是「精神贯通」即有神通。譬如当初我要开始建慈济医院时,有些人认为那是天方夜谭,但是,现在我们已将天方夜谭变成事实,这是人间的神通。将大家的精神贯通在一起,产生力量,这就是神通。至于,如何以神通来转运
很简单——心开运通;心若不开,即使佛菩萨在你面前,也拿你没办法。
⊙昨夜骑车回去,看到一堆黑色物体,心起一念,管它是什么东西,压过去算了。
次日,一向对我摇尾相迎的小黑狗,居然对我又叫又追。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因果可怕,言行要多注意!有人常怨自己命苦,需知众生举足动步,无不是造业,要小心啊!
⊙碰到愤恨不平的事,具相心「打」下去。
这是不对的。「打」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恶化,用「摸」的才能抚平啊!
⊙师父,我已经改变很多了,您不知道我以前是爱玩、爱睡,又不士吾欢读书的!
以前你是凡夫,所表现的都是被污染的行为;你现在所表现的,才是你真正的本性!众生颠倒,总是以假为真。
⊙我们看到苦难的景象,心中会很痛苦,这样不是增添烦恼吗?
佛陀见到苦难也会流泪啊!为怜悯众生而流泪是「觉有情」的泪;为了自己的欲念而烦恼,则是凡夫迷情。
⊙要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有爱心?
爱心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智慧——没有色彩、没有欲念、清清净净,真正的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人伤我痛,人苦我悲」。
⊙凡夫在人我是非中常迷失了自己,怎么办?
凡夫常被因果所转,所以造业、受报不断;而圣人却能以平常心去转业。
能受天磨方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不要担心载重,只要方向盘把稳,任何车种都可以开,当别人能到达平坦道路的同时,你自己也过关了。
《清净的智慧·说修行》全文阅读结束。